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應對疫情指導及協調組」記者會答問內容(附圖/短片)
******************************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十二月二十八日)下午主持「應對疫情指導及協調組」記者會,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和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醫生亦有出席。以下是記者會的答問內容:

記者:行政長官,你好。我想問現時香港的疫情發展情況如何?特區政府的防控工作是否比較有效?在新階段下,如何平衡經濟發展的需求和疫情防控的需要?謝謝。

行政長官:多謝你的問題。剛才我們總結了自從本屆政府上任後就疫情所做的一系列工作,都是針對監察疫情的變化,從而不斷優化防疫措施,因為我們知道總有一天要處理好既要防疫,亦要維持經濟活動的工作。目前來說,確診數字徘徊在20 000宗左右,但整體發病情況,大部分都是輕症,甚至有些是無症狀(感染)。當然,每天不幸都有一些死亡個案,但我們留意到很多都是例如涉及其本身的抵抗力或有基礎病。在疫苗接種方面,如果接種率達到滿意水平,死亡或重症的情況會大大減少。所以剛才我說,整個防疫政策現時的焦點是「防重症、防死亡」,以及聚焦保護較高風險的群組。至於其他人士,我們會建議其做好健康措施,保障自己的身體狀況,及做好個人防禦,經過這麼多年,市民都很有經驗,亦多謝很多市民配合我們的防疫政策。

  在整體部署方面,剛才你問及整體防疫情況如何。的確,確診數字徘徊在某一水平,我們正密切留意現時屬平台期,還是會有甚麼變化。我們正處於冬季流感季節,會有壓力,但整體上,我們的疫苗接種率高,剛才盧教授亦提及接種了第三劑新冠疫苗的接種率有83%,加上有250萬人曾確診,加起來有94%的整體防禦能力。因此,雖然仍然有確診個案,但風險可控。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社會有訴求盡量復常。你看到這次推出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在既能控制疫情的實際情況下,大力推動復常。如你有作出觀察,過去六個月,我們是不斷朝着這個方向,是穩紮穩打,亦是在可控、有序的情況下,不走回頭路,大家都很清晰,亦很有信心,我們是不斷地邁向復常。我們早前放寬了社交距離措施,再加上現在原則上取消了所有社交距離措施,只保留「口罩令」,我相信經濟活動會更好。我亦看到剛過去的聖誕節期間,大家很開心,社會上很多市民都表示很久未曾如此開心,我看到當然感到很欣慰,這亦是政府施政的目標,大家在這情況下,生活一定會更有希望,經濟活動亦會因此而產生。再者,我相信我們這次大力推行這個新安排,很多外地旅客都會積極來港,相信旅遊業等都會繼續發展起來,商貿方面更不用多說,所以整體發展是樂觀的,防疫方面亦是可控的。

記者:特首、局長,你們好。兩個問題,首先第一條問題是關於通關方面,想關心一下初期會如何安排?即是由哪一天開始,究竟是一月八日,還是一月十日?本身亦會否限制人數?哪些人會優先,是否商務或者家庭等才可以優先?第二,亦都想關心一下具體的入境要求,剛剛說到海外與內地入境香港,其實檢疫要求是會看齊,剛才的用字是會向他們發出一個「健康措施建議」做五日的RAT,是否即是他們可以不聽從這個advice都是OK?以及現時海外的非香港居民入境香港是有一個打齊兩針的要求,現時會否與內地看齊,即是都一併取消?

