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八題:促進內地學生來港升學
*****************

  以下是今日(六月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狄志遠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悉,受疫情影響,很多原本計劃到海外升讀學位課程的內地學生轉往香港等鄰近地區升學。有教育界人士建議,香港應藉着高等教育已發展多年的優勢,吸引更多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學生來港升學。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在疫情期間,政府有否針對內地學生來港升讀學位課程的需求而增加學額及調整政策和措施;如否,原因為何;如有,詳情(包括增加的學額)為何,以及有否增加撥款予開辦有關學位課程的教育機構;如有,金額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二)有何具體政策及措施,協助來港升學的內地學生融入及認識香港,同時促進內地學生與香港學生的交流與共融?
 
答覆:
 
主席:
 
  政府一向致力推動專上教育國際化和多元化,發展香港成為區域教育樞紐,藉以為本港及區內培育人才,並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來港,以壯大本港的人才庫,從而增強香港的競爭力。香港擁有世界級專上院校,對來自內地及海外的學生甚具吸引力,政府亦已推出一系列措施,以利便非本地學生來港升學並融入本港校園生活,以及促進本地學生與非本地學生的交流和共融。
 
  就狄議員的提問,答覆如下:
 
(一)根據現行政策,八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大學可透過超額收生形式錄取非本地學生(包括內地及海外學生),修讀公帑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相關非本地學生人數總數不應超過核准公帑資助學士學額總數的20%,收生安排亦適用於公帑資助副學位課程及研究院修課課程。過去三年(二○一九/二○至二○二一/二二學年),教資會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由12 249人增至13 254人(臨時數字),佔該學年核准公帑資助學士學額總數比例亦由16.6%增至17.9%,非本地學生人數當中約六成半為內地學生。教資會資助研究院修課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則由100人增至124人(臨時數字),佔核准公帑資助學額總數比例亦由5%增至約5.8%,非本地學生人數當中接近九成為內地學生。此外,教資會資助大學的研究院研究課程並無設下非本地生收生限額。
 
  自資專上課程方面,除內地、澳門及台灣學生外,非本地學生入讀全日制經本地評審的自資本地學士學位和研究院修課及研究課程並不設限額。至於內地、澳門及台灣學生,現時一共有六所本港自資專上院校獲國家教育部批准招收內地學生入讀其全日制經本地評審的自資本地學位課程,包括珠海學院、香港恒生大學、香港樹仁大學、香港都會大學、東華學院及職業訓練局轄下的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而該六所指定自資院校每學年就讀其全日制經本地評審的自資本地副學位及學士學位(包括銜接學位)課程的內地、澳門及台灣學生人數,不應多於上一學年相關課程總學生人數的10%,研究院課程則不設限額。過去三年(二○一九/二○至二○二一/二二學年),就讀全日制經本地評審的自資學士學位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由3 182人增至3 411人(臨時數字),而自資研究院修課課程及研究課程在過去兩年亦有超過22 000名非本地學生修讀,當中大部分為內地學生。
 
  專上院校在現時的政策下仍有空間取錄更多非本地學生(包括內地學生),我們會持續檢視需求。專上院校會繼續透過多項措施吸引非本地學生來港就學,包括為優秀的非本地生提供獎學金,以及運用教資會提供的撥款向外推廣香港高等教育。
 
(二)專上院校致力協助非本地學生融入及適應香港的生活,並透過院校的國際事務處或學生事務處為非本地學生提供全面的資訊和支援服務,包括住宿、抵港前資訊、到港後生活調適、獎學金、語文及學術支援、抵港接待、迎新活動及升學事宜等。
 
  自二○一九/二○學年起,教資會向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合共撥款5,000萬元推出「加強國際化和學生學習經驗資助計劃」,供大學安排一系列旨在讓本地學生擴闊視野的學習活動。大學亦可靈活運用該筆撥款舉辦各項促進本地和非本地學生交流共融的校園活動。
 
  各所專上院校會繼續致力通過各項措施和支援服務,包括啓導與適應課程、語文提升課程、學生需要調查、文化交流活動、社交活動和聚會、適應支援、輔導與諮詢服務、社區服務、師友和朋輩支援計劃,以及學業與職業輔導等,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融合及交流。
 
  政府及教資會不時檢視相關數據,按需要考慮對現行非本地學生上限作出適當調節,並與國家教育部就鼓勵內地學生來港就學及高等教育協作的相關事宜保持密切溝通,增強兩地學生的交流與共融。



2022年6月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