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醫務衞生局局長就「推動跨境醫療合作」議員議案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今日(十一月二十四日)在立法會會議就「推動跨境醫療合作」議員議案的總結發言:

主席:

  多謝多位議員先後就「推動跨境醫療合作」這個重要議題提供很多寶貴意見。

  整體來說,我們贊同議員提出的很多方向和有建設性的意見。其實國家非常重視大灣區內的跨境醫療。在二○一九年,國務院就深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書,在綜合授權改革40條中的35和36條,都是牽涉跨境醫療,希望深圳在這方面特別做到和香港以至整個灣區的其他城市推動跨境醫療,特別強調需要做到國際接軌。因此,當中很多政策,包括「港澳藥械通」、深港醫學專科培訓中心,以至深圳市衞健醫院評審評價研究中心有關國際化的評審,都是因應國家的政策應運而生。在大灣區的推動下,大家都很同意我們有「一國兩制」的綜合優勢,但同時我們亦有「三個關」、「四個流通」的阻力。在醫療的融合度,我們要打通人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就以上「四個流通」,議員都提供了很多意見。

  我在此回應議員的意見前,我希望向大家解釋一下實施跨境醫療時我們面對的一些問題。第一是「一國兩制」下,確實在醫療制度方面,我們的醫療體制在很多方面是與內地的有較大差異。第二是在「辦醫」、「管醫」、「行醫」、「就醫」這四方面,內地正積極進行改革,而在這四方面,香港的醫療亦與內地有非常大的差異。第三是醫療牽涉質量安全,我們為市民提供便利時要注意質量安全方面,要守好這個關口。第四是香港很多的醫療福利牽涉公費的使用,要肯定用得其所。最後,每一間內地醫院在行政方面都是財政、行政獨立自主;我們跟他們對接的時候要考慮(內地)每一間醫院的分別,甚至每一間醫院的電腦系統都是獨立、沒有連接的。因此,就推動跨境醫療,通過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港大深圳醫院)作為一個平台的經驗,我們希望以港大深圳醫院的經驗作為一個試點,再輻射出去,將這個經驗複製至其他地方。

  接下來,我會具體回應議員的意見。

在大灣區內地城市使用香港長者醫療券

  我留意到大家都十分關心這個題目,特別是醫療券的適用範圍。事實上,截至今年十月底,超過11 000名合資格長者曾在港大深圳醫院使用醫療券,涉及合共有122 000宗申報交易,資金為超過3,800萬港元。

  我們自二○一五年開始容許醫療券落戶港大深圳醫院,其實是考慮到該院採用香港管理模式,在「辦醫」、「管醫」、「行醫」、「就醫」這四個方面與香港相當接近,在醫療服務質素監管及臨床管治架構亦與香港相若。更加重要的一點是在管理人員方面,整個管理機構均了解香港醫療券的目的和操作過程。確實,在推動長者醫療券的過程中,港大深圳醫院花了相當多的人力物力落實(有關措施)。關於有建議將醫療券的使用範圍擴大至其他醫院或其他服務,我們會積極考慮,特別是有香港管理經驗的機構,我們希望有更多醫院可以參與醫療券計劃,考慮能否「做闊做深」。就此,我們會積極考慮利用港大深圳醫院的經驗作為一個平台,以培訓其他醫院如何在行政上能與香港對接,亦在「辦醫」、「管醫」、「行醫」、「就醫」的理念方面可以有相當的標準。

  我們要明白長者醫療券的政策目標其實是提供誘因,資助合資格的香港長者選擇適合他們的服務,在香港主要是私營基層醫療服務,現時在香港而言亦不包括住院服務、日間手術或內鏡等服務。

  至於擴闊醫療券的服務範圍,我們要考慮到底能否在合法使用公帑和確保醫療質量的情況下推廣至其他機構。另外,我們亦要明白香港相關的法例和專業守則並不適用於內地的醫療機構或醫護專業人員。一旦發生醫療事故,我們跟進和協助長者方面可能會有比較大的難度。

醫療保險

  陳勇議員的修正案提及醫療保險事宜。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國家醫療保障局於二○二○年一月一日起實施《香港澳門台灣居民在內地(大陸)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把於內地生活的合資格港人納入社會保險(社保)適用人員範圍。行政長官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亦宣布特區政府會研究容許港人在符合其內地居住地的規定下,使用香港的醫療券繳付當地醫療保險計劃保費的可行性。

  內地醫保的好處是可以適用於更多的醫院範圍,但大灣區內不同城市的社保政策各有不同,而基本醫療保險保費,以及就各類醫療機構和病種的報銷比例亦有不同規定。因此,我們就這方面要向內地相關單位取得更多資料後,才可研究在大灣區以醫療券繳付當地的醫療保險保費的可行模式和安排。

