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署理民政事務局局長就「制訂未來五年文化藝術政策及發展藍圖」議員議案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署理民政事務局局長陳積志今日(五月十一日)在立法會會議就「制訂未來五年文化藝術政策及發展藍圖」議員議案的總結發言全文:

主席:

  我再次感謝鄭泳舜議員提出的議案,以及六位議員提出的修正案,以及其他30位議員的寶貴意見和建議。

  完善體制對文化發展至為重要。行政長官在今年一月向立法會詳細介紹特區政府架構重組的建議,當中包括增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將目前由不同政策局分管的文化、創意產業、體育和旅遊事宜統整,加強督導和推動香港文化事業的長遠發展。我注意到行政長官當選人亦表示會大致採納上述方案。現屆政府將會全力配合,並盡快向立法會提交有關方案及所需的法例修訂、人事編制及財政建議,以期新的政府架構在七月一日開始順利運作。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新的政策局領導下,全力推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個新定位。

  主席,以下我會詳細介紹我在開場發言講述的五大策略下,特區政府的具體政策和措施。

(一)建設世界級的文化設施和多元文化空間

  多元及不同規模的文化空間提供各類型土壤,培育藝術家、藝團相關從業人員及觀眾,造就文化藝術的多維創作。西九文化區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文化建設,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建設和營運。

  二○一九年啓用的戲曲中心肩負推動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戲曲的發展、推廣和傳承;同年啓用的自由空間則為當代表演藝術提供一個世界級的舞台;而將於二○二四年落成的演藝綜合劇場會為舞蹈、戲劇等表演藝術提供設備完善的高端表演場地。

  此外,展示當代視覺文化的M+博物館亦已於去年十一月開幕,在開幕首兩個月已有超過38萬人次到訪;而得到中央人民政府大力支持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於今年年中開幕,屆時大家將可以觀賞難得一見的國家級珍品。這兩座建築獨特的世界級博物館連同擴建後在二○一九年重開的香港藝術館,將在尖沙咀海濱鼎足而立,形成一個世界級博物館群。三所博物館會積極與內地和海外機構加強合作,推動文化藝術教育,培育博物館人才和行政人員,為香港和內地建立豐富的人才庫。

  康文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則在全港提供多個重要文化設施,包括16個表演場地和14間博物館、兩所視覺藝術中心及一間電影資料館。東九文化中心將於明年底分階段開幕啓用,而位於粉嶺的北部都會文化中心的前期工程已將近完成,我們快將申請實體工程的撥款。另外,特區政府正推展多個主要博物館工程項目,即新建的文物修復資源中心和擴建現有的香港科學館及香港歷史博物館,這些文化設施將有助加強與內地及世界各地文化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除了世界級的特定文化藝術設施,特區政府致力在全港各區營造多元的文化創意空間,並通過活化的歷史和古舊建築作為獨特的文化載體,讓文創氣息可以滲透各區,營造文創氛圍,讓市民有更多機會接觸文化藝術與創意。例如通過保育和活化歷史建築,為歷史建築開闢新用途。其中不少歷史建築改建為文創地標,並贏得多個重要國際獎項。例如「大館—古蹟及藝術館」、元創方和中環街市三組位處中環核心商業區的歷史建築就是好例子。此外,政府通過「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與非牟利機構合作以創新方法活化再用政府擁用的歷史建築,也有不少文化項目,例如饒宗頤文化館、虎豹樂圃及「藍屋」建築群等。

  維港是香港的重要自然遺產。特區政府近年致力打造維港海濱為各有特色的休憩處,並同時展示文化創意藝術、全民共享的文化空間。特區政府的目標是於二○二八年將海濱長廊由現時的24公里延伸至34公里,提供約35公頃的海濱空間,當中會繼續融入更多藝文裝置,增添文化氣息。

  活化工廈將舊式工業用樓房轉化為更切合現代產業需要的多元空間,當中不少成功例子能夠做到革新和保育兩者兼得。例如南豐紗廠、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而通過整幢改裝,不少舊工廈亦可以成為藝術空間,為藝術家和藝團提供辦公和排練的地方。在現行活化工廈計劃下,已就整幢改裝工廈項目免收豁免書費用增設一項額外條件,即完成改裝後業主須將不少於10%樓面面積用於政府指定的用途,例如與文化藝術界相關的用途。

