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簡布會談話全文(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今日(十月二日)聯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常任秘書長麥德偉和政府新聞處處長陳偉偉就國家宣布首次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會見傳媒。以下是會見傳媒的談話全文:
 
財政司副司長:各位香港市民、各位傳媒朋友,大家晚上好。今日我聯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孫東局長、麥德偉常任秘書長和政府新聞處陳偉偉處長,向大家傳達一個很開心、亦令人很振奮的好消息。國家剛剛宣布會展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的選拔工作,並且首次在香港選拔當中的載荷專家,讓香港市民有機會親身在太空進行科研工作,同時為國家的載人航天工程作出貢獻。
 
  今年是國家載人航天工程的三十周年。在這三十年來,國家載人航天工程不斷開創先河,在多個領域的關鍵技術取得突破,躋身世界前列。
 
  我們相信,國家每一次太空探索和升空活動的成功,都加強了香港市民對國家的自豪感,而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香港市民的關愛、對香港科技界的重視,以及對特區政府的支持。特區政府感到無比榮幸。我謹代表香港各界,由衷地感謝國家在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之際,為香港市民帶來這份厚禮。特區政府一定會全力配合有關選拔工作。
 
  事實上,香港在基礎科研方面,近年發展相當不錯,很多學者和專家都備受國家以至國際社會的肯定。香港的大學過去亦為國家航天任務提供了不少支持,部分年輕人對航天科技和航天事業的興趣亦非常濃厚。今次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正好讓我們的年輕人看到是可以實現夢想,亦可以有貢獻國家的機會。去年九月,香港的科研人士和學生獲邀與當時正在天宮太空站駐留的三位國家航天員進行實時通話,社會當時反應非常熱烈,活動亦啓發了很多香港學生對航天的興趣。我希望我們的年輕人能夠繼續努力,在不久將來實現自己、實現大家的航天夢。
 
  接下來,我邀請孫東局長發言。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首先,感謝副司長剛才與各位市民分享這個好消息。過去,香港的年輕一代一直都有個「航天夢」。在香港社會,有不少民間的團體也為香港青少年提供航天教育,因此受到廣大市民的喜愛,比如說香港航天領袖總會、香港航天學會等等。今天,對香港市民而言,航天不再只是夢想,還是香港再工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
 
  近年,我們看到香港航天的發展大步邁進。香港航天科技集團在香港創立,香港成為國際宇航聯(國際宇航聯合會)成員,與全球以及國內不同航天相關的企業和研究機構成為戰略合作伙伴。本地大學的研究團隊也積極參與國家的多項航天任務,比如為國家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和月球探測任務「嫦娥四號」、「嫦娥五號」等提供支持。二○二一年,香港更發射了自己的第一顆衞星——金紫荊一號01星及02星。
 
  為了支持香港航天科技的發展,特區政府透過「創新及科技基金」支持各科技範疇的研究及發展,包括很多領域比如說電子學、材料科學等等都與航天科技產業息息相關;並提供研究經費,鼓勵本港大學的學者進行高質素的科學研究,支持香港在航天技術方面培養學術研究人才。另外,香港還有多間大學近年來都推出了航天或者相關的專業課程,培育新一代的專才。
 
  對香港而言,航天科技最終需要落地轉化成為我們的航天經濟產業。我相信,香港的航天科技未來將助力香港科技和經濟發展,讓香港成為引領大灣區以至世界的國際創科中心。
 
  現在我請麥秘書長簡介載荷專家選拔的具體安排。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常任秘書長︰謝謝局長,各位傳媒朋友好。讓我說說載荷專家在香港選拔的具體安排。載荷專家一般來說背景是科學家或在相關專業領域的科研人員。在執行太空飛行任務當中,他們是主要負責開展太空實驗或試驗研究、操作和使用太空實驗設備,以及配合飛行乘組其他航天員開展站務管理的日常工作。
 
  特區政府將安排是次載荷專家的初選工作,招募期由今年的十月六日開始至到十月二十七日,至於進一步的選拔則由內地相關方面進行。
 
  初選主要透過以下機構進行招募 ︰
 
(i)   11間本地大學;
 
