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抗疫記者會答問內容(附圖/短片)
********************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三月三十日)上午舉行抗疫記者會,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亦有出席。以下是記者會的答問內容:

記者:行政長官,你好。許局長,你好。第一個問題,內地的中醫專家昨天抵港,未來他們將會以甚麼方式和香港醫護人員合作?現時香港的單日新增確診人數回落至四位數,在這疫情發展下,你為何推薦以中西醫相結合的模式進行防控?這樣的治療方式對香港的防控工作有何幫助?第二個問題,第五波疫情爆發至今,有很多分析說可能跟確診抵港人士入住的檢疫酒店防控工作有關,而特區政府早前宣布,從四月一日開始,將會撤銷對九個地方(的地區性航班「熔斷機制」),港人可以回港而須在指定酒店接受「強檢」(檢疫)。請問特首,在目前本地疫情防控工作比較嚴峻的情況下,政府如何做好「外防輸入」的工作,包括提升檢疫酒店的防控要求,盡量避免相關事件發生?謝謝。
 
行政長官:多謝,兩個問題。第一,大家都知道,昨天我迎接了另一批內地援港專家到港,這次一共七位專家都是中醫藥的專家,組長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他在過去兩年參與很多抗疫、治療病人的工作,他這次到來會在幾方面為我們提供大力協助。第一,配合特區政府早前的另一批專家,特別是梁萬年教授(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領導的專家組認為在這個階段,特區政府的防疫工作應該着重「三減」方面,即減感染、減重症、減死亡,而中醫藥在內地防控疫情的過程中發揮了在治療方面的作用,所以我們覺得在這個時候,能夠多應用中醫藥達致減重症、減死亡,是非常有裨益的。
 
  大概兩星期前一支300人的內地援港醫療隊來港,當時的組長亦是一位中醫師,是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院長,人稱「德叔」,他的經驗非常豐富,曾在內地最少十個地方參與治療新冠病人。張院長亦被中央委任為中醫藥專家組的副組長,昨天也有一起迎接仝小林院士。在傾談過程中,他告訴我,他們在港這兩星期,在亞洲國際博覽館的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社區治療設施,跟醫管局的醫護人員一起合作治療,取得幾方面突破,這對我們未來的中醫藥發展真的很有啓示。第一個突破是中西醫共同會診,即一名病人由中西醫一起會診;另一個突破是中西醫一起巡房,視察病人的發展;第三是一起處方,究竟病人應該使用甚麼藥物;第四是共商新冠患者個案的發展。這幾方面,恐怕以前在香港的公共醫療系統比較少出現,一般都是中醫歸中醫、西醫歸西醫,公營醫療系統以西醫為主,中醫則主要在市場方面照顧香港市民。我覺得在治療方面,有了內地中醫專家和中醫師來協作,不但能夠達致我剛才說的「三減」目標,亦可以對未來香港中醫藥發展開闢一條新路,所以這次中醫專家到來,我們都會安排他們跟本地中醫業界多點進行座談和交流,看看能否按着香港的實際情況,提出未來更好發展中醫藥的意見。
 
  另外,隨着個案逐步下降,我們有兩件事情要重點處理,第一是防感染,第二是加快病者復元。在防感染和加快病者復元方面,中醫藥都會發揮可能比西醫藥更好的效應,大家都聽過,中醫的特質是「治未病」,所以它在防感染方面有成效,而本地中醫師,包括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亦研發出一種「防感方」,現正生產中,希望可以讓多些市民使用。在復元方面,中國人經常說,經過大手術後要調養身體,也是使用中醫藥,所以在新冠病患者治癒後的復元都可以多用中醫藥。事實上,醫院管理局已在轄下18間中醫診所,為康復者提供免費療程,可以看十次中醫,這些服務可以提升,這就是回答你為何我們在此階段請內地中醫專家到來,以及他們將在香港抗疫工作發揮的角色。
 