行政長官:我知道大家都很關心通關的問題,我在述職後跟大家說過,中央在通關方面同意要有三個原則:第一是逐步,第二是有序,第三是全面。即是說我們第一步做得成功、做得暢順的話,就可逐步逐步邁向全面通關,這是肯定的。而事實上我相信這都是一個常理,因為沒有通關三年,立即通關的需求一定很大,我們要確保不出亂子,確保過關順暢,無需在關口排很長的隊伍,否則可能會有擠塞、失控、出亂,導到可能有人受傷等,我們都不想。所以這需要逐步,這是第一個原則。政務司司長向大家都多次說過,我們與內地有關單位已經接觸,朝着的目標亦是逐步、有序、全面。我們現時希望達到的目標是在一月中之前與內地有關單位達成共識,並把這個達成共識的方案提請中央審批,批准後就落實。當然我的目標是在一月十五日之前完成審批並落實,我們都是朝着這個目標。我們接觸的不同單位,大家都是向着這個目標邁進,所以我對這方面是有信心——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怎樣才算是「逐步、有序」?我覺得這方面是常理,譬如通關最主要有四個渠道:第一,是經過飛機,即是航班;第二,是經過海路,即是船運;第三,是經過鐵路;第四,當然是經過陸路。

  在恢復航班方面,當然由零航班、零班次,到可能一開始是兩班,稍後是三班,這個都是逐步、有序;再開的點對點,可能開始是由一到兩個點,或者由一到三個點,或者由一到五個點,這些都是逐步開放,我相信這都是常理。

  同樣來說,在我們的船運方面,譬如輪船,都是按着這個實際情況逐步、有序地開放;鐵路亦是類似。但我們在陸路方面,大家都知道陸路口岸是我們擁有最大人流的一個通關地點。在過去,二○一九年前,即是疫情前,每日單向出入境動輒是40萬至50萬人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停運三年,在口岸方面實際上亦會有地理上的限制,譬如每分鐘可以處理多少過關人士,兩方面的有關單位都要作出部署。當然政府的人手方面並非我們最擔心,政府的人手是很容易部署,但我們還需要流程和配套,亦有一些措施是要在實際運作中測試是否暢順。

  在我們通關時實際會有些甚麼要求,大家都還在商討中,在商討中大家便會提出不同的方案。我們希望大家能夠盡快達成一致的共識,然後就立即報請(中央)。我都知道大家很關心這方面,每一個環節都我都過問。我亦多謝我的15個局的同事,大家都知道,我們在過去幾日都不停回來(政府總部)開會,提出不同方面的方案。簡單來說,有一些我們需要確保運力恢復,有一些我們亦要確保民間的配套能配合。而且,我們所說的是人數安排,而這個人數安排亦是可以按着實際情況靈活調校,意思即是說如果我們在逐步中的第一步,我們在通關時第一次的人數安排是很暢順,我們觀察一段時期後就可以進行第二步的人數安排。實際情況如何,當然我們需要與內地單位商討。我亦深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香港的市民都會很配合我們的過關方面所安排的措施。如果大家是暢順有序、有秩序和安全的情況下,我對於通關方面抱有很正面的態度,我認為我們可以處理得到位。

  另外,關於入境要求看齊方面,我稍後請盧教授向大家說說。但我知道現時外國入境人士如沒有接種疫苗是不准(入境)的,內地就沒有這個要求。我知道有這個不相同的地方,但我每一次去做一些大改動——今次是一個很大的改動——我是絕對重視既要讓它運作暢順,但亦要確保風險可控,所以今次我會先觀察一段時期,這並不表示我們不會改動,但要先觀察在這麼大的改動下,我們的疫情情況是如何。當然這方面要很多謝市民的配合,如果香港的疫情進一步在評估下都是可控的,我們會再作下一輪檢討。剛才盧教授亦向大家說過,我們會密切留意着「隔離令」這項措施,視乎疫情再進一步優化。接着我交給盧教授說說我們在入境方面,即是將我們的檢測改為「快測」等方面,回應你剛才提出的問題。盧教授。

醫務及衞生局局長:多謝行政長官。經歷了三年的疫情,市民或全世界對新冠疫情都有更多的了解,有很多防控措施,我們覺得在這時候可以把管控由政府──不論是權力和責任方面──交回到市民自己去承擔權力和責任。其中一點重要的是,為何我們會取消檢疫令,以及不再判斷密切接觸,往後這些可能有額外風險的人士,我們會建議他們作一些健康措施的安排,包括進行快速抗原測試。同樣道理,對於入境旅客,我們亦採取同樣的方向,就是把權力和責任交回旅客,我們會提供健康措施的建議,他們入境後首五天(抵港當天為第零天),直至第五天,進行快速抗原測試。所以,這和我們處理本地,即以前密切接觸者的檢疫令,有着同一方向和意思。