(二)加強與海外藝術文化機構的關係

  我們會積極全方位加強與海外藝術文化機構的聯繫,進一步提升香港在國際藝壇的地位,令我們更有空間和渠道傳揚中華文化,增進本地藝術家和藝團交流的機會,以及讓市民有更多機會體驗世界各地的風土民情。經過多年的努力,香港與國際的文化聯繫既廣且深。特區政府目前已經和20個國家簽署文化交流合作備忘錄,包括不少文化大國,為中外文化交流奠下堅實基礎,而民政局及康文署一直與各國駐港總領事館及文化機構緊密合作,於香港舉辦不同的文化活動,例如「法國五月」藝術節、「我的意大利Italia Mia」、「韓國十月文化節」,以及「亞裔藝采」等具民族特色的節目。

  在推動表演藝術及文博展覽方面,我們在全世界不同城市舉辦「香港周」、安排本地藝術家及藝團出外表演,並邀請知名藝術家及藝團來港演出,籌辦和支持不同類型和主題的表演活動和藝術節,包括新視野藝術節、中國戲曲節、國際綜藝合家歡等。在展覽方面,香港藝術館擁有豐富的中國文物和繪畫藝術藏品,包括中國書畫、歷史繪畫、全球最大的吳冠中大師及明遺民藏品,為香港與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提供了重要基地。康文署近年分別與法國羅浮宮、意大利烏菲茲美術館,以及巴黎龐比度中心等舉世知名的文博機構合辦大型展覽。此外,特區政府亦會繼續舉辦大型及國際性的文化論壇,包括於今年十二月舉行的亞洲文化合作論壇和國際博物館高峰論壇等。

  特區政府一直積極推動香港與內地及海外文化單位進行文化交流和合作,由二○一八至一九年度起逐步增加供文化交流的經常撥款至每年5,000萬元,加強與內地省市、海外政府和文化機構合作。特區政府會繼續支持有接近50年歷史的香港藝術節擴大規模和影響力,通過每年在港呈獻大量優秀內地和海外節目,使之發展成可以媲美愛丁堡藝術節、威尼斯雙年展和亞維儂藝術節等的藝術交流節日,讓文化氛圍遍布全港各區,同時吸引高端旅客。

  為了進一步穩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角色,特區政府特別撥款4,200萬元,在兩年內舉辦香港首個演藝博覽會,促進內地、海外及本港藝術文化界的交流,以及開拓表演藝術節目的洽談交易市場,為藝團及藝術工作者開拓新機遇,進而推動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稍後,當疫情退卻,香港與內地通關後,人員往來恢復正常,不論是旅客或藝團都可親身參與這些交流和互訪的活動。

  香港是多個著名藝術展覽的首選,其中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在二○一三年首次落戶香港以來,不足10年已成為視覺藝術的國際盛事,每年吸引逾200家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的頂級藝廊參加。而全球逾100家當代藝廊每年亦在Art Central展出新進藝術家的前衞作品,令香港成為公認的亞洲藝術之都。

  香港現時約有50所私營博物館。特區政府歡迎及鼓勵私營博物館和私營畫廊,與公共博物館相輔相成,促進本港文化藝術生態多元發展。

  近年不少著名國際拍賣行如佳士得和蘇富比等均落戶香港,加上藝術展覽的蓬勃發展,造就香港藝術品交易和拍賣市場的興起。香港是全球三大藝術品市場之一,據藝術品市場分析公司的數據顯示,香港在全球藝術品市場的份額從二○一九年的17.5%增加至二○二○年的23.2%,並首次超越倫敦,僅次紐約。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二○二○年香港的藝術品、收藏品及古董的進出口總值達336億港元,比二○一七年增加接近一倍。這一連串與國際藝術品交易相關的經濟活動亦間接帶動了本地畫廊的發展。

  香港現時約有超過80家高檔次私營畫廊。香港實行低稅率和簡單稅制,不向藝術品徵收關稅、增值稅或遺產稅;保護知識產權制度健全,而且能為藝術家提供全面的私人財富管理服務,種種優勢令香港正迅速發展成為全球主要藝術品交易中心。展望將來,我們會繼續吸引內地和世界知名文博機構匯聚香港;促進藝術品交易成為香港文化產業及資產管理業務的重要部分。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貿易發展局營運的亞洲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已經成功與來自世界各地超過35個策略夥伴達成了合作協議,免費提供超過28 000項可供買賣的知識產權項目,方便全球用家及知識產權的中介服務商可以在網上查閱,有助促進知識產權交易。

