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醫務衞生局局長就「縮短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議員議案開場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今日(十月二十六日)在立法會會議就「縮短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議員議案的開場發言:
 
主席:
 
現況
 
  政府一直致力提升及保護我們市民的健康,以及確保香港能夠保持高質素的醫療服務和高效益的醫療體制。毫無疑問,公營醫院服務是我們醫療體制內的骨幹,現時醫院管理局(醫管局)一共管理43間公營醫院和醫療機構,並按區域劃分為七個醫院聯網,轄下有49間專科門診,為由普通科門診、私家或家庭醫生轉介的病人提供專科診療的服務。
 
  在「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下,隨着我們的人口老化,慢性病日益普遍,專科門診的服務需求與日俱增。現時醫管局每年專科門診服務,正如剛才梁熙議員提到,我們的服務量已達750萬人次,並每年增加約80萬的新症。鑑於需求不斷增加,穩定新症個案的輪候時間因此亦相對較長。
 
  有見及此,在剛宣布的《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中,我們提出多管齊下進一步管理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措施包括增撥資源處理新症、理順一些轉介安排處理一些跨科個案,讓這些個案不需要同一時間去不同的專科看症、設立一些綜合診所提供跨專業支援,以減少部分病人分別輪候不同專科門診的時間,同時亦加強透過基層醫療及公私營合作以進一步跟進這些穩定的病人。
 
  《施政報告》已經提出,在二○二三至二○二四年度,首先要把內科專科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減少百分之二十,同時改善病人於醫管局專科門診看病的流程,目標要有百分之七十五病人於60分鐘內可以完成由登記至醫生診症的流程;及於120分鐘內完成由登記至取藥的流程。
 
  政府和醫管局一直就着管理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採取一些策略和措施。我在此先介紹專科門診的新轉介個案實施分流制度。
 
專科門診的新轉介個案實施分流制度
 
  首先,醫管局一直就着專科門診的新轉介個案實施分流,確保病情緊急而且有需要的病人,可以早些得到診症和治療。現時的分流制度是,新症病人先由護士甄別,然後經有關的專科醫生覆核,分為第一優先類別(緊急)、第二優先類別(半緊急)和例行類別(穩定)個案。
 
  醫管局的目標,是把第一和第二優先類別的輪候時間中位數,分別維持在兩個星期和八個星期之內。而事實上,這個承諾是可以兌現的,這兩類的病人的輪候時間中位數,維持在所訂的目標內。
 
  現時大部分專科中,屬於第一或第二優先的病人個案,佔新症的比例約百分之三十。個別專科,例如眼科,這些第一(優先類別)第二(優先類別)的病人,佔了接近一半,屬於這些優先類別。換言之眼科的新症,有接近一半的病人,是可以在兩個月內接受診症。至於其餘的穩定新症個案,現時輪候的中位數大約是一年的時間。
 
  醫管局現時以最長的輪候時間百分之九十的值作為專科門診穩定新症的主要服務指標,而非使用中位數。最大的原因,是因為該指標能夠涵蓋絕大部分新症病人的最長輪候時間,而非只是一半的病人。我們希望在訂下指標的時候,以絕大部分的病人作標準,所以在醫管局訂(指標)的時候,就用了。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可把整體專科門診穩定新症的最長輪候時間的百分之九十的值控制在100個星期以下。為顯示政府對縮短輪候時間的決心,《施政報告》提出為個案數目較多及輪候時間較長的內科設定目標。在二○二三至二四年的時候,能夠把百分之九十的值的輪候時間縮短百分之二十。同時,我們會繼續研究為其他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制訂更多參考指標,以回應市民的需要。
 