記者:你好。就通關方面,想追問有否初步共識會先開放哪個口岸,海路、陸路還是空路方面的口岸?另外人數方面,剛才所說,意思是否初步會有一些配額?你與中央方面有否一些共同目標,全面通關會是何時?有否可能在新年前做到?另外,就「限聚令」方面,想問「口罩令」,有否目標說要起碼維持到何時?學校方面的全面面授、課外活動等要求,就着接種率方面,會否有調整或放寬?謝謝。
 
行政長官:我非常明白市民非常關心通關的安排,你剛才所問的問題,首先,由政務司司長帶領的「通關事務協調組」會處理;另外,我們與內地有關單位亦要商討細節。我在述職後回來第一時間向大家宣布,正正就是你剛才提出的問題,包括會開放哪些口岸和人數安排——我們希望盡可能作最大的人數安排——這些我們都會與內地單位商討。再者,在通關時需要一些甚麼條件,這些都要大家商討,並按照實際情況有序推行。簡單來說,我們要確保運力到位,而且運力到位後,過關時的人群管理亦要安全、有秩序,並且不需要長時間輪候,導致大家有不愉快的經歷。大家既然如此期待通關,我希望在預期方面做得好一些,即使(行程)安排是在下一天,在關口的經歷是在預期之內、是暢順的,這是第一點。何時可以做到呢?剛才提到,我希望最遲在一月十五日,可以由中央批准後落實。之後的人數安排會如何,我每天都會審慎地作出檢視並調校。如果(過關)越暢順,無論南下或北上,大家都很配合,我相信通關步伐一定會更快,因為這符合我們說的是逐步和有序(通關)。
 
  有關「口罩令」,剛才盧教授已經解釋,稍後可以請盧教授再解釋。我們現已放寬全部社交距離措施放寬,除了「口罩令」仍然維持,因為冬季上呼吸道感染的風險是高的。還有,我們要明白冠狀病毒株的變化,雖然目前來說,我們大致上掌握它的變化情況,但都不可以排除任何可能性,若因為病毒株的變化導致有新風險,而大家在這個階段仍然看不到,所以「口罩令」是最好保障市民整體健康,亦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防止傳播病毒給別人,亦可以保護我們不會被病毒感染。
 
  學校方面,剛才盧教授亦提及,教育局首先會與學校溝通,當然,現在宣布了新政策,教育局確實要作出適當調校,但我相信溝通是重要的。剛才盧教授亦強調,我的政策亦如是,哪些是需要重點保護的高風險組別呢?其實學生都是要特別保護(的群組),因為第一,特別是年紀小的(學生),自我防禦能力未必太高;第二,某一部分(年齡組別的學生)的疫苗接種率未如理想;第三,學校活動,大家都是長時間聚集在一起,所以教育局針對這方面,會因應今天宣布的措施會有所調校,作出較靈活的安排,較現時的安排有更適當的調校。實際來說,待教育局審視,並諮詢醫衞局的意見後,會與學校充分溝通,學校亦需要時間安排。看看盧教授有甚麼補充。
 
醫務衞生局局長:我們檢討每一項措施均已平衡該些措施本身的防疫效能和(有關效能)相對社會的成本是多少。就佩戴口罩而言,很多專家都已經提出意見,特別是在冬季期間,我們正在面對新冠病毒、流感,甚至其他呼吸道疾病的三重夾擊,因此對我們而言,佩戴口罩的防疫效能現在仍然是非常重要,而我們認為仍然需要繼續承擔這個成本,所以我們預計「口罩令」在這段時間,特別是冬季作為呼吸道感染的高峰期,暫時須繼續維持。
  
