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出席「香港新坐標: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高峰論壇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今日(九月八日)出席「香港新坐標: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的致辭全文:
 
陳總編輯(《明報》總編輯陳錦強)、張執行董事(世界華文媒體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張怡嘉)、唐主席(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我非常高興獲《明報》的邀請,出席今日的高峰論壇,與大家分享特區政府推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工作。
   
  去年三月,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訂明香港特區在國家發展中的位置,包括八大中心的定位。其中首次提出將香港發展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新成立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統整了政府在文化和創意產業、體育及旅遊範疇的工作,更聚焦地制訂政策,推動這幾方面的發展和結合,並配合《十四五規劃綱要》,將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作為本局的一個重點工作。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一個時代的號角,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國家銳意發展成為一個文化強國,而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應該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傳揚出去,講好中國故事,有助國家整體文化發展。
   
  要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除了政府在政策層面的工作,我們更需要業界的廣泛及積極的互動參與。過去兩個月,我與不少文化藝術界別的朋友會面,深深感受到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界對參與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期盼、積極和熱誠。我深感鼓舞,亦為新成立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的工作注入很大的動力和信心。
   
  「以結果為目標」是今屆政府的信念。今日我與大家分享「特區政府如何推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個議題時,會首先與大家構想一下作為一個「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所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應該為何,然後再討論我們各項文化藝術政策措施的現況,最後希望以前瞻的角度談談在未來的日子政府及業界的工作應何去何從。
   
  香港本身多元及高水平的文化藝術,是讓我們成為一個具影響力、代表性及領導性的文化藝術之都的必要條件。要成為一個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需要匯集大型文化藝術盛事、國際性展覽、文化表演等,亦透過豐富的節目吸引中外人士來港參與文化藝術活動及交流。我們的文化藝術內容,例如演藝的多元性、種類,以及不同演藝模式的協作亦要走在發展大潮的前方。我們需要做到每當大家想起文化藝術的時候便想起香港。一個地方需要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內容及氛圍,才能有條件稱得上是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個是第一點。
   
  第二,香港文化一直以中華文化為根基,同時深受西方的影響,形成我們中西文化薈萃、百川匯流的文化生態。回歸後,香港受惠於「一國兩制」的優勢,繼續發展自己的文化特色。習近平主席七月一日在香港發表的重要講話中,亦特別提到「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我們要發揮獨特的優勢即是能匯集中外文化、推動中外協作和有機結合,以及令來自不同地方的文化元素均能在香港綻放光芒,突顯香港文化藝術的包容性、優越性和獨特性。
   
  第三,發展文化藝術需要充足及合適的硬件配合,不容置疑。要成功做到「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我們一方面需要世界級、地標性及高水平的設施,包括博物館及表演場地;同時場地的數量及設備亦需要配合剛才提到的不同文化內容的需要。西九文化區是回歸後一個重要的文化建設,為香港的文化發展提供更優越的條件。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是讓香港發揮其「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角色的一個好例子,以香港的獨特方式展示國寳文物,吸引中外人士參觀。
   
  第四,文化藝術人才及團體匯集亦是要成功推動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具體來說,我們需要有足夠的人才,包括策展、製作、表演、藝術管理等不同範疇的人才,擔當香港文化藝術界的重要崗位,更需要不同類型及規模的藝團策劃高水準的展覽及表演項目等。全面的人才培訓及扶植藝團的發展以傳承文化工作,也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重要目標。香港一直是人才匯聚的地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在香港生活,受香港獨特的氛圍所吸引,以香港為家,並貢獻香港的多元文化發展。
   
  第五,我們需透過有效的文化藝術平台促進合作,並讓文化藝術業界產業化及「走出去」。文化藝術交流除了包括互相欣賞及學習外,當中互相協作及互動亦非常重要。一個成功的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必須提供一個平台予中外文化團體配合、配對,達至互惠雙贏,同時協助文化藝術界為他們的作品尋找市場,建立產業鏈;亦能協助藝團連繫內地,並與世界接軌,推動跨地域的文化藝術協作。
   
  政府過去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推行不同的政策措施提升香港的文化藝術水平,為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奠下了一定的基礎。我們下一步必須進一步豐富節目內容,推動交流活動,增加硬件及培育人才。
   
