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四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
****************
  以下是今日(二月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周文港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的答覆:
 
問題:
 
  有調查報告指出,政府現時對來自基層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SEN學童)的支援不足,而其家庭亦難以負擔由非政府機構向SEN學童提供的支援服務。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教育局及社會福利署現時各自向SEN學童提供甚麼專業支援服務,並按服務類別(例如言語治療、職業治療、物理治療、兒童精神科服務、教育心理學服務、臨床心理學服務、應用行為分析治療,以及幼兒導師服務)及教育階段(即幼稚園、小學和中學)列出服務項目名稱、負責政府部門或機構名稱、學童可獲資助金額,以及受惠人數等資料;
 
(二)鑑於據悉,現時大多數的幼稚園、小學及中學,均未有公開披露其支援的SEN學童類別及其提供支援服務的內容,令不少SEN學童的家長在為其子女選校升學及轉校時無所適從,當局會否考慮明文規定學校必須詳細公開披露有關資料;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三)鑑於基層SEN學童的家庭難以負擔由非政府機構提供的各類訓練和治療服務,而該等機構較少提供免費服務,當局有否考慮增撥資源及增設「治療券」及「訓練券」等,讓SEN學童能夠得到更多校外治療及參與校外訓練;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非常重視有特殊需要兒童的成長及發展,一直秉持「及早識別」、「及早支援」和「跨界別協作」的原則,透過不同政策局及部門的合作,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多元及全面的支援服務。概括而言,醫務衞生局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提供評估及診治的服務;社會福利署(社署)提供學前康復服務;而教育局則提供學習支援,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克服個人限制,達到能力可及的學習水平並發展潛能。
 
  就周文港議員提出的問題,回覆如下:
 
(一)按現行的政策,六歲以下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可透過社署的多種服務得到支援,包括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為參與服務的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就讀的六歲以下輕度殘疾幼兒提供訓練服務,及為教師、幼兒工作員、家長及照顧者提供支援;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及特殊幼兒中心,為經評估有不同程度殘疾的兒童提供訓練和照顧,以協助他們成長及發展。於二○二一至二二年度,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及特殊幼兒中心分別有8 933名、3 980名、1 938名及2 153名服務使用者。
 
  在中、小學階段,教育局採用「雙軌制」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學習上支援。教育局會根據專業人士的評估和建議,在家長的同意下,轉介有較嚴重或多重殘疾的學生入讀資助特殊學校,以便接受加強支援服務。同時,教育局推行融合教育政策,讓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入讀普通學校。
 
  教育局一直為特殊學校提供額外資源和支援,例如每班人數會比較少,由八至15名學生為一組,並獲提供額外的常額教師和專責人員,包括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及護士等,以及按學生的特殊需要而獲額外津貼(如醫療情況複雜支援津貼等)。在二○二一/二二學年,8 300名就讀資助特殊學校的學生均能受惠。部分特殊學校亦設有宿舍部,照顧有較嚴重或多重殘疾的學生的長期住宿需要。在二○二二至二三財政年度,教育局投放在特殊教育的開支約36億元,比較起二○一七至一八財政年度增加約44%。
               
  同時,教育局在公營普通學校以「全校參與」、「家校合作」和「跨界別協作」模式推動融合教育,並發放額外人手和資源,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學習支援津貼」及「有特殊教育需要非華語學生支援津貼」等,讓學校可按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靈活而有策略地結合其他校內及社區資源,提供全面而具彈性的服務。教育局又為學校提供專業支援,包括「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加強校本言語治療服務」、「為視障學童提供的支援計劃」、「聽障學生增強支援服務」等,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克服限制和學習困難。在二○二一/二二學年,58 890名就讀公營普通學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均受惠於上述措施。在二○二二至二三財政年度,教育局投放在融合教育的開支約為37億元,較二○一七至一八財政年度大幅增加約147%。
 
(二)教育局一直鼓勵學校增加透明度,讓家長和持份者了解學校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策略及措施,在選校時有所參考。現時,所有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幼稚園須在《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概覽》提供其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資料。中、小學方面,所有公營普通學校均須在《學校概覽》闡述照顧學生多樣性的措施以及「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的情況;每年的學校報告亦須涵蓋其融合教育政策、所獲的額外資源和向學生提供的支援服務,並上載至學校網頁。此外,教育局每年均聯同提供學前幼兒康復服務的非政府機構舉辦家長講座,幫助幼稚園的家長了解普通小學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提供的支援,為子女升讀小一作更好的準備。
 
  另外,教育局設有「融情.特教」(SENSE)專頁( sense.edb.gov.hk/tc/index.html),提供有關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資訊,包括家長資源小冊子,供家長及公眾人士了解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需要及所需支援。
 
(三)除了學校提供的學習支援,政府不同部門亦採用綜合模式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校外服務,包括:
 
(i)社署透過「課餘託管服務收費減免計劃」,為一些因工作或其他原因在課後未能照顧其就讀小學的子女,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的家長提供全費、半費或三分一的費用減免的課餘託管服務;
 
(ii)社署為來自低收入家庭、六歲以下正在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特殊需要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讓他們可以在輪候期間,盡早接受由認可服務機構提供的自負盈虧服務;
 
(iii)醫務衞生局的「躍動同行先導計劃」,為患有或懷疑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及合併症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跨專業的評估、治療及支援服務;
 
(iv)醫管局推行的兒科與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跨專業協作服務模式,為情況相對輕微和穩定的患者提供服務;以及
 
(v)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負責統籌的精神健康項目資助計劃,當中亦有為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支援,協助他們克服學習困難及促進身心健康。
 
  政府明白社會各界關注有特殊需要兒童的福祉,並一直投放資源和制訂優化措施,致力為他們提供多元及全面的支援服務。我們很樂意聽取不同持份者的意見,持續優化各項措施,提升質素及效能,並與各界攜手協作,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在不同階段健康成長及發展潛能提供支援。
 
  多謝主席。
 
2023年2月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55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