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一題:使用資訊科技促進學習與教學
********************

  以下是今日(十二月十四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梁毓偉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的書面答覆:
   
問題:
   
  ​教育局自一九九八/一九九九學年起推行多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和電子學習措施,旨在透過發揮資訊科技的潛能,提升學與教的互動經驗和效能。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中所制訂的六個支援行動(包括(i)加強學校的資訊科技基礎設施及重組運作模式、(ii)提升電子學習資源的質素、(iii)更新學校課程,改變教學及評估方法、(iv)提升學校專業領導及力量,建立實踐社群、(v)家長、持份者及社區齊參與,以及(vi)連貫和持續發展資訊科技教育)的推行進度分別為何,以及有否檢討該等行動的成效;若有,檢討結果及有關的跟進行動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二)「優質教育基金電子學習撥款計劃—提供流動電腦裝置及上網支援」推出至今,每學年申請學校數目、受惠學生人數、資助金額,以及所涉及的公帑開支分別為何(以表列出);有否考慮向有經濟需要的學生恆常化提供流動電腦裝置及上網支援;若有,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三)鑑於有意見指出,各中小學推行電子學習的能力參差不齊,而學校的資訊科技技術支援人員(技術人員)的薪酬普遍低於市場水平,流失率一直偏高,政府是否知悉各中小學的技術人員的聘任形式及不同聘任形式的技術人員的平均薪酬水平和流失率分別為何,以及有否評估有關的聘任安排和高流失率對學校推行資訊科技教育的可持續性的影響;及
   
(四)會否在本學年制訂第五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以推動官商校合作發展本地教育科技,從而加快教育科技於本地的應用和普及;若會,詳情及具體時間表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為配合全球藉善用資訊科技提升學與教成效的趨勢,政府自一九九八/九九學年至今已投放逾150億元,推行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有關策略均配合培育學生終身學習,達致全人發展的教育改革目標。
   
  就梁毓偉議員的問題,現答覆如下:
   
(一)教育局在二○一五/一六學年推行「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以全方位策略推行了六個行動方案。
   
行動(1)加強學校資訊科技基礎設施及重組運作模式
   
  我們已為全港約1 000所有公營學校建立無線網絡校園,以便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流動電腦裝置進行電子學習,有關工作已按計劃完成。此外,除在「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下提供的額外撥款外,我們每年均向所有公營學校發放經常性「資訊科技綜合津貼」及「資訊科技人員支援津貼」。
   
行動(2)提升電子學習資源的質素
   
  近年來,電子學習資源在質、量和種類方面都有顯著提升。現時納入「電子教科書適用書目表」的54套電子教科書涵蓋小學及中學階段不同科目,而電子教科書送審已成為常設安排。教育局會持續鼓勵市場開發更多電子教科書,讓學校有更多選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全資擁有的香港教育城有限公司(教城)會繼續發展電子學習資源,包括購置本地及海外的優質電子學習資源,兩批電子學習資源已於二○一七年初起透過「電子資源購置計劃(eREAP)」供學校免費使用。教城亦通過「e悅讀學校計劃」協助學校推動廣泛閱讀,並通過「教育多媒體網站」為學校提供教育電視資源及「網上評估系統(STAR)」提供的評估工具及小學至初中的中、英、數各科的課業等。教育局會持續就優化教城教學資源分享平台的方案及細節給予與意見。此外,課程發展處亦會持續更新載於教城網站的「教育局一站式學與教資源平台」上的免費電子學習資源。
   
行動(3)更新學校課程 改變教學及評估方法
   
  教育局會繼續提升學生程式編寫的相關能力,並已在二○二○年公布更新的小學編程教育的課程補充文件,以及更新高中資訊及通訊科技科課程,並就更新的課程提供相關的學與教資源及教師培訓。教育局亦與教城合作,為學校提供「STAR」網上評估平台,支援小一至中三的中文、英文及數學科課程,並提供相關的評估工具以鞏固學生的「基本能力」,平台有助學校利用電子評估分析學生能力,提供即時評估報告供教師參考。
   
行動(4)提升學校專業領導及力量 建立實踐社群
   
  自二○一五/一六學年起,教育局平均每年為教師舉辦約400場次不同模式的專業發展課程,包括與大專院校及資訊科技業界協作,以提升學校領導在推動電子學習方面的專業領導才能,深化教師的電子學習教學造詣及運用不同電子學習工具和資源的能力。此外,我們設立了資訊科技教育卓越中心,提供培訓和到校/遙距支援服務,並向其他學校分享推行電子學習的良好做法和成功經驗。
   
