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醫務衞生局局長會見傳媒談話內容
***************
  以下是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今日(十二月三十一日)上午出席電台節目後會見傳媒的談話內容:

記者:確診的數字去到27 800(應為26 800)多宗,其實你有否評估是否已經到了見頂的水平,預計還會在高位橫行多久?有政府專家顧問覺得如果疫情下個月回落到一萬多宗的水平,便可以放寬口罩令,你自己的看法是怎樣?

醫務衞生局局長:數字確實是一直有上升趨勢,而污水檢測的病毒量和總體疫情的數字,其實現時在社區的疫情和年初的時候很相近,已經去到該水平,已經去到頂峰,我們相信這個數字水平可能會維持一段時間,特別是節日來臨,亦增加了一些民生經濟活動,這是我們預期之中,是會繼續一段時間。重要的是現時我們的疫苗接種率已經提升了很多,我們應對疫情的方法,無論在醫療系統,甚至在市民方面,都已經提升了很多。醫管局(醫院管理局)已經用了很多遠程醫療、送藥服務,而私營醫療機構亦加入了抗疫行動,參與了遠程醫療服務,亦有提供門診,甚至一些住院服務,這些措施對醫管局的壓力都有幫助。總體來說,現時我們能夠應對疫情的能力比年初,我們稱為「韌力」是強了很多。至於院舍方面,亦通過提高疫苗接種率,老人家即使受感染,總體的重病和死亡率亦降低了,這些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措施。隨着一些抗疫措施的調整,我們已預計到會面對現時的情況。我們會確保醫療系統能夠維持服務,特別是對香港市民的服務可以維持。我亦要強調我們是放寬了,但沒有放棄抗疫,我們要保障醫療系統的同時,亦要確保「一老一幼」受到適當的保護,一些重點人群受到保護。

記者:是否回落到20 000宗以下便可以考慮放寬口罩令?

醫務衞生局局長:我們所有的抗疫措施都在每一次調整後,會密切監察整體疫情的狀況,我們到底何時會調整口罩令或者其他的措施,我們會在當時檢討數據後才作出調整和宣布。在過去六個月,政府一直很積極通過平衡疫情的風險和社會民生經濟活動,向復常的路走,我一直以「摸着石頭過河」作形容,這顯示過去六個月,政府是用一個穩步有序的方法,每一次我們走完一步後,都會看看整個疫情的發展是否在醫療系統和市民的生命健康可以確保的情況,我們才走下一步。

記者:有關抵港旅客的檢疫要求,你剛才提到海外和內地遊客要保持一致性,可否透露,現時內地疫情復燃,會否要求內地遊客接種疫苗以保持與海外的統一要求或所有遊客都不需要接種疫苗?

醫務衞生局局長:其實新冠疫情沒有離開我們,不單止香港,在內地和全球都面對着新冠疫情的問題,譬如香港市民很喜歡前往的一些旅遊地點,好像日本、泰國,其實當地的疫情都是相當嚴重的。我們會考慮整體,無論內地和全球的疫情。在風險方面,希望可以無論是檢測或入境政策做到一致性。至於接種疫苗的要求,基於以往的政策而存在差異,我們會在適當時間考慮如何調整。

記者:是否要求接種疫苗比不要求接種疫苗好?會否考慮內地旅客,如有接種疫苗的,可以優先獲得配額?

醫務衞生局局長:我們一直強調疫苗接種的重要性,疫苗是有科學數據證明可以減重症、減死亡。我們的市民甚至外來的旅客,希望鼓勵他們接種疫苗,始終香港以外的疫苗政策並不是香港政府決定,在調整對外包括外地到港和內地市民的時候,我們考慮的原則是希望做到一致性,至於何時會調整,以及調整是怎樣的方向,我們到時會再宣布。

記者:想問撲熱息痛藥物方面,現時的存量是多少?會否呼籲市民不用搶購某款品牌的撲熱息痛藥物?抗疫三年,你的抗疫感受怎樣?

醫務衞生局局長:首先,政府會確保公營醫療服務,包括醫管局和衞生署有足夠的存量(的撲熱息痛藥物)。其實由新冠疫情開始到現在,無論醫管局和衞生署都一直提升撲熱息痛等止痛退燒藥的存量。醫管局現在的存量可以使用超過兩個月,而衞生署的存量是更加多,有數千萬的儲備,足以應付需求,所以在公營醫療服務方面,大家是不需要擔心。至於市面上的撲熱息痛藥物,大家要明白撲熱息痛這款止痛退燒藥的成分,在超過750種藥物裡都有這種成分,不只限於某種商業品牌。現時在某些地區的藥房出現短缺的只不過是某些品牌,市民到這些藥房買藥,其實可以選擇一些其他品牌,它們的成分都是非常相近,而它們退燒止痛的效力都是一樣。衞生署已經到各區藥房巡查,提醒一些大藥房,當市民尋找這些撲熱息痛藥物的時候,他們可以向市民介紹購買其他非該等品牌的藥物。我們亦會確保市場的供應,我在此呼籲市民不需要儲存這些藥物,如果他們有發熱等病徵,我們能夠提供足夠的藥物供應,例如現確診的病人通過申報,政府的抗疫包有提供這些含撲熱息痛的退燒止痛藥。

  至於疫情三年,足足三年時間,中國人有句說話「疫不過三年」。全球都承受了很大的代價,隨着病毒的轉變,亦隨着疫苗接種率的提升和市民大眾對這個病的理解,我們的新冠抗疫亦進入新階段。「疫不過三年」,今日剛剛好是二○二二年的最後一天,我亦很希望這個病毒可以盡快離開我們,令疫情「快落」,香港市民新年更加快樂。多謝。

(請同時參閱談話全文的英文部分。)
 
2022年12月31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1時05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