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十五題:設立愛國主義和國情教育主題場館
***********************
  以下是今日(七月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嚴剛議員的提問和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的書面答覆:

問題:

  二○一七年《施政報告》把「認識中國歷史、中華文化及國情」作為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有意見指出,在香港已有的中國歷史文化遺址基礎上,設立愛國主義和國情教育主題場館,將提升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以來市民的國家和民族意識。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考慮上述建議;如有,有否實施計劃及研究選址;

(二)有否研究,在籌備上述場館過程中,有哪些領域需要中央政府有關部門支持和提供資料及檔案,以確保場館展示的內容更為全面;及

(三)有否考慮,在設立上述國情教育主題場館後,將參觀該等場館列為學校中國歷史科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教學活動?

答覆:

主席:

  就嚴剛議員的提問,經諮詢教育局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後,現綜合回覆如下:

(一)及(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特區政府)一直與社會各界人士共同攜手推動國情及國民教育。相關政策局及部門致力透過不同的設施及活動,以多元化的方式推動國情及國民教育的工作,提升市民的國家民族意識和加強各界的愛國情懷:

(i)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與公民教育委員會(委員會)一直緊密合作,透過不同渠道和項目,包括委員會出版的刊物、網頁和社交媒體專頁;製作國歌政府宣傳短片;舉辦問答比賽、講座及展覽;資助符合申請資格的團體舉辦公民教育(包括國民教育)推廣活動(例如和內地的交流項目)等,在學校以外及社區層面推動國民教育,以深化市民對國家及國情的認識。

  委員會轄下的公民教育資源中心提供導賞服務、電影分享會、培訓課程、講座及專題展覽等活動,以協助推廣公民教育(包括國民教育),並設有收藏公民教育(包括國民教育)資料和教材的資源角,方便公眾查閱及瀏覽相關資料;

(ii)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轄下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一直透過不同的方式和渠道推廣中國歷史和文化,其轄下的博物館和文化演藝場地,與內地文博機構緊密合作舉辦不同的展覽和節目,推廣和增進市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識和體驗。康文署的博物館如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孫中山紀念館,以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三棟屋博物館)等,不時舉辦與中國歷史和文化有關的專題展覽,並安排不同形式的公眾及教育活動,讓市民大眾更深入了解和認識中國歷史,培育他們的愛國情懷。

  為增廣市民大眾在中國歷史及傳統文化方面對香港歷史的認知,二○二一年《施政報告》提出在康文署轄下設立中國歷史文化推廣活動中心,旨在推廣中國歷史文化,促進市民對中國社會發展、傳統文化和工藝技術的認識和興趣。此外,康文署亦有在中國重要傳統節日舉辦全港節慶活動,包括中秋綵燈會及元宵綵燈會,在地區層面推廣傳統中國文化和藝術;及

(iii)與此同時,特區政府亦會支持民間組織及專業團體以不同方式創設有利條件推動國民教育,包括設立以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場館,而有關民間組織及專業團體須確保場館展示內容的全面性。例如特區政府支持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在沙田秦石邨的空置校舍營辦愛國教育支援中心。這個會在本月內正式開幕啓用的中心將透過多元化的教師培訓和學生學習活動,支援學界推動國民教育及國家安全教育,從而加強學生的守法意識、培養學生對祖國的認識和歸屬感、建立國民身分認同和對國家的承擔。

(三)在學校教育方面,培養學生國民身分認同是學校的重要學習宗旨之一,並不限於個別科目。學校透過學校課程及課堂外的全方位學習活動,以「多重進路、互相配合」方式推動國情教育,培養學生的國家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政府鼓勵學校善用政府及社區資源,如上述提及博物館、歷史文化遺址、國情展覽、邀請國家隊運動員與學生分享等,採用多元教學策略,籌辦參觀及考察活動,從小培養學生國民身分的認同。

  總的來說,推動國情及國民教育有賴社會各界凝聚力量,營造氛圍。特區政府會持續聆聽社會各界的意見,檢視現有相關設施及活動的安排,並按實際情況考慮優化或增設相關設施及項目,持之以恆地推動國情及國民教育的工作,讓公眾進一步了解國家的歷史及發展,認識到內地與香港息息相關、血濃於水的關係,致力培養公眾的國民身分認同和愛國情懷。
 
2022年7月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08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