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二十一題:推動跨境醫療服務
*****************
  以下是今日(五月十七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學鋒議員的提問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報,在上月尾至本月初一連三天的長假期,多間公立醫院急症室的輪候時間超過八小時,達到醫院管理局在其網站所能顯示的最長等候時間上限。有意見指出,政府應推動跨境醫療服務,以加強對香港居民的醫療服務。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考慮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內地城市土地資源的優勢,在該等城市興建「三級甲等醫院」(三甲醫院),並以香港的醫療系統為藍本,供大灣區居民(包括香港居民)使用,以紓解現時香港病人輪候醫療服務時間過長的問題;若有,詳情為何;

(二)是否知悉,過去三年,大灣區內地城市興建三甲醫院的平均所需時間,以及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已落成或即將落成的三甲醫院的數目為何;

(三)有否評估,(i)由香港運送病人至內地醫院(例如位於中山或珠海的醫院)就醫的車程時間,以及(ii)在長假期期間病人在香港公立醫院急症室就醫的平均輪候時間;及

(四)鑑於據悉,不少香港居民於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就學或就業,醫務衞生局有否計劃將該等香港居民的醫療紀錄跨境互通,從而加快大灣區內醫療體系的融合;若有,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香港的醫療系統提供基層、第二層及第三層醫療服務,分別照顧市民不同的醫療需求。基層醫療是持續醫療流程的第一個接觸點,照顧病情輕微的市民,並着重疾病預防及慢性疾病管理,現時主要由私家醫生及公立普通科門診提供,而後者照顧的目標群組為低收入人士及弱勢社群。公營醫療系統,特別是公立醫院,則主力提供包括急症及專科服務的第二層及第三層醫療服務,照顧病情緊急或較嚴重的病人,並為市民提供醫療安全網。

  就陳學鋒議員的問題,經徵詢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後,現綜合回覆如下:

(一)及(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推動的戰略,建設目標是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充分發揮三地綜合優勢,促成區內的深度融合,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

  在醫療服務發展方面,政府一直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在有利於兩地醫療發展的前提下,加強與大灣區各內地城市的合作,共同提高區內的醫療水平。政府據悉大灣區九個城市現共有70多家三甲醫院,政府一直探討如何透過與區內合適的醫療機構合作,支援在內地工作和生活,特別是聚焦照顧居於大灣區的香港市民的醫療需要。然而香港與內地的醫療制度及服務提供的方式不同,政府會按步就班穩步推展這方面的工作。

  例如政府自二○一五年起讓長者使用醫療券支付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港大深圳醫院)指定門診的醫療護理服務費用。由今年四月十七日起,長者醫療券港大深圳醫院計劃的使用範圍已進一步擴展至該院外設的華為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另外,政府亦已於今年五月十日推出「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先導計劃),以延續疫情期間的居粵之醫管局長期覆診港人特別支援計劃(特別支援計劃),讓合資格的香港市民繼續於港大深圳醫院接受資助診症服務。

  政府會繼續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探討各項可行措施,以更有效地支援居於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香港市民的醫療需要,包括探討擴大相關措施的合作範圍至內地大灣區其他與港大深圳醫院的醫療服務標準及臨床管治架構相若的醫療機構,尤其是採用「香港管理模式」的醫療機構;並研究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的港人申領以長者醫療券付還當地醫療保險費的可行性等,藉此協助穿梭兩地生活及有意定居大灣區的港人安居落戶,融入當地生活,而非單單借助內地的醫療資源應付港人的需求。 

(三)針對本港急症室輪候時間方面,現時醫管局轄下18間公立醫院設有急症服務,為病情或傷勢嚴重的人士和災難事故傷者提供服務。為確保有緊急需要的市民能獲得適時的急症服務,急症室實行病人分流制度,病人會根據其臨床情況被分為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五個類別,並按類別緩急決定治理的先後次序。醫管局的服務目標訂明危殆的病人會獲得即時診治,絕大部分的危急(95%)和緊急(90%)病人會在15分鐘或30分鐘內獲處理。最近三年急症室服務各個分流類別的平均輪候時間載列於附件。簡要而言,屬危殆、危急、緊急的病人佔約整體約一半,其平均輪候時間分別是0分鐘(即無須等候)、8分鐘及26分鐘。

  至於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的輪候時間,無可避免會因應較危急病人的實際服務需求而有所影響,而這些病人亦大多數可以透過基層醫療照顧。近期香港流感及上呼吸道疾病流行,加上長假期期間不少家庭醫生/診所休息,以致不少病人選擇使用收費低廉的急症室服務,而非前往私營基層醫療服務就診,導致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在近日輪候急症室服務的時間較長。

  為應付急症室的服務需求及改善病人體驗,醫管局已採取多項措施,包括於不同平台,例如醫管局網頁、「HA Go」手機應用程式及急症室登記處,統一發布各急症室的等候時間),讓病情較輕微的病人於前往急症室或登記前獲取急症室整體服務情況的資訊,以決定會否於急症室求診。此外,醫管局亦會提供私家醫院及醫生的資料,轉介病情穩定的病人,並按需要推行特別酬金計劃,招募額外醫護人員應付需求。

  醫管局亦有不同措施管理社區的服務需求並盡量減低不必要的急症室服務,包括:透過社區老人評估服務、社康護理服務及到訪醫生計劃加強對安老院舍的支援,使簡單的個案可以在醫院外處理;增加老人科到訪安老院舍服務節數,並為出院後的長者安排跟進,減低長者再度入院的機會;以及透過「護訊鈴」電話支援服務,主動跟進長期病患者的情況,加強對他們的支援,使他們提高自我照顧能力。

  醫管局會持續檢討及推出改善措施,加強及優化診症流程,以為病人提供適切的急症醫療服務。醫管局沒有備存港人運送至內地醫院就醫的相關時間或數據。

(四)在醫療紀錄方面,政府在疫情期間作出特別安排,讓參與特別支援計劃的人士,授權醫管局根據一貫的查閱資料機制,將其載於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一般稱為「醫健通」)的病歷紀錄轉交至港大深圳醫院作診症時使用,以便病人得到可持續的護理。有關安排在先導計劃下會繼續推行。政府會參考過去向港大深圳醫院提供病人醫療紀錄的實踐經驗,積極考慮電子病歷紀錄跨境使用的進一步落實,提升病歷及檢查檢驗結果的跨境互通互認水平,加強跨境醫療紀錄標準化,方便兩地居民獲得更準確的診斷和治療。
 
2023年5月17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8時30分
即日新聞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