(ii)  政府五所研究中心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iii)  數碼港和香港科學園園區內的科研機構或科研企業;及
 
(iv)  政府部門和醫院管理局。
 
  如果有經上述以外的機構或企業報名,特區政府亦可予以考慮。
 
  候選對象須符合一些基本的要求,包括年齡和體格方面的要求,以及他們要在相關的專業領域擁有博士學位及他們的專業經驗不少於三年,相關詳情會刊載於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的專題網頁上。我們鼓勵符合所有基本要求,並有志於載人航天事業的人士踴躍參加。
 
  藉着是次難得的機會,特區政府將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以加深市民認識國家航天科技的發展和成就,以及了解香港專家對國家航天工程的參與和貢獻。當然,我們亦希望培養市民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天文學和太空科技的興趣。
 
  現在我想邀請新聞處處長再作出簡介,謝謝。
 
政府新聞處處長:多謝常秘(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常任秘書長麥德偉)。正如常秘所說,特區政府很希望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在未來一段時間聯同不同團體聚焦舉辦一系列的航天科普活動,加深市民大眾對航天科技的認識和興趣,亦特別鼓勵中小學同學努力裝備自己,希望他們日後都有機會在航天或其他科技領域為香港、為國家作出貢獻。
 
  按我們的初步計劃,香港電台會製作一些特備節目,介紹香港科研人員過去參與國家航天事業的經過,港台也會搜羅及播放其他與航天相關的節目。太空館和科學館會舉辦一些專題講座系列,介紹航天科技與日常生活的關係,並且會邀請一些航天專家、曾參與「少年太空人體驗營」的學員與大家進行交流和分享。教育局和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會鼓勵學校、青年和地區團體,舉辦和參與這些活動。
 
  在國家科技部和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的大力支持下,團結香港基金會將於十二月舉辦第四屆「創科博覽」,展示國家在航天及其他領域下的一些創新成就,當中會有不少航天展品。
 
  此外,我們亦鼓勵社會各界積極響應,大家協助舉辦以航天科技為主題的其他活動,大家一起營造一個航天的氛圍。多謝各位。
 
記者:想問申請人是否只需要持有香港身份證就可以,即是符合你們剛剛所講的要求,即11間本地大學或者博士資歷、工作資歷有三年等,還是需要香港人才能申請?另外亦想問,受訓會在香港還是在內地培訓?培訓過程中有否報酬?預計完成培訓後甚麼時候會開始執行任務?
 
財政司副司長:或者我簡單講講。申請人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中的中國公民。當然,如剛才麥德偉秘書長所說,對申請人的體格、資歷和學歷都有相當的要求,這方面相信大家都明白,因為能成為國家的載荷專家是一件很難得、很難得的事,要求當然嚴謹。
 
  至於透過機構(招募)方面,就如剛才麥德偉秘書長所提到的十多個機構,但如果有在其他機構服務而有興趣的人士,我們亦會按個別個案處理。在受訓過程當中不需要擔心生活的,我們會有適當的津貼讓其生活,絕對會有一個合理的生活環境。我相信訓練不會在香港進行,應該是由國家提供。
 
記者:剛才提及一些年齡、體格的要求,可否藉着這個機會說明究竟年齡的要求、體格的要求是怎樣?以及現時有沒有估計香港其實大概有多少人真的符合這些條件可以去參加呢?另外,剛才提到的培訓和選拔時間,其實整個過程是否都要大約一年半左右?剛才亦提及過會有一些津貼,津貼方面會否與內地的航天員看齊?還是會較他們好一點?
 