  第二,這波疫情來到現時這個階段,我們要考慮一方面堅守「外防輸入」,外地抵港人士要集中在檢疫酒店隔離,但都不能夠不讓一些滯留在海外,特別是相關九個國家的香港居民有回港的機會,所以政府宣布在四月一日後,解除這些國家的「禁飛令」,恢復航班,香港居民預訂了檢疫酒店,就可以有序地回來。在檢疫酒店方面,我們非常嚴格地做好防疫要求、檢視工作,以至通風系統等。在第五波疫情,現時看來是有一宗個案在檢疫酒店受感染,但了解情況後,就知道其實談不上是制度上的不足,而是有點不幸,一名人士在檢疫酒店的檢疫期已達末段,但因為Omicron病毒的傳播力如此厲害,可能在開門之間,被另一位後來的感染人士傳染了,從而走入社區。無論如何,每一間指定檢疫酒店都有一套要求,我們亦有同事監督落實這套要求,這些工作會繼續加強和進行。多謝。
 
記者:你好,想問疫情下,不只外商焦慮,其實本地小商戶都在水深火熱中。近日有食肆老闆一連幾日在報紙刊登廣吿,要求政府在抗疫之餘,在今年十一月盡快解除「限聚令」或開放出入境限制的措施;亦有專家開始提出社會恢復常態的路線圖,想問你對這些意見或訴求有何看法?在分階段解除社交距離措施後,對於解除「限聚令」、「口罩令」等,有沒有時間表或提供實行措施的指標,令市民知道政府的計劃和方向?另外,想問二○一九年冬至,康文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警方在深水埗通州街公園的行動中丢棄了無家者的家當,昨日小額錢債(小額錢債審裁處)裁定這些無家者得直,但只象徵式獲賠100元。想問特首你會否就事件向這幾位無家者,特別是其中兩位在程序當中離世的無家者道歉,以及確保政府人員更加尊重無家者這班基層市民?除該100元的罰款外,政府或你個人會否提供一些額外補償?最後,特首你在任司長期間,於特首(選舉)提名期前大約一個月辭職;另外,上一任特首在提名期前兩個月宣布不競逐連任。想問星期日(四月三日)就是特首選舉提名期,市民都很想知道你會否參加五月的特首選舉,你可否明確吿訴市民,你會或不會參加特首選舉?如不明確回答,原因為何?謝謝。
 
行政長官:第三個問題,我已回答很多遍,答案都是一樣:下一任行政長官選舉提名期由四月三日開始,本人目前唯一工作是抗疫,我沒有其他答案。
 
  另外兩個問題關於香港本地商戶受到影響,我們當然知道。為此,我們亦推出了很多支援措施——「防疫抗疫基金」先後推出了六輪,其中兩輪都是在第五波疫情時推出,而且推出的時間很快,發放補助金的效率亦相對較高;另外亦推出了「2022保就業」計劃,而今次「保就業」計劃正正聚焦支援中小企。剛才許局長都提及,在金融領域,我們不會支援大公司太多,但小型企業,即少於50名僱員的,我們會全數幫忙其工資補貼。
 
  有關日後解除社交距離措施的路線圖,這一定與疫情相關,但我在三月二十一日已經公布了現時社會上都認同是很有用的路線圖,即若疫情不反彈,繼續保持下降軌跡——這數日確診數字都是下降中——由四月二十一日開始,大部分社交距離措施便可分三個階段、三個月逐步解除。到了第三階段,其實剩餘的措施已不多,不過「限聚令」及佩戴口罩,看來會持續一段日子。這些其實已經公布,不過有關分階段、分三個月逐步解除措施方面,尚有一些細節,我們稍後會公布,或者大家再等待一會。
 
  至於該特別個案,我知道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工作,應由署方回應你剛才那些很具體、執行上的提問。但我可以說得很清楚,我留意到有組織指香港特區政府無人關心無家者,亦不知道哪個部門負責。這方面比較宏觀的問題我可以回答——負責的部門一定是社會福利署。本人曾擔任社會福利署署長三年多,支援無家者是我當年作為署長重要的工作之一(見附件摘錄自「署長隨筆」文章),在當年提出了一些支援無家者的措施,亦協助一些機構,特別是有數個很關心無家者的機構——其機構名稱亦包含「無家者」的,提供一些援助和資助,供他們成立服務無家者的宿舍或就業支援計劃,所以我會要求相關部門繼續履行我當時對無家者的關注,繼續做好支援無家者的服務。
 
