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二題:直接資助計劃中學開辦的非本地課程
***********************
  以下是今日(七月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朱國強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的答覆:
 
問題:
 
  關於直接資助計劃(直資)中學開辦的非本地課程,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現時共有多少名屬本地學生的中學生就讀該等課程,以及該人數佔全港中學生人數的百分比;
 
(二)目前全港有多少間直資中學開辦該等課程;該等課程的總數,以及當中有多少個課程不設中文科及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科);及
 
(三)當局會否考慮要求所有該等課程設有中文科及公民科,讓就讀該等課程的本地學生能獲得一定程度的中文及公民教育,並就有關教學內容制訂準則;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在一九九一年起推行的直接資助(直資)計劃,目標是使香港學校體制更靈活和多元化,並讓家長有更多選擇。直資學校接受政府經常性津貼,其管治、運作和課程設計等方面亦須符合政府的規定。同時,直資學校在一些範疇如資源調配、課程設計和收生等方面,享有較大的彈性。
 
  就朱國強議員提出的問題,現綜合回覆如下:
 
(一)目前全港合共有80所直資學校(包括59所中學及21所小學),都以本地學校模式運作,主要為本地學生提供教育服務。所有直資學校的小一至中四級別只開辦本地課程,而17所直資中學在中五和中六級別除了開辦本地課程外,亦會為小部分學生提供非本地課程,讓他們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文憑試)課程以外有另一個額外選擇,締造多元升學途徑。根據二○二一/二二學年九月份的資料數據,全港中學生人數為325 927,當中共有1 125名在直資中學的中五和中六級別修讀非本地課程,人數佔全港中學生人數的0.35%。
 
(二)及(三)為配合現時的語文教育政策,提升學生兩文三語的能力,所有直資學校學生,不論國籍,均須修讀中國語文科。中國語文必須為貫穿六年中學課程的必修基礎科目之一,而所有同時開辦本地及非本地課程的直資學校均須為修讀非本地課程的學生提供中國語文為其核心語文科目。部分學校會因應學生的需要,提供校本中文課程,然而,其校本課程的總課時,與本地或非本地課程中的中國語文科指定的課時大約相同。此外,學校亦須確保所有學生修讀的中國語文,涵蓋中國文學、經典著作、文化、品德和價值觀。
 
  至於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科),該科屬文憑試課程的核心科目之一。一般來說,直資學校讓學生在中四階段開始修讀文憑試課程,以對文憑試課程(包括公民科)進行探索及發掘興趣。因此,在直資學校修讀非本地課程的學生都應在中四階段修讀公民科。此外,公民科課程所涵蓋關於香港、國家及當代世界的課題,一直蘊涵於中小學不同學習階段的科目課程內,例如小學常識科、初中生活與社會科/憲法與《基本法》獨立單元、初中中國歷史科等。
 
  在現行學校課程下,本地學校的學生,包括在直資學校修讀非本地課程的學生,自小學開始已於一個培育國家觀念、正面價值觀及態度的學習氛圍接受教育。一直以來,教育局以「多重進路、互相配合」的方式,推展國民教育以及國家安全教育,培育愛國情懷,提升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並促進公民教育。所有公營學校及包括同時開辦本地課程及非本地課程的直資學校均採取多元化的方式營造校園氛圍,透過全方位學習活動、在課程內外協助學生認識中國歷史、文化和國情,以及當代世界的發展。學校均會按學生的需要和學校的情況,透過課堂內外的學習活動,採取多元化的措施,以促進公民教育,例如在班主任節、德育課、倫理課提供國民教育。據了解,不少開辦非本地課程的直資學校亦會借助博物館及文化設施和活動讓學生學習歷史,培育學生對文物的欣賞;舉辦多元化的聯繫及交流活動,例如與內地學校締結為「姊妹學校」,組織互訪活動,給學生機會親身體會國家文化的最新發展;讓學生積極參與教育局所舉辦的全港學生活動,如《基本法》全港校際問答比賽、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網上問答比賽等;在歷史重要日子為學生安排適當的學習活動,如升旗禮、國旗下的講話、講座、電影欣賞、考察等。內地考察是公民科課程的重要一環。據知,視乎疫情的發展及「通關」安排,不少學校已計劃讓學生恢復參與內地考察活動,讓學生實地體會國家綿延久遠的歷史文化,同時加深認識當下國情及發展願景。透過以上不限於公民科學生參與的多元化措施促進國情認識、文化傳承和國民身分的認同,學習成果可遠超於課室所學。
 
  總的來說,無論學生修讀本地課程或非本地課程,學校均透過不同方式,不限於學科學習,從多方面進行公民教育。
 
  中文科及公民科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已詳載於課程發展議會發布的相關課程指引《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及《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供學校參考使用。
 
  多謝主席。
 
2022年7月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55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