財政司副司長:或許我先回答你最後那條問題。我很盼望有香港人被選拔作載荷專家,津貼的情況,我們會做適當的安排。至於你問及具體一點的,譬如是身高等種種要求,如果麥秘書長現在有相關資料,可以提供。請麥秘書長。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常任秘書長:謝謝副司長。載荷專家的一些基本要求有幾方面。例如在年齡方面,是30至45歲,至於體格方面,例如高度亦有要求,男性的身高是162至175厘米,女性的身高是160至175厘米。當然,載荷專家是上太空,其體格要非常好,所以有所要求,需要身體健康、非過敏體質,以及沒有影響飛行服務的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這一方面,我們會安排醫管局協助他們進行體格檢測。
 
記者:曾經確診新冠病毒病可以嗎?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常任秘書長:傳染病是其中一個會調查的方向。至於哪一類傳染病,是否會影響飛行服務,會由專家再作決定。
 
記者:你好。根據新華社的報道,這次其實亦開放了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這幾個職位,但是為甚麼這次只得載荷專家這個職位是向港澳地區開放?是否因為一些國家安全的問題?第二,我們看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官方網站,航天員全部都是共產黨員,想了解一下,如果香港人只是可以申請成為載荷員,這是否其中一個考慮因素?另外,這次內地在港澳招募載荷專家這件事上,政府如何與內地商討?將來香港人是否都會開放參軍或其他選項?還是內地暫時對香港的信心不足?
 
財政司副司長:剛才有些假設,我不會作這些假設。其實譬如航天飛行員,駕駛太空艙的,外國一般都是由空軍去做,香港本身沒有香港的空軍,飛行服務隊不算是的。另外,航天工程方面,本身香港在這刻來說,航天工程方面的人才絕對不多,但如果是載荷專家,孫東局長都說,其實物理、化學、對科學有研究,或對航天科技本身有研究,這方面我們過往投放大量資源,我們有一定的人才,所以國家今次的安排有其本身的邏輯,我覺得是非常合理的。
 
記者:……要是共產黨員?
 
財政司副司長:以我的了解,沒有這個要求。
 
記者:想問一下孫東局長,這一次是首次在港募集航天員載荷專家,我們想知道為甚麼是載荷專家這一個工種要在港募集?香港在科研方面是不是更加具有競爭力和優勢?除此之外,也想問像是航天員其實需要很艱苦的體格訓練,香港是否在這方面有足夠的儲備人才?在之後的培養上是不是也會形成一個體系和規模?謝謝。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謝謝你提的這個問題。關於為甚麼只在香港選擇載荷專家,剛才司長已經說了,主要是根據現在香港的人才情況,因為我們有很多從事科學的科研人員,這樣我們就有條件推薦一些合適的科研人員加入國家的航空航天計劃。至於其他選項包括宇航員、航天工程師,我相信隨着今後香港的條件如果成熟的話,也會有開放的可能。至於你剛才說體格的問題,我想任何一個國家對航天員也好、對載荷專家也好,基本的體能要求是必須的,我相信香港一定能夠推薦出合適的人才,盡量滿足專業的要求,以能達到體格方面的要求。這次是第一次,我們希望今後香港有更多的機會推薦更多人才參與國家的航天任務當中,謝謝。
 
記者:我想請問一下孫東局長,香港在航天這方面日常的投入是多少?接下來有沒有加大的計劃?另外我想問一下,今天的佈景主題是「實現夢想 貢獻國家」,香港在科技方面、對於航空方面,還有哪些可以對國家作出貢獻的地方?謝謝。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謝謝你的問題。實際上,香港政府過去多年來,通過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了相當多的科研團隊從事航天工程或有關的科研項目。以香港理工大學為例,理工大學的容啟亮教授、吳波教授領導的團隊過去也都得到香港政府和理工大學的資助。同時過去多年來,我們也資助了很多項目,包括機械工程、電子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等,這些項目的研究成果都可以應用到今後航空航天工程的項目當中。
 
  除了科學研究以外,香港過去多年來也在航天科技產業方面有了比較大的進展,比如現在的科學園就已經有從事衞星發射以及相關航天設備製造的公司。今後特區政府也有計劃,針對航空航天產業進一步扶植,利用香港的優勢服務國家所需。我們也相信未來的航空科技產業也會成為香港「再工業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為香港早日建成國際創科中心貢獻力量,謝謝。
 



2022年10月2日(星期日)
香港時間23時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