記者:你好,林太。想請問剛才提到昨日與一些商會代表會面,可否說說會上包括外國領事及商會對你提出解除「禁飛令」的反應如何?現時據政府公布,「通關」方面未有明確時間表,在此情況下,(是否)有些外國代表(表示)具足夠信心不會撤資,或不會離開香港?若在未來討論「通關」的情況,有否一個必須先與內地「通關」的原則,或無此需要、先與海外「通關」亦可?政府現時的立場為何?謝謝。
 
行政長官:政府就「通關」──即逐步恢復人員往來的正常狀態,無論是香港與內地或海外地方──仍是我們的重點工作。就此工作,我們已多次重申立場,希望同時能與內地及海外恢復人員往來。因香港的優勢和特質正可被稱作橋樑作用也好,「連繫人」作用也好,或走出世界的平台作用也好,都須連通海內外。若香港只能「通」國際,國際投資者或外來企業來到香港,但他們不能進入內地,將大大打擊他們來港的意欲。這亦是我多年來與國際商務委員會商討時,他們表示相對於其他地方,他們很重視香港的吸引力,即香港是進入內地市場最佳的平台。因此,我們要保持這優勢,我們的立場很清晰。
 
  「通關」有否先後次序亦很難說,因看來也是要逐步進行。其實到目前為止,我們完全沒有「閉關」,只要符合要求及進入內地後須隔離和檢疫,現時仍可進入內地。我們現已撤銷九個地方的「禁飛令」,即所有地方的航班都能抵港,不過同樣須滿足上機前的要求,以及抵港後要到酒店進行檢疫,因此要逐步進行。至於逐步進行時,與何地「通關」的步伐孰快孰慢,要看實際情況。
 
  我昨日與130多位代表會晤,許局長亦有通過視頻參與。大體上,他們很歡迎我們早前公布的措施。有出席者認為措施放寬得不夠,仍可再放寬,例如最好不用在酒店檢疫,而是在家居檢疫,我們亦解釋這暫時不可以,因海外有很多地方近日放寬措施,會帶來風險。他們亦強調教育問題,有關日後復課對國際學校會有何安排。他們亦強調要能與內地「通關」,正正是我剛才所說的因素。整體來說,我認為會議氣氛很務實、和諧,大家都希望香港在此次疫情後能盡快恢復經濟及社會發展。謝謝。
 
記者:你好,林太。香港民意研究所昨日公布一個民調結果,72%的受訪市民說不滿意香港政府的表現。看到這麼多人不滿意香港政府的表現,你有何感受?其實你覺得港府哪方面的施政最有改善空間?另外,港大剛有研究發現,香港的自殺個案在三月二十三日達到高峰,而長者的自殺率是各年齡層中最高,有學者促請政府應盡快重啓一些康文設施。對於自殺率的攀升你又覺得如何?會否覺得政府在制訂抗疫政策時過份側重抗疫而忽略市民的精神健康?多謝。
 
行政長官:第一,香港是一個自由、多元的社會,每個機構、每位人士都可自由評論所有事項,包括特區政府的工作和表現。我們會以開放態度、謙虛立場來聆聽各方意見,從而改善我們方方面面的工作。
 
  事實上,本屆特區政府在接近五年間做了大量工作。我在去年發表《2021年施政報告》時已製作了一份附篇,匯報本屆政府的各方面工作,但有很多工作要持續努力才可見到成效。同樣,抗擊疫情方面,我們由二○二○年一月起,開首兩年我們相對成功,很多海外機構都反映說香港很成功;但遇到第五波疫情,尤其Omicron變異病毒株的傳播力這麼厲害,再加上一些客觀環境因素,這波疫情真的很急、很猛,但我們都從不鬆懈。我們由一月起已推行最嚴厲的「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措施。我們不斷呼籲市民,市民亦相對配合這些措施。當我們看到自己的能力難以應付時,我們亦馬上向中央尋求援助,中央也即時為我們提供很多方面的援助。
 
  因此,我們已盡了最大努力,但你說是否可改善?我們每日都檢視我們的工作,從而改善。我每日在此向大家做新聞發布會都很樂意聽到大家認為我們在何地方可改善。但若要市民有信心和保持精神健康,其實社會須有更多正能量。我留意到你剛才提及那項研究或調查,我都希望大家發放一些更正面的信息,政府官員亦要多表示對市民的關懷,這些工作都正進行。我亦希望全社會可發放一些正面的信息,齊心抗疫,如幫助我們一起做義工派發防疫服務包;多致電鄰居或親友,尤其那些在接受檢疫或隔離的人士,看看他們有何需要;傳媒亦可多報道一些好人好事,特別是香港電台32台,近日成為「抗疫台」,它都做了很多很正面、很陽光的報道,這些將有助香港市民面對「疫」境,從而提升抗疫能力,並對香港繼續保持應有的信心。
 
