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九題:香港天文台的警告服務
*****************

  以下是今日(五月四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楊永杰議員的提問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悉,不少市民於本年三月十四日凌晨二時三十分左右向香港天文台(天文台)報告感到地震,但天文台一段時間後才於網上平台發布有關中國東南部近岸發生一次4.1級地震的消息。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天文台天氣預測及警告服務科的人手編制為何,以及其24小時輪值人員數目和工作安排在正常工作及疫情期間分別為何;
 
(二)天文台現時在全港哪些地點設置地震探測儀器,以及該等儀器的總數為何;有關儀器是否足以準確監測香港及鄰近地區的地震活動;若是,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三)鑑於據悉,天文台會就香港有感地震的個案進行分析,有關基本分析、編製及發放地震資訊的所需時間為何;及
 
(四)天文台在何種情況下會透過「緊急警示系統」向市民發送有關極端天氣、天災或輻射泄漏的緊急警示信息?

答覆:
 
主席:
 
  就楊永杰議員的提問,經諮詢保安局後,現回覆如下:
 
(一)香港天文台(天文台)天氣預測及警告服務科主要負責提供天氣預報服務,並就惡劣天氣發出警告,現時人手編制約80人。該科轄下的天氣預測總部負責監測天氣,發出天氣報告、預報及警告,亦會就地震及海嘯的發生向公眾發放信息。天氣預測總部24小時運作,有關員工每日分三更輪值工作,每更有七名員工。天氣預測總部在過去兩年多疫情期間的輪值工作安排維持不變,以確保上述天氣預報及緊急服務不受影響。
 
(二)天文台現時分別透過寬頻地震儀及短週期地震儀,監測遠距離及香港附近的地震活動。兩台寬頻地震儀位於港島的寶珊道和尖沙咀天文台總部,能有效監測遠至約8 000公里的地震;七台短週期地震儀則位於鶴咀、長洲、羗山、鉛礦凹、鹿頸、尖鼻咀和元五墳,主要用作監測香港約200公里範圍以內的地震。
 
  此外,天文台分別在港島的寶珊道、尖沙咀天文台總部、鉛礦凹、尖鼻咀和元五墳設有五台強震儀,用於評估地震對本港的影響。除本港境內的地震監測網絡之外,天文台從全球地震監測網絡實時接收世界各地約480個寬頻地震儀的原始地震數據,以監測全球地震活動及對本港可能造成的影響。設置於寶珊道的寬頻地震儀是全球地震監測網絡內的其中一個寬頻地震儀。
 
(三)天文台實時收集本地和全球地震監測網絡數據,並可在地震發生後約十分鐘內計算出地震發生時間、震級(即震源所釋放的能量,普遍以「黎克特地震震級」表示)及震源中心位置等參數。就全球所有震級達5.0級或以上的地震,天文台會在其網站和社交媒體專頁發出「地震速報」,公布有關資訊。
 
  若香港發生本地有感地震,天文台亦會即時分析地震監測網絡數據及市民報告的資料(包括感受到的震動程度、持續時間,以及報告的位置分布),以確定有關地震在香港境內的烈度(即震動對個人、傢俱、房屋、地質結構等所產生的影響,普遍以「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示)。有關分析一般可在地震發生後約一小時內完成,天文台會隨即透過天文台網站、流動天氣應用程式「我的天文台」、社交媒體專頁,以及政府新聞發布系統等渠道發出「本地有感地震報告」,內容涵蓋地震發生時間、震級、震源中心位置、本港的地震烈度和接獲市民地震報告的數量等。
 
  問題提及的地震發生於本年三月十四日早上二時二十九分,天文台在當日早上二時四十分已透過其網站和社交媒體專頁等發出報告,指接獲市民報告表示感到地震,並正進行分析。其後天文台於早上三時十六分(即地震發生後47分鐘)發出載有該次地震相關資料的「本地有感地震報告」。
 
(四)天文台現時透過多個渠道向市民發放天氣警告及特別天氣提示等信息,包括天文台網站、「我的天文台」、社交媒體專頁、政府新聞發布系統及傳媒。就極端天氣、天災或輻射洩漏事件,天文台與相關政策局保持緊密聯繫,並會在香港出現緊急情況,例如超強颱風襲港可能引起嚴重災害、發生嚴重海嘯,或大亞灣核電站發生嚴重核事故時,按照事件的嚴重性、迫切性及對市民的可能影響等具體狀況,考慮使用「緊急警示系統」發放信息,提醒市民採取合適的防備及緊急應變措施。



2022年5月4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