  參加內地醫保的好處是可以用於內地的(醫療)機構。嚴剛議員的修正案提到醫療保險互通互用;換言之是香港的醫療保險,不是內地的醫療保險,適用於內地的醫療機構。香港在二○一九年四月推出的自願醫保計劃,有關保險公司的個人償款住院保險產品雖然目前主要針對在香港的住院保障,但就自願醫保「標準計劃」的基本保障,保險公司應該提供全球保障。理論上,若市民在港購買自願醫保後移居大灣區,只要在內地接受的醫療服務符合保單條款,有關自願醫保的保障亦同時適用。不過,內地的醫院有很多方面尚未具備國際認可的醫院評審認證,國際醫療保險公司未必會認可付款的條款。

加強醫院評審醫保互通互用,國際認可醫院評審認證

  上述正正說明為甚麼需要在醫院評審方面做到國際認可的醫院評審認證。目前國家三甲(醫院)雖然是非常高標準,但很可惜尚未取得國際的認可。國際的醫院評審一般要通過國際醫療保健品質協會(ISQua)的標準認證。在這方面,在國內權威和港澳醫院評審評價專家的支持下,深圳市成立了衞健醫院評審評價研究中心,已經發展了一套根據國際醫療保健品質協會標準制定的原則,結合國家醫院三甲評審評價工作,制定出一套融合了國際與國家標準的《醫院質量國際認證標準(2021)版》,並已經成功取得ISQua的國際認證,未來會在深圳以至大灣區推廣。就此,行政長官亦於《施政報告》中提出,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會於二○二三至二四年度在至少兩家公營醫院啓動國際認證評審工作。這亦正是剛才提及的衞健醫院評審評價研究中心的《醫院質量國際認證標準 (2021)版》。我們希望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一分子,醫管局將全力參與這一套國際化的醫院評審體系,與深圳市衞生健康委員會及其他持份者交流學習,深入了解國家和廣東省在這方面的工作,確保大灣區的醫院能達致一套國際認可的醫院評審標準。這對跨境醫療保險的支付非常重要。換言之,如果我們有一套自主、符合國際標準的醫院評審制度適用於大灣區的不同醫院,以後國際的保險機構便會同意支付港人在大灣區醫院的費用。

  另外,我們亦留意到,個別內地城市,例如廣州市南沙區,最近有一些特別的安排,方便在內地居住的香港居民可以購買內地醫療保險以外的補充健康保險的服務。

身在廣東省的醫管局慢性病患者特別支援計劃

  剛才多位議員提及醫管局慢性病患者特別支援計劃。在疫情下,自二○二○年十一月開始,為了方便原本已經預約醫管局門診覆診但未能回港覆診的病人,我們資助他們在港大深圳醫院接受服務。截至今年九月底,已經約有47 000人次透過計劃於港大深圳醫院接受服務。我們亦於二○二一年三月已經進行檢討,了解病人的滿意度。結果顯示特別支援計劃獲得大部分市民的正面評價,並為日後跨境醫療服務的發展提供重要參考。特別支援計劃已延續至二○二三年五月。

  特別支援計劃是針對疫情期間的臨時需要,而選取港大深圳醫院,跟醫療券一樣,同樣是考慮到其香港管理模式,我們會再仔細考慮在現行框架下能否恆常化這個服務,甚至是「做闊做深」,擴大資助範圍至其他醫院或更多服務,因為特別支援計劃的服務只包括門診的檢查。特區政府亦會和醫管局繼續探討和檢視與適切的機構進行更長遠合作的可能性,以採購服務模式購買醫療服務。

電子病歷紀錄跨境使用

  大家提及到大灣區內的醫療病理報告與醫療檢測報告的互認互通。這方面有一點大家需要明白,內地的醫院在院內的電腦系統做到很高質素的互聯互通,但醫院與醫院之間,其實是沒有一個電腦系統聯通。換句話說,內地的病人去到不同醫院是看不到他在另一間醫院的醫療紀錄。其實在這一方面,醫管局和醫健通系統是相當先進。醫管局的公營醫院,超過四十間醫療機構全部的電腦系統互通,通過醫健通系統,我們和私營醫療市場亦有相當的聯通。所以,要能夠和內地醫院做到病歷互通,要與每一間醫院獨立對接,而不是與一個系統對接。我們暫時通過醫管局的支援計劃與港大深圳醫院做到聯通。我們亦會持續考慮,特別是如果將來將醫療券計劃或醫管局的支援計劃擴展到其他醫院,我們會積極考慮如何能夠將病歷互通擴展到其他醫院。

