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二十一題:地區康健中心
**************
  以下是今日(三月二十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梁熙議員的提問和署理醫務衞生局局長李夏茵醫生的書面答覆︰
 
問題:
 
  醫務衞生局局長早前指出,在全港18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是完善香港醫療系統的新一步。此外,去年政府公布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逐步強化地區康健中心統籌社區基層醫療服務的角色。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全港18區中,仍有11區的基層醫療統籌工作是由屬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負責,政府會如何逐步把該等地區康健站升格為地區康健中心;
 
(二)政府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進行的《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監察及評估研究》的報告是否已完成;如是,有關該地區康健中心成效的結論為何;
 
(三)各個地區康健中心自投入服務以來的以下資料:(i)服務人次、(ii)接獲由公立醫院轉介的個案數目,以及(iii)該等轉介個案的類型;
 
(四)鑑於政府已於去年底達到地區康健中心「全港18區全覆蓋」的階段性目標,政府會否提升各地區康健中心及地區康健站的服務,以及如何為其所提供的服務制訂關鍵績效指標;及
 
(五)鑑於有意見指出,由於全港醫護人手短缺,現時地區康健中心聘請護理人員已有難度,隨着「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的推行,政府如何確保地區康健中心有足夠的人手,以貼身跟進慢性病患者?
 
答覆:
 
主席:
 
  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疾病日益普遍所帶來的壓力,政府已於二○二二年十二月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重點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強香港基層醫療服務。策略包括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本,以家庭為中心,「早發現,早治理」,願景是改善市民整體健康狀況,提供連貫全面的醫療服務,並且建立可持續的醫療系統。
 
  《藍圖》的其中一項建議是以地區康健中心的模式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地區為本、家庭為中心的社區醫療健康系統,重點透過服務協調、策略採購及醫社合作,橫向整合及協調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服務,並透過指定慢性疾病協定護理流程及訓練有素的基層醫療家庭醫生,縱向整合及銜接第二層/第三層醫療服務。在此原則下,康健中心將逐步強化其統籌社區基層醫療服務及個案經理的角色,一方面支援基層醫療醫生,另一方面作為地區醫療健康資源樞紐,連繫社區上不同界別的公私營服務,藉此重新釐定公營與私營醫療服務之間、基層醫療服務與社會服務提供者之間的關係。
 
  就梁熙議員提問的各部分,現答覆如下:
 
(一)為了盡快在全港廣泛提供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以保持推動基層醫療健康的動力,及預早為長遠建立一個以預防為中心的基層醫療體系打好基礎,政府已於未及設立規模完備的康健中心的11個區設立屬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地區康健站提供由政府資助、以地區為本的重點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包括健康推廣、健康風險評估和慢性疾病管理。地區康健站的服務範圍會與康健中心相若,惟以較小的規模運作。一如康健中心,地區康健站會識別區內的醫療和社福資源,並讓社區服務夥伴盡早參與有關服務,從而為市民提供社區醫社支援。所有地區康健站已於二○二一年內全部投入服務。政府已有計劃並正預留合適用地設立康健中心。就日後康健中心營運者招標的具體時間,政府會考慮整體實行情況並適時公布,以期盡早於全港各區成立康健中心。地區康健站的服務屆時會過渡至當區的康健中心。
 
(二)政府已透過招標委托香港中文大學進行一項有關康健中心的監察和評估研究。研究團隊預期將於二○二三年年底提交終期報告。醫務衞生局(醫衞局)會考慮研究團隊的報告,並根據《藍圖》的方向,加強及檢討康健中心的服務,以持續改善香港基層醫療健康的發展。
 
(三)現時七間康健中心(包括葵青、深水埗、屯門、黃大仙、南區、元朗及荃灣區)的服務人次表列如下:
 
地區康健中心  
 
 
 
開展服務日期
服務人次累計數字(截至2022年12月)(臨時數字)(註一、註二)
健康推廣/病人自強活動/
疫苗接種
健康風險因素評估/
糖尿病及
高血壓篩查
慢性疾病管理/社區復康計劃
(註三)
總計
葵青 2019年9月 140 900 57 600 60 700 259 200
深水埗 2021年6月 29 700 14 500 8 200 52 400
屯門 2022年5月 17 000 12 700 9 600 39 300
黃大仙 2022年6月 7 700 6 100 1 100 14 900
南區 2022年10月 2 000 1 900 < 50 3 800
元朗 2022年10月 2 700 3 700 1 300 7 600
荃灣 2022年12月 0 100 0 100
註一:數字調整至最接近的百位數,因此單項總和未必與總計相同。
註二:只包括從康健中心電腦系統中收集的服務數字,不包括醫學化驗的服務數字。
註三:包括由醫院管理局轉介的個案。醫衞局並沒有備存題述的其他分項資料。
 
(四)如上所述,根據《藍圖》的建議,康健中心將重新定位,在現有服務基礎上,重點加強地區疾病預防工作及慢性疾病管理的統籌和個案經理角色,並會充分運用社區服務資源,發展跨專業公私營協作服務和建立醫社合作網絡。
 
  正如二○二二年《施政報告》公布,政府將於二○二三年第三季推出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共同治理計劃」),加強市民防治慢性病管理意識,透過篩查,提升風險認知能力,並由康健中心統籌和推廣,支援市民自我管理健康,針對有高血壓或糖尿病高風險的市民進行健康規劃,並聯同社區網絡、私營專業服務提供者,包括家庭醫生,作進一步跟進、建議、檢查並提供適當預防和治療服務。資助方面,政府會資助約一半檢查和治理費用。隨着「共同治理計劃」的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將重新檢討康健中心的表現評估指標。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已開始檢討未來康健中心營運合約中有關提升服務內容及相關指標的需要。
 
  長遠而言,根據《藍圖》建議,現時醫衞局轄下的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將逐步改組成基層醫療署,務求透過單一架構,管理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提供、標準制定、質素保證及基層醫療專業人員的培訓。政府亦將探討其他質素保證措施,例如臨床實踐的檢討和評估,以及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包括康健中心)的表現評估指標。政府目前正籌備基層醫療署的改組工作。
 
(五)一直以來,政府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加強醫護人手的供應和培訓,以確保足夠醫護人手提供市民所需的各種醫療服務(包括康健中心)。
 
  在強化本地培訓醫護人員方面,政府一直投放大量資源增加本地培訓醫護學額。醫衞局現時每三年進行一次醫療人力規劃和推算工作,因應最新的人力供求情況考慮適度調整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醫護培訓學額。《醫療人力推算2020》的結果已於二○二一年三月公布。醫衞局已開展新一輪人力推算工作,預計在二○二三年年底完成。
 
  在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護人員方面,繼二○二一年十月獲立法會通過相關法例修訂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本港公營醫療機構服務後,醫衞局計劃在二○二三年內向立法會提出修訂法例,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護士,並已在二○二三年第一季就建議方案開展對相關持份者的諮詢。
 
  醫療專業人手供應和流失是一個全港性的問題。就康健中心而言,各康健中心營運者努力採取不同的應變措施以招聘及挽留人才,包括增強員工培訓機會、優化員工待遇例如提供短期獎賞等,亦會透過購買服務以保持服務水平。
 
  長遠而言,為確保基層醫療相關專業人員的充足供應,政府會檢討人力推算模型並制定策略,務求更有系統地推算對基層醫療專業人員的需求,當中須計及整體人口的醫療需求、《藍圖》所載建議,以及公私營界別的基層醫療服務提供情況,以期透過資助本地培訓名額及吸引非本地受訓專業人士,增加基層醫療專業人員供應。
 
2023年3月2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5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