(三) 加強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合作

  我們必須不斷擴大網絡,為本地藝團和藝術家拓展機遇,達至持續發展。第三個策略就是加強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合作。自二○一六年七月起,特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首設文化交流組,特區政府並向其他駐內地的經濟貿易辦事處提供撥款於當地增聘人員專責文化交流的工作。特區政府與七個內地省市和特區,即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湖北省、廣東省、雲南省和澳門特區,已簽署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或協議書。內地省市和文化界可以利用香港方便通達的平台,在香港舉行更多不同類型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向全世界展現我們優秀的中華文化。

  康文署一直與內地文博機構交流合作,舉辦國寶級文物或藝術品的大型展覽,推廣中華歷史和文化。康文署於二○一八至一九年度獲合共1.4億元的五年撥款,積極在大灣區開展推動文化交流活動,展示香港的文化藝術,為香港的藝術家和藝團提供新機遇,以及藉此培育未來的藝術行政人員和節目承辦人。近年,康文署已進行了45台共127場本地製作在七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演出(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東莞及惠州)。康文署會繼續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內不同院線溝通及與院線營造新品牌,為本地藝團提供更多演出機會。

  特區政府自二○一九年起在內地舉行「香港周」,推動香港與內地文化及人才交流,亦加深內地居民對香港的認識。繼首屆「香港周」於二○一九年十一月在上海圓滿舉行後,第二屆「香港周」於去年四月至六月在廣州以線上及線下形式舉行。特區政府現正積極籌備於今年第四季在武漢舉行下一屆「香港周」,持續加深內地居民對香港藝團/藝術家以及創意產業的認識,同時亦為他們開拓更多發展機遇。

  特區政府感謝中央人民政府在支持香港特區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所作出的各項重大舉措,包括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文聯)和國家相關部委的支持下,中國文聯香港會員總會(香港文聯)在二○二○年十一月註冊成立,和在香港組建文化央企「紫荊文化集團」,統合出版、新聞、影視等。特區政府會繼續加強和文聯各文化央企的全面合作。

(四)善用科技

  我們會透過不同政策及資源配合,推動科技的運用,提升藝文界自身的容量和能力,在創作上有更大的發揮。隨着科技發展,藝術與創新科技的融合已成為藝術發展的新趨勢,行政長官在二○二○年《施政報告》提出積極推動和支持發展藝術科技。在資源上,特區政府各相關政策局轄下不同的基金或計劃合共預留了一億元,供有意推動藝術科技的人士申請。截至今年二月,已經批出了超過3,600萬元撥款,共149個藝術及創科團體進行藝術科技項目。推動藝術科技可為藝術工作者與創意產業及科技人才提供就業和產業發展機會。

  面對全球產業數碼化,加上疫情下維持一定社交距離措施的催化,善用科技以發展及推廣文化藝術與創意,越趨重要。特區政府加強支援及協助文化及創意業界數字化轉型,善用各種線上線下的活動與平台,舉辦或參與跨地域、跨界別的合作項目,不但可以維持與本地甚至國際觀眾與機構的聯繫,線上形式亦有助對接新的巿場、目標受眾及參加者。

  展望將來,特區政府會投放更多資源於藝術科技。由今年度起,政府會每年撥款8,500萬元,支持將於明年起分階段啓用的東九文化中心發展為藝術科技的重鎮和搖籃,開展有系統的培訓計劃。特區政府亦會預留7,000萬元提升康文署轄下演藝場地的設備,讓藝團可以在表演項目中更多、更好地應用科技,提升觀眾的體驗。此外,特區政府亦撥款3,000萬元推行「藝術科技資助先導計劃」,鼓勵九大主要演藝團體應用藝術科技,豐富它們的舞台創作;以及撥款1,000萬元支持「藝能發展資助計劃」鼓勵的中小型藝團進行更多藝術科技的探索,進一步推動藝術科技的發展。

(五) 培育人才

  以上我大致勾劃了文化藝術界的生態圈──包括多元的文化藝術空間及基建、無邊的交流網絡造就無限的發展機遇、就業和培訓階梯,以及相關的工具箱提升業界的技能及內涵,接着就是人才培訓。人才是社會的寶貴資源,也是發展的泉源。特區政府一直致力培育多方面的人力資源,令我們的人才庫越來越強大。要打造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特區政府會聯同多個重要合作夥伴包括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香港演藝學院、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藝術中心推進人才培育的工作。