行動(5)家長、持分者及社區齊參與
   
  教育局持續與其他政府部門及非政府機構為教師提供與電子學習相關的專業發展課程及電子學習資源套、輔導熱線等,協助學校進行相關的家長教育。教育局、教城與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會繼續每年合辦家長講座,協助家長培養子女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運用資訊科技應有的態度,以及了解相關資源及支援。
   
行動(6)連貫和持續發展資訊科技教育
   
  為持續發展資訊科技教育,教育局一直通過不同途徑,包括校訪、焦點小組會議、問卷調查及個案研究等,向學校蒐集資料,以檢視各項支援措施的成效及為學校帶來的轉變。
   
  總體而言,六項行動措施的相關工作均順利進行,而學校對電子學習的意見正面,普遍認同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自主學習能力。教育局會繼續留意學校在電子教學支援方面的需要。
   
(二)優質教育基金預留了15億元,由二○二一/二二學年開始,推行一項為期三年的「優質教育基金電子學習撥款計劃──提供流動電腦裝置及上網支援」(計劃),讓公營中、小學(包括特殊學校)及直接資助計劃學校透過簡便程序申請撥款,以購買流動電腦裝置供有經濟需要的學生借用,每名學生最高的撥款金額為4,700元。學校並可為因居住環境所限而未能獲得合適上網服務的學生提供可攜式無線網絡路由器及流動數據卡,每名學生最高的額外撥款金額為1,700元。
   
  學界對計劃反應積極,二○二一/二二學年有705間學校參加。相關受惠的學生人數及撥款開支見下表。所涉及的行政開支,則由教育局資源吸納。二○二二/二三學年至今已有約450間學校參加計劃。教育局正處理有關申請,暫時未有受惠的學生人數及相關的撥款開支詳情。
  
  二○二一/二二學年 二○二二/二三學年
參加學校數目 705 約450
(截至二○二二年十一月底)
受惠學生人數 約24 000 未有相關數字
涉及資助金額 約一億元 未有相關數字
 
  政府一向關注並推行不同措施支援有經濟需要的學生進行電子學習,包括通過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轄下學生資助處及社會福利署,向合資格家庭發放上網費津貼。這撥款計劃會在二○二四年八月底完結,教育局正密切留意計劃的推行情況,並會檢視其成效,以便日後制訂持續支援有經濟需要的學生進行電子學習的措施。
   
(三)教育局由二○一七/一八學年起向所有公營中、小學(包括特殊學校)發放一筆每年30多萬元的額外經常性「資訊科技人員支援津貼」,加強對學校的資訊科技人手支援,以實踐電子學習,並推行各項與資訊科技教育有關的措施。現時每所學校於二○二二/二三學年所得的撥款額為每年327,588元。這項津貼會按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變動按年調整。學校可根據校本管理原則,按其實際情況和需要,靈活地運用這項津貼,包括自行聘請資訊科技人員,或委託資訊科技公司派駐校員工提供服務。根據我們於二○二一/二二學年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回應率約85%),所有回覆學校均已運用「資訊科技人員支援津貼」加強對學校的資訊科技人手支援,包括聘請額外資訊科技技術支援的人員、調整現職資訊科技技術支援人員的薪酬及聘請資訊科技公司的代辦員工提供所需的技術支援服務。約77%回覆學校擁有兩位或以上的資訊科技技術支援人員。
   
  上述的津貼發放安排已考慮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學校在資訊科技教育有着不同的發展步伐和重點,以常額化的模式運作未必配合所有學校的真正需要。學校普遍歡迎這項津貼,認為有助解決學校資訊科技人員的人手問題。教育局會繼續與相關教師專業團體及培訓機構合作,加強支援及培訓學校資訊科技人員。教育局沒有學校資訊科技技術人員平均薪酬和流失率的資料。
   
(四)隨着「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的落實,多項政策、措施及撥款亦已推出或恆常化,而疫情下電子學習及以混合學習已成為新常態。教育局的策略是透過持續優化學校資訊科技環境,包括硬件、資源和教師培訓等,讓學校根據其校情和發展需要,制訂校本實踐電子學習的計劃,以善用資訊科技促進學與教效能。
   
  電子學習與STEAM(即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相輔相成。教育局會將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結合到STEAM教育的規劃和推行中,重點是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和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包括STEAM範疇)的能力。我們會與課程發展處緊密合作,繼續協助學界做好資訊科技教育。
   
  此外,優質教育基金已撥備五億元支持電子學習所需的配套,通過促進教育界、大專院校、教育及專業團體和商界之間的深入合作,以發展、增潤及提供電子學習配套,例如構建學與教資源分享平台或工具等,計劃的評審委員會正就申請進行評審,我們會在二○二二/二三學年內公佈結果。上述計劃有助推動官商校合作發展本地教育科技,從而加快教育科技於本地的應用和普及配套。



2022年12月14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