記者:早晨,首先想問剛才說到一些海外公司高層或人員流失,林太說這是不爭事實,會否有數字可以跟我們分享?剛才英文問題都問過,有些外資機構可能會選擇到新加坡,對香港現時還要quarantine感到很失望,是否因為響起了警號,所以今天政府就特意說一些不同的數字、政策,想增加外資的信心?同樣,關於內地上海的疫情,國家主席習近平寫文章提到要做好「外防輸入」,但見到我們放寬九個國家的「禁飛令」和減少檢疫期,其實逐步都是放寬,我們未來會否偏向先跟國際社會接觸,保持、鞏固我們的地位,才能跟我們的國家恢復一個正常通關,以避免我們成為一個缺口向國家輸入疫情?另外,想追問防疫抗疫包方面,接下來星期六就會派發,但有一些協助派發的團體說,還未收到一些派發指引,例如何時派、派不到的話是否需要留訊、是否需要方便市民前往補領,他們覺得在安排義工上有一些困難。現時整個政府的進展如何?會否擔心到時出現混亂?謝謝。
 
行政長官:第一,我先回答關於防疫服務包的工作,今天是三月三十日,按原定計劃,今日會展開這個行動的首階段工作,首階段工作是包裝。本人稍後下午會聯同司局長到不同的包裝中心,參與包裝工作。我們要包裝350萬包,我相信除了公務員同事,亦有義工參與包裝工作。包裝完成後,會於四月一日或二日開始向全港家庭住戶派發,屆時需要更多義工,因為如果只是派發到一些公共屋邨,我們就有房屋署協助;如果是私人屋苑,會有物業公司協助;但因為有很多家庭是居住在一些唐樓、「三無大廈」、鄉村,所以需要有更多義工協助。我沒收到有何不清楚或困難,我自己親自通過視像跟150多位社區領袖、宗教領袖見過面,如果他們有何困難,亦會向我們或向民政事務局提出。一個如此龐大的行動,你說有一些組織想提供義工,不過參與不到該服務,因為已經很多人做,這並不出奇,但我在此對每一位——只要他曾經表示過想參與這項工作,他很有心,希望一起向全港住戶派發——即使最終他有沒有實體參與過,我都向他們表示衷心致謝,因為有心,這已經是一個很正面、很有正能量的舉措。
 
  關於香港現時跟其他地方「外防輸入」方面,我們仍然堅守,我沒有放棄,特區政府沒有放棄過任何「外防輸入」措施,但由一月開始、持續了接近三個月的「禁飛令」,是少有地嚴厲,亦可能比內地更嚴厲,自己人都完全不可以乘飛機回來。我們只是理順這個如此嚴厲的措施,恢復一個途徑,給這些面對很多焦慮、困難的香港居民可以飛回來,這並不是放寬任何的「外防輸入」措施。事實上,我們的「外防輸入」措施,正如我剛才所說,在昨天我們那場視像會議,很多外國企業或總領事都認為我們太緊,因為他們的國家已經放寬,無須入境檢疫,在一些國家甚至民眾無須戴口罩,但香港遠遠未能放寬到這種程度,更不會「躺平」、不做事。我們每天都檢視究竟在「外防輸入」方面還有何可以完善的地方,今日又在此檢視一次,因為四月一日將會多了很多人從這九個國家或其他地方飛來香港,所以如何可以在整個機場的流程做到滴水不漏,仍然是一個很重要、我們須檢視的工作,因此請大家不要誤會,亦不要表述我們採取的措施是放寬了「外防輸入」。
 