「截上游、放下游、中間分流」
 
  醫管局其實採取了不同的措施以改善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例如在人手方面,透過特別酬金計劃、特別退休後重聘計劃、及聘請兼職醫生以增撥資源處理專科門診新症,在流程方面,醫管局亦檢視及優化預約排期的安排,以充分利用配額。為進一步改善輪候時間,尤其是對穩定個案,醫管局於二○一九年年底成立了「持續發展專責小組」,並在之後確立「截上游、放下游、中間分流」的策略。
 
「截上游」
 
  這個策略,在「截上游」方面,目的是透過轉介的管理,以減低專科門診的一些壓力。措施包括讓專科內資深的醫生恆常監察專科門診的轉介情況,以確保轉介至其他專科是合適而真正有需要,希望一些不需要轉介的個案,不要轉到不同的專科,從而增加了壓力,希望這樣可以減少了一些專科之間的不必要的轉介。
 
  另外,家庭醫學與其他專科建立了專科會診平台,讓家庭醫學與其他專科的醫生能就着病人的情況討論及交流,這樣可以協助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處理一些不同的症狀,另一方面亦可以建立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處理在基層醫療服務層面所遇到的其他專科病症的能力。此外,醫管局亦利用家庭醫學專科診所,將病情比較輕的新症病人及病情穩定但仍需專科支援的病人,安排於這些家庭醫學專科診所跟進。
 
「中間分流」
 
  第二方面,關於「中間分流」,目的是將轉介至專科門診的個案作出一些不同的分流,以不同的方式加強服務的支援。例如把專科門診需求及輪候冊的管理繼續優化,轉介新症至同聯網中另一個合適的門診以平衡服務需求的分布。另外,醫管局亦恆常監察預約的情況,以確保配額可以充分被利用。
 
  同時,醫管局亦成立跨專業團隊的綜合診所,讓合適的醫療人員(包括護士及專職醫療人員)於適當時間為病人提供醫療服務。例如,在耳鼻喉科,醫管局已在多個聯網設置耳鼻喉科綜合診所,由護士及其他專業,例如聽力專家,為有聽力問題的長者提供協助和開始治療,好像協助他們購買助聽器,讓他們在等候見醫生期間已可改善生活質素,接受適當治療。現時的綜合診所服務已涵蓋19個病種,醫管局會繼續發展這方面的服務,預計未來會有更多綜合診所投入服務。由二○一八年十月至二○二二年六月,這些綜合診所的就診人次大概是315 000次(註1)。
 
「放下游」
 
  至於「放下游」,目的是將康復或病情穩定的個案作一些更好、更有效率的覆診安排,以協調更多專科門診的資源,處理更多新症。措施包括加強資深醫生個案覆檢機制,及於部門層面管理,從而結束一些已經康復的個案,不需要再留在專科覆診,藉此機會調撥更多配額予專科新症。
 
  另一方面,醫管局亦會加強將一些病情好轉及穩定的病人,安排於基層醫療繼續跟進,如家庭醫學專科診所或普通科門診診所,或將合適的病人安排於社區醫療服務跟進,例如社區康健中心。
 
  此外,正如梁熙議員原議案及李鎮強和黃元山議員修正案所提及,善用私營醫療資源以分流和照顧公立醫院的專科病人,除現行訂立的項目下的公私營協作計劃(註2)外,醫管局亦以「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作為基礎,引入「共同醫治模式」,為病情穩定的專科病人提供選擇在社區接受私營基層醫療服務,希望騰出更多的專科門診名額,照顧更有需要的新症病人。「共同醫治模式」由二○二一年年底陸續在內科、骨科及精神科專科門診試行。截至今年九月,超過1 000名專科門診病人接受邀請參與計劃。醫管局會繼續密切監察這個計劃的進展情況,以檢討結果,再考慮引入其他專科。正如黃議員(黃元山議員)在修正案提到,在研究擴大公私營協作計劃至更多專科時,我們要小心平衡風險,這個風險會對公立醫院專科醫護人手的影響,有可能影響公私營專科的人手平衡。醫管局在考慮如何善用公私型協作計劃的時候,需要作出整體性的考慮,包括基層醫療體系是否適合承接這些專科病情比較穩定的病人、私營市場及公營系統在相關專科的人手情況,以及不同專科的實際情況,例如緊急及穩定個案的比例,新症及覆診個案的比例,其實不適宜「一刀切」將計劃擴大至所有專科。
 