  在節目內容方面,政府致力支持本地藝團豐富內容及提升節目質素。除了透過不同的撥款機制支持創新及跨界別的合作外,我們近年特別鼓勵它們善用科技,提升藝文界自身的容量和能力,在創作上有更大的發揮。各相關政策局轄下不同的基金或計劃合共預留了一億港元,供有意推動藝術科技的人士申請。政府已另外撥款7,000萬元,用以提升康文署轄下演藝場地的設備,工程已陸續展開,為揉合科技與表演藝術提供重要基建。
   
  另外,我們一直積極籌辦大型國際性會議和論壇。正如行政長官剛才提及,國際演藝協會年中會議已於今年五月下旬以線上形式舉行。今年十二月亞洲文化合作論壇及博物館高峰論壇將在香港舉行,為國際層面的文化藝術交流提供平台。
   
  除了文化藝術表演及展覽外,創意產業也是香港獨特文化的一部分。香港電影、電視劇及廣東歌曾經風靡一時,現時仍然吸引不少周邊地區的觀眾和樂迷。近年,除了電影及音樂外,我們也資助香港設計中心舉辦多項年度旗艦項目;當中,「設計營商周」已成為亞洲區規模最大的設計盛事。今年的「設計營商周」峰會暫定於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以線上及線下形式舉行,預計將吸引超過80萬人次參與及進行交流。我們往後亦會繼續透過政策措施及支援,吸引更多國際性大型文化活動在香港舉行。
   
  在推動交流方面,我們也善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及我們獨特的歴史背景及地位,深化香港以中華文化為根基的特色,發揚中華文化,說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令中外更了解中華文化的特色及內涵,為中外文化發展帶來新動力。
   
  在未來的日子,除了利用駐內地的經濟貿易辦事處協助推動文化交流外,我們會加強在大灣區的文化交流活動,利用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不同表演場地的協作去營造新品牌,為本地藝團提供更多演出機會,擴闊香港藝術文化節目觀眾層。
   
  在文化藝術硬件方面,隨着西九文化區內的戲曲中心、M+博物館,以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設施陸續啓用,為香港文化藝術基建帶來一個世界級的新景象。現正興建的西九文化區演藝綜合劇場將在日後提供另一個頂級舞蹈和戲劇表演場地;東九文化中心可望於二○二三年起分階段啓用,屆時將成為藝術科技重鎮及培訓搖籃。
   
  另外,特區政府亦計劃在粉嶺興建新界東文化中心及於天水圍興建文物修復資源中心。除此以外,我們充分了解業界對文化藝術設施,特別是表演場地的需求,我們會繼續策劃新場地的工作。
   
  政府一直聯同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香港演藝學院、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藝術中心深化人才培訓的工作,特別在藝術行政、藝術科技和文物修復等範疇。香港演藝學院現時培訓約1 000名相當於全日制的學生,每年的畢業人數約250名,他們成為香港表演藝術界的中流砥柱。
   
  特別就藝術科技人才而言,我們將在東九文化中心立名為「創館」(The Lab) 的試驗場,並成立「東九文化中心藝術科技學院」,提供有系統的培訓及製作不同類型的藝術科技節目。在天水圍興建的文物修復資源中心,將成為文物修復人才培訓和交流的一個基地和平台。政府在二○二二至二三年度,向「粵劇發展基金」注資一億元,加強支持從業員的專業提升和持續培訓。我們往後會繼續着重文化藝術人員的專業發展,從許多不同渠道引入人才為年青畢業生及新晉藝團的發展提供多些機遇。
   
  文化藝術事業的生態及產業鏈亦非常重要。香港健全的法制及知識產權保障框架令香港成為創造知識產權的熱門地點,亦匯聚各類知識產權貿易及版權轉授。在這個穩妥的知識產權框架上,我們具備良好的條件構建平台策動不同藝團及界別的合作,發展香港文化藝術的產業鏈,令業界透過商業化的合作,注入更新更多內容、新主題及新的演繹方式,令業界更蓬勃發展,連接內地,連通國際。
   
  香港文化藝術界的朋友在新冠疫情下面對許多挑戰,然而憑藉業界的堅毅,近日很多展覽及表演均廣受大眾歡迎,可見香港文化藝術界的質素及水平是非常高的。香港能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是歷史發展的延續,更反映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我們必須繼續以中華文化作為根基,發揮我們的獨特地位及優勢,配合國家文化發展大局。
   
  我和我的團隊希望與業界繼續緊密合作,聆聽大家的意見,期望能在今年十月的《施政報告》中推出適切及到位的措施,一同向實現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方向邁進。多謝大家。



2022年9月8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2時1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