  嚴格的「外防輸入」當然會影響外資的信心,這不用進行調查都知道。你到一個地方,但那個地方令你離開後再回來很困難,你想回祖家探望你的親戚、朋友,或向總部匯報,但一回來又要接受七天檢疫,這是事實,但香港為了要保障香港人,亦要——用你那種說法——我們不想香港成為一個缺口,引入了輸入個案後因為人員的往來而傳到內地。這項工作必須堅持,我們仍然堅持這項工作。但外資的信心不應該是一個短暫、一朝一夕的信心,外資的信心應該是對香港這個城市、對「一國兩制」、對中央如何看待香港的信心。從金融領域而言,我看不到有另一個經濟體或另一個城市有我們那種來自中央的支持,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從「滬港通」到「深港通」、「債券通」、「理財通」,我看不到有另一個經濟體有這種優勢。如果外資都看不到,這也沒辦法,但我知道外資是看得到的,香港仍然是一個他們能賺錢的地方;亦是這個原因,我們在去年的稅務年度多收了利得稅,亦見不到物業市場有何波動;至於股票市場的波動,剛才許局長解釋了給大家聽。這些全部都是信心的指標,希望大家都看到,作為香港的一份子,都應該增強信心,應該去找這些正面的指標報道。
 
  至於你說人才方面,我所謂不爭事實,是因為我聽到有些人說「我的公司少了一些人」;有些國際學校告訴我,下學年的入學學生會減少,這些都是作為政府要聽的聲音、要知道的情況,但香港一向都沒有一種數據顯示究竟有多少人是因為移民而離開香港。我們沒有移民的數字,我們只有簡單地在一個時候的流入和流出,或稱為移入或移出的數字;如果移入的人少於移出,就有一個稱為「淨移出」的數字。傳媒往往將淨移出視為移民數字,這個其實不準確,是非常不準確。最近統計處公布二零二一年人口普查的結果前,我親自看過該篇新聞稿,我說我們要解釋給市民聽,究竟人口移入、移出的影響因素是甚麼。過去兩年,影響移入的因素顯而易見,第一是不能夠正常「通關」。譬如以單程證為例,大家都知道,單程證配額應該是每天150個,如果全部使用,一年會移入55 000人,但事實上,因為「通關」困難、口岸關閉,二○二○年只移入了10 100人,相對於二○一九年的39 100人,只有三分之一;二○二一年稍為好轉,但仍只有17 900人,所以令香港的移入數字大幅下降。另一個因素是海外傭工。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時常向大家說,來港的外籍傭工高峰期達400 000人,但最新數字是不到340 000,所以移入的人數又少了幾萬人。
 
  這樣的淨移入、淨移出的數字不能夠從數據顯示究竟香港是否走了很多人。譬如一個很簡單的數字,到四月一日,當香港居民可以再由九個國家飛回來,據我現時手上掌握的數字,當日乘坐航班回來的已經有2 000人,今日只有200至300人,這樣大家又是否會認為應該會很開心,因為很多信心回來了?所以這些移入、移出的數字不可以視為對於香港前景的信心,或者移民的數字。
 
  有兩個數字反而值得大家參考,就是究竟香港還有沒有吸引力。第一是「優才計劃」。大家都知道「優才計劃」的要求訂得很高,我們長期以來每年都提供1 000個配額,即是那些取得很多獎項,例如運動員取得奧運金牌,這樣才算是一個「優才」,可以來香港。我在任內先後將計劃的配額增加了兩次——二○二○年,由1 000人增加至2 000人;二○二一年,由2 000人增加至4 000人。而這兩年「優才計劃」獲批的人數一直上升,由二○二○年批出的1 700人——所以當年如果沒有增加配額就不能到來,即另外那700人就不能到來——到去年,獲批人數超過2 000人,這是一個指標。另一個指標,就是對於年輕人而言,香港高等院校還有沒有吸引力。儘管現時人員往來這麼困難,又須檢疫,但據我掌握的資料,就是屬於大學資助委員會的八大院校,即是八間大學的非本地學生人數是有增無減——最近這個學年,即二○二一至二○二二學年,是有增無減。當然,仔細地看,你可以看到由內地來的學生是多於海外,因為海外學生真的不能到來,有些地方根本不批准航班飛來香港,他們又怎會到來?這兩個數字才有意義,就是香港對優秀人才、優秀學生而言,仍然非常具吸引力。我仍然深信香港是一個匯聚人才的地方,但人才的本質是流動的,今日在這裏,明日可以去另一個地方,然後之後又可以回來,所以最重要是香港有吸引力,可以不斷地吸引人才。我對於香港未來的前景,包括金融發展,充滿信心。多謝大家。
 
(請同時參閱答問內容的英文部分。)



2022年3月3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3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