基層醫療及私營醫療界別的角色
 
  從上述可見,要有效落實「截上游、放下游、中間分流」的策略,基層醫療及私營醫療體系的參與是不可或缺。
 
  事實上,現時整體醫療開支中,公營醫院服務的佔比是超過八成,基層醫療是少於兩成。隨着人口老化,醫護人手短缺,加上新冠疫情,多年來過分倚重公營醫院系統的後遺症越見明顯。所以,政府在今年《施政報告》承諾重整醫療體制,目標是由目前以治療為主、以醫院為中心的格局,轉為以預防為中心、以社區為中心的體制,投放更多資源推動基層醫療。在這方面,我們和梁熙議員的原議案,及林哲玄和黃元山議員修正案中提及的基層醫療參與,是非常一致的。
 
  具體而言,我們今年會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同時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專責統籌管理公私營界別的基層醫療服務,制訂標準和設立質素保證機制。我們會以地區康健中心作為樞紐,為市民提供以社區為本的基層醫療服務,並與私營醫療界別共同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的理念,並協調不同的醫療專業,在社區內提供全面、持續、以人為本的基層醫療服務,更好地利用他們作為第二層醫療的「把關者」、「守門人」的角色,務求在預先設定的雙向轉介流程下,理順與公立專科門診的病人護理流程,讓有真正急切需要的病人加快轉介到專科門診,而情況穩定,而他們的專科病情比較輕的病人,則可轉介到基層醫療系統繼續接受護理,以達致分流的效果。
 
  我們會繼續利用好在新冠疫情期間與私家醫院合作的寶貴經驗,進一步發揮私營醫療界別的角色,以紓緩公營醫療體系的壓力,亦會進一步發展「醫健通」成為貫穿公私營醫療體系的骨幹系統。
 
結語
 
  主席,過去一段時間因應新冠疫情的關係,醫管局需不時調整非緊急服務,以集中人手處理疫情和照顧最緊急的病人,間接令非新冠病人接受非緊急服務造成一定影響。隨着疫情常態化,轉趨平穩,公營醫院包括專科門診服務已經陸續恢復。醫管局會按疫情發展及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成效的抗疫原則,靈活調配醫院人手,務求將對病人的影響減到最低。
 
  面對專科服務的需求不斷上升,現時的專科門診的個案服務模式並不可以持續。長遠而言,我們需要改變固有思維,重新確立專科門診作為真真正正處理專科的複雜或嚴重個案的定位,並將現時為數不少的病情相對穩定的個案,轉到基層醫療或家庭醫生跟進,以便更迅速、更有效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治療。為此,政府及醫管局一定會繼續按「截上游、放下游、中間分流」的策略,配合基層醫療發展及善用私營醫療資源,多管齊下,積極管理及改善專科門診輪候時間,以期達致所訂立的目標,應對社會的服務需求。
 
  我會在聆聽各位議員的發言後,作進一步回應。主席,我謹此陳辭。
 
註1:醫管局是以病人專科門診(臨床)就診人次作為服務指標(而非病人數目)來衡量和監察其服務量,因為病人數目不能充分反映病人得到的服務(例如就診當中可能涉及多個專科、服務單位和醫院)。因此,醫管局沒有備存所要求提供的病人數目資料。
 
註2:醫管局在二○二一至二二年度推行了九項公私營協作計劃,分別為「耀眼行動」白內障手術計劃、共析計劃、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共同醫治服務模式、療養服務協作計劃、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青光眼治療協作計劃、骨折手術協作計劃及乳癌手術治療協作計劃。
 
2022年10月2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9時32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