醫管局參與大灣區發展

  其實,醫管局一直很積極的。陳勇議員提及到香港與澳門的醫療合作。醫管局與澳門衞生局自二○○七年起已簽訂合作協議,建立友好合作關係,包括醫護專業培訓、醫院管理交流及澳門有相當多病人轉介到香港,大家促進醫療水平和服務質素的持續提升。自二○○八年起,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與醫管局簽訂合作協議,包括大家的交流及人才培訓,以至雙方醫療服務發展。自二○一二年起,醫管局亦與澳門衞生局簽訂備忘錄,開展讓澳門居民加入香港骨髓捐贈者資料庫的合作項目,希望兩地需要移植骨髓的病人更有機會覓得捐贈者。醫管局會繼續深化與大灣區內,包括澳門,衞生健康相關機構的合作,從而令到港澳兩地居民都可以得到更多適切的醫療服務。

  對內地而言,大家都看到在(香港)第五波疫情高峰期間,內地援港醫療隊來港,不僅提升了香港治療設施的收治能力,更為兩地專業交流和合作訂立非常好的基礎。基於兩地團隊合作的經驗,醫管局積極與不同專業進行交流計劃,當中涵蓋醫生、護士、中醫師及其他專職醫療人員。

  我們正與內地部委進行人才交流的選拔工作。在醫生方面,內地已提交首批12名醫生的名單,他們都是來自廣東省三甲醫院,非常資深,在通過當局審批後,他們便可以來港落實交流。中醫方面,首批三名廣東省中醫院的資深中醫師已取得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批准為有限制註冊中醫師,首兩位已經來到香港。至於護士及放射技師的交流計劃,亦正磋商,我們期望於今年年底可以啓動交流計劃,令兩地醫護人員的專業交流進一步提升,亦可紓緩本港人手緊絀問題。

  另一方面,二○二一年八月,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向37位香港醫生頒發正高級職稱證書。「正高級」的職稱在內地是非常重要,對其行醫、能夠做到的操作,甚至在做科研上有重要權力。這是深圳首次為在深圳工作的香港醫生直接頒授「正高級」的職稱,進一步促進大灣區內醫療人才的互評互認。

  不過,最終能夠解決人才交流問題,不單止是互相評定標準,最重要是在培訓方面,希望做到「同質化」、「一體化」。如果大家的培訓標準一致,未來我們的人才無論是醫生、護士或其他專職(醫療)人員都可以做到「同質化」。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深港醫學專科培訓中心,這是香港醫專(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與深圳衞健委以港大深圳醫院作平台為深圳建設一套以香港專科培訓標準作為基礎的制度。未來如果能夠推展到深圳其他醫院,以至大灣區城市,可以令灣區內培訓的人員與香港的國際化專科培訓達致同一水準。

「港澳藥械通」

  嚴剛議員的修正案關注到這個政策,亦提到自從這個政策根據中央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推出後,以港大深圳醫院作試點,已經完成了試點工作。現時有20種藥物和13種器械在五家醫院使用,(這五家醫院)都是與香港的管理有關係。在這方面,我們要明白一點,「港澳藥械通」政策是國家八個部委授予廣東省藥監局(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作審批,所以不論評審審定,即認可醫院和在內的藥物及器械都是根據廣東省藥監局審批,香港政府醫務衞生局在這方面是配合國家政策。

  另一方面,為促進香港與內地合作,自十一月一日起,香港政府會參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藥物監管機構發出的註冊證明,讓已在內地註冊的藥物,在符合香港審核機制的要求後,獲批在香港註冊及銷售。香港採取的是第二層審批,所有藥品都是根據專業客觀標準。我想強調在評審方面不應該與愛國和不愛國有關,醫療藥品的質量安全是我們首要考慮,我們堅持不「崇洋」但亦不可以排外,我們對進口或國產藥品應該採取同樣標準。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亦一直強調,希望走一個與國際接軌的醫院認證,中國標準不會低過國際標準,中國標準亦必須成為國際標準。

跨境救護服務

  陳勇議員的修正案提及到跨境救護服務。跨境救護服務牽涉複雜的跨境規管事宜,牽涉兩個地方,例如提供服務的醫護人員的資格和培訓、救護車輛的規格及道路安全、急救設備以及服務質素的監管,亦涉及過關過程。其中也涉及不單止香港,亦包括內地相關的機制和要求。特區政府會繼續注視跨境運載病人服務的需求,這是需要跨部門的組織與內地相討有否方法改善現行的所謂「屁股對屁股」的救護車之間的運送。我們要審慎探討有關服務的可行模式、安排和安全性。

結語

  總括而言,特區政府非常重視跨境醫療合作。我們通過很多跨境醫療合作的落實,特別是港大深圳醫院的經驗,我們會繼續致力與深圳以至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合作,引領灣區的醫療融合創新,以及帶動灣區的醫療「同質化」,融入國家的「健康中國」策略,為大灣區建設以至國家的整體發展作出貢獻。

  主席,我謹此陳辭,多謝。
 
2022年11月24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6時15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