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簡報會開場發言(只有中文)(附短片)
**************************************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醫生今日(十一月十日)下午聯同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醫生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劉家獻醫生就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最新情況舉行簡報會。以下是李夏茵醫生的開場發言:

  各位巿民、傳媒朋友,你們好。今日我們會就數方面向大家匯報,首先衞生署張醫生會談談疫情的情況,然後醫管局劉醫生會談談現時醫療體系的情況,接下來我會說一些防疫政策,以及就一些坊間的說法、討論作回應。
 
  在調整防疫政策方面,我們一直都是以「風險可控」為大前提。風險其實有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個人風險,第二方面是場所或場地處所的風險,第三是所營辦的活動的風險。在個人方面,風險就是指個人本身有多大機會傳播新冠(病毒)予其他人,這當然是指確診病人,或是一些密切接觸者,以及一些來自有很多感染(個案)國家的旅客,這是為何我們有相關政策,包括「隔離令」、「檢疫令」和「紅、黃碼」的政策。第二種個人風險包括自己有多大能力保護自己,包括你是否已經接種疫苗?你有多少防護衞生的認識?有沒有勤洗手?有沒有佩戴口罩?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風險的事情。不過有些群組,可能個別群組,例如兒童,在一些防疫衞生或勤洗手、佩戴口罩等方面能力比較弱,我們要幫幫他們。第三種個人風險,就是本身的身體有沒有問題,例如有些病人抵抗力很低,或是很年長的,其相對風險會比較大。
 
  第二方面我們會考慮的風險,就是場地的風險,這是指一些場所或處所內空氣流通、運轉的情況。我們相信在較空曠的地方、戶外地方,一般來說空氣運轉的情況可以好一點,而室內,如果是很密集的環境,風險會較高。所以社交距離措施,在有很多人聚集的(場所),我們就運用這些(原則)來控制風險。
 
  第三方面的風險就是活動性質。一些沒有佩戴口罩的活動,例如飲食等活動,基本上都是屬於風險比較高的活動。
 
  這三種風險要互相調節,哪一些高些,在某些風險控制方面可能就要緊一些。我們怎樣知道風險控制好不好?我們是看幾方面的。第一是疫情新症的走勢,我們看走勢。第二是變種病毒株在社區傳播的情況。第三是死亡和重症的情況。第四是醫療體系可承受的程度。最後一點是有沒有一些將會發生的外在風險,例如是否有流感即將來臨,這些都是我們的風險控制策略之一。
 
  回顧這兩個星期的疫情發展,我們進行了一些大型活動,有新的疫苗運抵,新個案都是維持在四、五千宗的水平,輸入個案隨着入境數字增加而有所增加,但大體上都是約(佔整體確診個案的)10%。死亡個案每日都有,大約十多宗(應為「平均約十宗」),最高曾達18宗,像剛才張醫生所說,大部分都是一些未接種疫苗的人士,很不幸地,(涉及)兒童的個案亦有。我們很開心知道,醫管局的服務仍然運作如常,在此大前提下,我們經過很謹慎的考慮,防疫措施會調整如下:
 
  首先,我們會在顧客一般會佩戴口罩的處所,將主動查核「疫苗通行證」的要求改為被動查核。大家看看「被動查核」的一行,就是遊戲機中心、遊樂場所、公眾娛樂場所、會址、麻將天九耍樂場所、活動場所、理髮店/髮型屋、宗教處所,(以及現時是被動查核處所的)商場、百貨公司、街市/市集和超級市場,都不需要「主動查核」「疫苗通行證」。換句話說,你到這些處所的時候,只需使用「安心出行」掃一掃(場所二維碼),就可以進入這些處所。不過,進入這些處所仍需要有「疫苗通行證」,如執法人員核查,是需要出示的。
 
  以下則是維持為「主動查核」處所的地方:餐飲處所、酒吧/酒館、浴室、健身中心、公眾溜冰場(容許顧客(在運動時)不佩戴口罩時)、電影院和表演場所(如容許顧客飲食時),都是需要「主動查核」。派對房間、美容院/按摩院、夜店/夜總會、卡拉OK(場所)、體育處所、泳池、郵輪(即「公海遊」),這些地方仍然需要進行「主動查核」。
 
  再談「被動查核」,以遊樂場所為例,基本上進入遊樂場所是不需要在「疫苗通行證」下進行「主動查核」,但如果遊樂場所內有一個溜冰場,而在這個公眾溜冰場(運動時)是不需要佩戴口罩,那進入這個溜冰場時就需要「主動查核」。正如在公眾(娛樂)場所內,有些電影院或表演場所容許客人飲食時,我們亦需要「主動查核」。這大致上就是第一項(放寬措施)。如果市民持「黃碼」,是可以進入這些「被動查核」的地方的,沒有問題的。不過如果要到「主動查核」的地方,就未能進入。
 