  至於學校的安排,我們要明白,學生在學校的環境下很容易出現聚集性感染,特別是小學生和幼兒園學生,因為他們是共同學習和生活。再者,我們特別關注的是,兒童的疫苗接種率仍然偏低,最近剛有一名31個月大的幼兒染病去世,今年到現在已經有12名兒童因為感染新冠病毒而去世。兒童仍然是我們需要重點保護的人群。其實學校出現任何聚集性的呼吸道感染,我們都非常關注。(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會作出很多不同建議,以預防班內,甚至全校的大規模感染。因此,我們會審慎處理和考慮調整學校的檢測政策,特別是考慮到不同群組目前達致的疫苗接種比率。

記者:行政長官、局長、醫生,大家好。現時有消息指,內地的一些死亡個案出現「白肺」的情況,而且內地的情況好像頗為嚴竣,當局是否得知內地現時是否已經衍生了一種新的病毒?如果有,會如何防範?另外為甚麼現時突然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另外,亦想關注藥物問題。早前澳門方面已經與香港對接,之後坊間不少藥房出現部分藥物如退燒藥短缺的情況。雖然局長剛剛說會加強採購,但自從(明年一月)八日通關後,情況會否更加嚴重?如何確保本地市民可以買到藥物?會否採取措施,例如限購或實名制呢?謝謝。

行政長官:首先,社交距離措施在過去六個月不斷作出調整,絕對不是突如其來。在我上任後的第一、二個星期,已經取消了航班「熔斷機制」,並不斷調整社交距離措施。我們經常提到精準防疫,以數據說話,在不斷容許最大的社會和經濟活動之餘,按着風險管理穩控疫情。我覺得在過去六個月,這穩步向前、穩扎穩打的部署是成功的。現時亦到了一個階段可以放寬其他社交距離措施,因為回望過去,是由原來(確診者)需要集中隔離,改為不需要集中隔離,這大風險的階段,我們已經成功度過。而檢疫安排由本來七日改為「0+3」,我們亦已經度過,風險可控。接着,我們通過針對性的安排舉辦多項大型活動,因應舉辦大型群體活動可能引致的風險作出了針對性的安排,最後能管控疫情、管控風險,令我們得以穩步前進,不斷舉辦很多社交活動和國際盛事,這亦是經過部署的。我非常感謝盧教授上任後,在精準防疫及風險管控方面,做得非常專業並且成功,令我們過去六個月能夠穩扎穩打,邁向今天的目標,這完全是按照我們的政策,以及整體上穩中推進的計畫進行。

  至於內地的疫情、病毒,以及藥物供應方面,我交由盧教授回答。

醫務衞生局局長:關於一些內地疫情的消息,我希望大家要留意,網上有很多未經證實的信息,亦可以說是謠言,關於這些所謂新的變異病毒,或是「白肺」等,希望大家要查清楚來源。國家衞健委(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已經作出澄清。現時來說,據我們所知,內地流行的仍然是Omicron的變異病毒株,與世界各地沒有特別的分別,亦暫時未有一些新的變異病毒株出現。至於藥物方面,我想交由衞生防護中心徐樂堅醫生談談香港的藥物供應,包括公營體系和私營市場的供應。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謝謝局長。就市民所留意的撲熱息痛,這是退燒藥物,其實在公營機構,醫院管理局已儲備足夠數量可以供到醫院管理局求診的人士使用。在今年年初,我們對每個確診個案都有提供一個防疫包,內有撲熱息痛藥物。就現在個案數目,儲備數量足夠未來超過半年的用量。至於坊間一些藥房、藥行,政府當局亦與很多藥房、藥行繼續密切聯繫,因為我們知道本地有不少生產商會生產撲熱息痛藥物,所以在供應上我們認為暫時足夠本地市民需求。不過我亦想提醒市民,不需要特別針對某個牌子的退燒或止痛藥,因為不少藥品都含有撲熱息痛成分。

(請同時參閱答問內容的英文部分)



2022年12月2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20時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