  香港演藝學院是香港唯一一所提供表演藝術及相關科藝領域教育和訓練的高等教育院校。演藝學院在世界享負盛名,在今年四月公布的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演藝學院在表演藝術類別連續四年榮膺亞洲第一,更蟬聯全球十大。在二○二一/二二學年,演藝學院將培訓約1 000名相當於全日制的學生,每年的畢業生人數約250名。根據二○一九年的畢業生就業調查,約67%被訪者都全身投入演藝行列發揮所長、學以致用,成為香港表演藝術界的中流砥柱。

  除演藝學院外,香港多所資助大學均有開辦與文化藝術相關的課程,個別大學更將會開辦藝術科技的本科課程,培育行業所需的人才。而研究資助局(研資局)管理多項研究資助計劃,亦歡迎大學提交有關藝術科技及其他文化研究的建議書。例如,浸大領導的藝術創意技術研究計劃「香港人機共生藝術創造平台技術建設」於去年七月獲研資局撥款接近5,300萬港元資助。該計劃的研究成果將包括藝術數據庫、人工智能創意算法系統、研究型劇院、數碼藝術與政策網,以及別具特色的創意應用項目等。

  藝術行政人員是文化藝術界的重要部分,對藝團的工作起着重要的支援作用。有見及此,政府在二○一三至一四年度至二○一七至一八年度期間撥出共1億5,000萬元有時限性撥款,透過康文署和藝發局合共提供693個實習、獎學金及在職培訓名額,以加強為培訓藝術行政人員而設的各項計劃。考慮到業界對藝術行政人員的需求仍然殷切,特區政府於二○一八至一九年起的六年繼續撥款2億1,600萬元,透過康文署及藝發局提供約700個培訓名額,培育更多藝術人才,支持香港文化藝術未來的發展。

  此外,由於有更多大型的文化設施即將落成啓用,業界對文物修復人員的需求殷切。特區政府撥款3,700萬元,在未來六個年度,為康文署和即將啓用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文物修復人員提供專業培訓,並增加博物館見習員(文物修復)計劃及暑期實習生計劃的名額,加強青少年和香港本地的文物修復培訓工作,預計超過150人受惠。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亦會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邀請故宮學者及文物修復專家留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進行學術訪問及為公眾教育活動提供專家意見;計劃將來會將合作夥伴擴展至其他內地和國際頂級博物館,促進中外文化藝術的交流和合作。

  特區政府致力推動粤劇的傳承及發展。特區政府繼在二○一八至一九年度為「粵劇發展基金」注資7,000萬元後,再度於今年度注資一億元,加強支持從業員的專業提升和持續培訓,以及鼓勵創新中短篇劇作,促進這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遠發展。康文署每年亦會委約製作新編粵劇作品及上演非經常演出的傳統粵劇,鼓勵創作,同時亦重視保留粵劇傳統。

  去年七月,國家藝術基金更首次向港澳特區全面開放一般項目申報,讓港澳藝術機構和藝術工作者可直接申報資助項目,為他們提供更寬廣的發展空間。香港首次有九個項目入圍獲國家藝術基金二○二二年度立項資助,涵蓋「舞台藝術創作」、「傳播交流推廣」、「藝術人才培訓」、「青年藝術創作人才」和「美術創作」等各個範疇,成績令人鼓舞。我再次感謝國家對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的支持,令香港可以更好地把握及發揮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新定位。

總結

  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可以助力國家加強國際傳播能力,為講好中國故事作積極和應有的貢獻。藉着香港多年來建立的國際網絡和與海外文化藝術機構的關係,特區可以聯同內地通過各種文化藝術活動,例如文物展覽、藝術表演、創意活動、電影和國際會議等,讓世界各國人民可以更全面準確地了解中華文化和中國價值,為國家做好國際傳播的工作,向各國人民呈現中國真實、立體和正面的形象。 

  在「十四五規劃」的定位和中央的支持下,特區政府會從更宏觀的角度拓展香港的文化藝術產業和提供更多青年就業機會,既可加強香港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亦有助國家在世界舞台建立更強的軟實力和綜合國力。

  主席,特區將繼續不遺餘力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下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目標,推動藝術文化產業化發展,並促進香港成為充滿活力的國際文化都會。特區政府十分感謝國家對香港的支持,既是對香港的肯定,亦為業界帶來無窮的發展機遇。

  多謝主席,謹此陳辭。



2022年5月11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9時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