  第二項是一個行政安排,我們會將政府轄下街市與私營街市的安排看齊,即是說,我們只會被動查核「疫苗通行證」及「安心出行」,入口不會有人主動去查核你的「疫苗通行證」或看看你有沒有掃描「安心出行」(場所二維碼),這只是想與私營街市的相關要求看齊。
 
  第三項是有關一些室外場所,剛才說過場所的風險,如果是室外地方,空氣流通較好,我們有理由相信風險是相對小。在室外體育處所的觀眾席,以及馬場的室外範圍,我們會容許飲食。
 
  另外,有關表演場所,我們想與早前已放寬的措施看齊。在表演場所,我們會容許飲食。
 
  接下來的一項,是關於露營地點及其他室外康樂設施,例如沙池等地方,我們會重新開放這些政府轄下的設施。
 
  最後一項是有關健身中心。現時,健身中心的每一個小組不能超過12人,而(超過)12(的,每)人之間都要有1.5米的社交距離。我們現在要放寬及調整的社交距離措施是將會取消每位參加者之間相距1.5米的要求,變成每12人為一組,只需要組與組之間相隔1.5米。這些是會調整的防疫措施。
 
  我想在此重複一遍,不厭其煩地再說,因為重要的事情需要多說幾遍。希望各位市民和記者知道,冬季流感臨近,如果尚未接種冬季流感疫苗,請快點勸諭身邊的朋友(接種),或者你自己應盡早接種流感疫苗。尚未接種新冠疫苗的,亦要好好把握機會,預留適當的時間,身體才可以製造足夠的抗體抵抗感染。疫苗接種是我們的防控政策的重要一環。
 
  接下來我會談談坊間就緊急應變措施及口罩的討論。正如剛才張醫生所說,世界衞生組織(世衞)仍然認為新冠(疫情)是大流行,需要提高警覺,維持緊急事態。其實我想指出,每個政府對於(涉及)公共衞生的重大事情,包括疫情,都會有一些預備及應變計劃的級別。香港有三個(應變)級別:一個是「戒備」級別(Alert);一個是「嚴重」級別(Serious);第三個級別是「緊急」,即Emergency。甚麼情況才會達到「緊急」(應變)級別?其實是有條件的。第一是認為那是持續會在社區爆發的疫情;第二是需要一系列措施去控制疫情,例如需要監測、調查、實驗室支援或感染控制等;第三是需要跨部門、跨政策局合作,甚至是國際之間的合作,一般是由特首帶領。這些情況就稱為「緊急」(應變)級別。在「緊急」(應變)級別的框架下,我們可以制訂一系列有關公共衞生的緊急事態規例,在法律框架下控制疫情。這是本地的情況。
 
  放諸海外,除了世衞提到(疫情)仍屬緊急(應變)級別外,其實美國上月也繼續將有關新冠病毒的公共衞生緊急狀態延長至明年一月。正如世衞今日也有一個新信息提到,雖然疫情好像稍為放緩了一點,死亡率亦相繼降低了一點,但是希望香港或世界各地的市民都仍然要保持警覺,(疫情)仍屬大流行。我們需要知道,數字下降是因為很多國家其實已經不再(進行)檢測,甚至很少匯報(個案),故可能稍為低估了情況。換言之,我們仍然需要一個很警覺的心態去面對疫情。
 
  還有是有關「口罩令」的討論。正如我剛才所說,(佩戴)口罩是其中一個減輕對人群和個人(帶來)風險的重要方法。(佩戴)口罩不但能保護自己,也可以保護別人。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染病,但有佩戴口罩,便可以減低傳播風險。其實有很多臨床數據證明(佩戴)口罩非常有用。如果個別活動中需要除下口罩,我們會視之為風險較高的活動。再者,我們將進入冬季流感期。經風險評估,以及衡量市民的不便程度,我們不打算解除「口罩令」。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十一月九日刊登了一篇最新的美國文獻,指出美國一些省份撤銷了「口罩令」,它亦比較了一些有「口罩令」和沒有「口罩令」的省份的情況。最初的新冠疫情是差不多,但到了第十五個星期,比較兩個不同省份的學生(的情況,研究)發現撤銷了「口罩令」(的省份),其學生群組內多出很多受到感染的人,每1 000個學生便增加45個,即5%。因此,這是一個很確實的臨床研究,讓我們知道(佩戴)口罩可以保護市民,亦能減低傳播風險。
 
2022年11月10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20時40分
即日新聞  

網上廣播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簡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