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防護中心調查瘧疾輸入個案
**************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八月四日)表示,正調查一宗輸入的瘧疾死亡個案。中心亦發現近日的輸入性瘧疾個案有上升趨勢,全部涉及由非洲抵港人士,並呼籲市民不論在本地或外遊,時刻注意環境衞生,以及採取防蚊和個人保護措施。

  在七月一日至八月四日期間,衞生防護中心共錄得30宗外地傳入的新增確診個案,涉及30名男病人,年齡介乎25至57歲,於七月一日至八月一日期間抵港,當中21人由非洲幾內亞抵港。所有病人抵港後均因應相關入境要求於指定檢疫酒店進行檢疫,其中一名52歲病人於檢疫期間死亡,驗屍報告顯示他帶有瘧原蟲。其餘29人送往公立醫院治理,10人經治理後已出院,另外四人及15人分別情況嚴重和穩定(包括四人在深切治療部)。

  中心的流行病學調查仍在進行中,並正跟進該些個案的同行人士,對他們進行醫學監察,有病徵的人士會被送往醫院,而沒有出現病徵的人士將獲提供血液測試,如發現陽性個案會被送往醫院接受治療。

  瘧疾是由受感染的雌性按蚊(瘧疾病媒)傳播的疾病,當瘧疾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病媒蚊便會帶有瘧原蟲,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機會將瘧原蟲傳播。本港的按蚊包括微小按蚊及傑普爾按蚊。根據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的瘧疾病媒監察資料,本港市區近年未有發現該兩種按蚊,除於二○二一年在大欖涌水塘附近發現有傑普爾按蚊的滋生外,在過去10年均沒有在其他地點發現微小按蚊或傑普爾按蚊的滋生。有見及此,衞生署認為瘧疾出現本地傳播的風險屬非常低。由於在檢疫酒店發現輸入性瘧疾個案,當局會跟進相關地點的蚊患情況,並按需要加強滅蚊工作。最近一宗本地感染瘧疾個案在一九九八年發生,而二○二○及二○二一年本港分別錄得七宗及四宗個案。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說:「鑑於部分非洲及東南亞地區較常出現瘧疾,市民應保持警覺。如到瘧疾流行地區,外遊期間及返港後14日內,都應使用含避蚊胺的昆蟲驅避劑。」

  瘧疾是一種可致命的嚴重疾病。患者通常有發燒、發冷、頭痛、肌肉疼痛和無力、咳嗽、嘔吐、腹瀉及肚痛等症狀。重症瘧疾的病情比較嚴重,如沒有適當治療,可導致死亡。

  發言人補充:「現時的藥物可有效治療瘧疾,但及早確診和治療對徹底治癒瘧疾尤為重要。世界衞生組織(世衞)建議前往瘧疾流行地區的旅客使用預防藥物和採取防蚊措施來預防感染。至於預防瘧疾的疫苗,世衞只建議為瘧疾流行地區的兒童接種,不建議成人接種,而疫苗亦不適用於前往瘧疾流行地區的旅客。因此,不論在本地或外遊期間,時刻注意環境衞生,以及採取防蚊和個人保護措施是預防瘧疾的最有效方法。」

  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外遊人士,應於出發前了解目的地的瘧疾風險,並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 穿着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塗上含避蚊胺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 在戶外,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妝品或護膚品,並按指示重複使用昆蟲驅避劑;
  • 出發前最少六星期,應徵詢醫生的意見,並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免被蚊叮;
  • 外遊期間,如到流行地區的郊外旅行,應帶備便攜式蚊帳,並在蚊帳上使用殺蟲劑氯菊酯。切勿將氯菊酯塗在皮膚上;以及
  • 從瘧疾流行地區回港後14日內,須繼續使用昆蟲驅避劑。

  瘧疾的潛伏期因應不同的致病瘧原蟲種類而有所不同,通常在被受感染的按蚊叮咬七至30日後,病徵就會出現,但潛伏期可達數月或更長。任何人在外遊返港後若感到不適,應盡快求醫,並將行程細節告知醫生。

  市民亦應防止積水,並保持良好的環境衞生:
 
  • 每星期為花瓶換水一次;
  • 每星期清理花盆底下的積水;
  • 緊蓋貯水器皿;
  • 確保冷氣機底盤沒有積水;
  • 把用完的罐及瓶放入有蓋的垃圾桶;以及
  • 妥善存放食物及處理垃圾。

  市民如發現蚊患,應致電熱線1823向政府部門報告,亦可參閱以下專題網頁,了解詳情:衞生防護中心專頁、最新旅遊情報使用昆蟲驅避劑的注意事項、衞生防護中心Facebook專頁YouTube頻道,以及食環署防治蚊子滋生指南



2022年8月4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20時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