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出席「藝術@維港」展覽開幕典禮發言(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
霍啟剛議員(立法會議員)、陳南祿主席(香港賽馬會主席)、Daryl(信和集團副主席黃永光)、Hui(香格里拉集團主席郭惠光)、薛先生(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薛南海)、Stanley(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黃遠輝)、各位嘉賓、各位傳媒朋友:
今日真的是非常高興,在一個天朗氣清的早上與大家聚首一堂,在維港海濱共同見證我們為了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而舉辦的一個大型戶外藝術活動。這已經是我在一星期內第二次來到維港海濱主持大型活動的啓動禮,上星期是「仲夏‧維港」,而今日就是「藝術@維港」,這說明維多利亞港兩岸的海濱已經不只是一個香港市民樂意去享受的公眾空間,而且成為一個展示香港最新發展的大舞台,無論是在文化藝術發展或是科學創新方面的新里程。
在這個大型活動的過程中,我想回顧一下我們香港維多利亞港在過去一段日子的發展,而我很有幸見證亦參與了維港接近20年的發展——由最初的填海,從而引發了20年前的維港填海的爭拗,甚至要打官司,到特區政府決定要「還港於民」。早前的工作主要是打通這海濱——accessibility,令市民可以走近這美麗的維多利亞港。可能較年輕的人士不知道,以前是很難走到維港海濱的,因為有貨物起卸區、有臨時停車場、有政府建築物、渠務署抽水站等,總之所有東西都是放在維港海濱,令市民無法親近我們這美麗的維多利亞港。
經過了一段時間讓維港海濱更加通達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connectivity——如何把維港的海濱連結起來,讓我們的市民能夠像在港島區由東區一直走到去西區。這個夢想已經逐步實現,現時隨着我們在北角完成Boardwalk——在海面的步道後,市民應該可以真的暢遊港島海岸,但這項工作仍需要海濱事務委員會繼續努力。
接着我們應該如何用好這維港兩岸?就是creativity and diversity,令維港兩岸更加多元、更加富有創意,以配合香港的城市面貌。今日這活動「藝術@維港」就是注入這兩個元素,既有很多本地藝術家為我們創作,亦在藝術創作中注入科技元素,所以稱為「藝術有理」,是理科的「理」。
這活動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公私營合作。我記得在去年,我首先與新世界的鄭志剛博士(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談論建議大家一同合作辦一個維港兩岸的藝術展覽,否則我們的資金可能只足夠做港島區的藝術裝置——除非馬會多給我們一些資源——但有了私人發展商的合作,我們這次「藝術@維港」是維港的兩岸,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要集中在港島區,跟很多藝術家合作,而在維港的另一岸,即九龍半島的海濱,由三個有物業發展的發展商負責,包括有我剛才說的新世界集團旗下的K11、信和集團和嘉里集團,非常多謝你們參與。
但我想在此提及,還有第四個發展商,就是九龍倉。九龍倉在尖沙咀都有物業,但其支持的項目其實都是「藝術有理」,就是配合香港科學館在七月將會開幕的大型恐龍展,製作了一個大型機械恐龍,大家離遠都會看到這隻暴龍。這種公私營合作,真的令我們的工作更豐富。當然還有香港賽馬會——賽馬會近年真的大力支持我們在文化藝術、體育的發展,本着「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精神,我認為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其實是代表着廣大香港市民。這類合作展現民、商、官的三方合作,我希望將這種民、商、官的精神,在香港落地生根,發揚光大,不再搞一些很「泛政治化」、挑撥離間、抹黑某一方的情況。
說到發揚光大,其實這次「藝術@維港」只是播下了一粒種子,我和鄭志剛博士有一個共同的宏大願景或目標,就是希望將這些公共藝術和科技發展到全香港。我曾經在二○一五年和Adrian(鄭志剛博士)一起到過意大利威尼斯的國際藝術雙年展,我其後在二○一八年到過德國林道的諾貝爾獎得主大會,他們舉辦如此大型的國際級活動,令整個城市的藝術和科學氛圍非常豐富,走到哪裏都看到藝術,走到哪裏都看到科學家如何發現一些新事物。我覺得近年經過我們大量的城市建設,香港都有條件去辦,不要說每年,亦不要如每五年慶祝回歸,譬如每兩、三年,我們可以有一個大型的全港國際藝術科技雙年展。這個工作,我寄託給我們立法會文化體育界的議員霍啟剛先生,我們日後會向你「追數」。
今天真的是一個很開心的日子,我在此再次多謝支持我們這些項目的企業,還有支持我們的本地藝術家。我可以肯定地說,香港未來的文化藝術和創新科技發展,一定會再上一層樓。多謝大家。
完
2022年6月2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3時39分
香港時間13時3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