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抗疫記者會開場發言及答問內容(附圖/短片)
**************************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三月二十日)上午舉行抗疫記者會,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和署理民政事務局局長陳積志亦有出席。以下是各人的開場發言及答問內容:
 
行政長官:各位傳媒朋友、各位香港市民,早晨。首先多謝各位傳媒朋友在星期日出席這場抗疫新聞發布會。今早我聯同環境局局長和署理民政事務局局長向大家詳細交代我們在抗疫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手段,特別是在第五波疫情,就是限制與檢測宣告,或坊間稱為「圍封強檢」(restriction-testing declaration),簡稱RTD。這項工作希望達致同心抗疫、小區「清零」的目標,其法律基礎與其他強制檢測措施一樣,同是根據在《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下訂立的特定規例,即第599J章(《預防及控制疾病(對若干人士強制檢測)規例》),由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針對若干人士發出指明要求進行強制檢測的公告,要求在受限區域內所有人士在一段時間內進行強制核酸檢測。
 
  正如我在三月十七日的抗疫記者會向大家表示,「圍封強檢」行動有助發現不少陽性檢測個案,除了可盡早識別已受感染的人士,亦有助我們更清楚檢視社區中高風險地區目前受感染的程度。這種手段無可避免為被「圍封強檢」的大廈居民帶來一些短暫不便,因為在「圍封」期間,他們除了有序地下樓接受採樣,便不能離開住所。我們在此感謝很多曾接受「圍封強檢」的市民,亦希望他們明白,「圍封強檢」的好處是令他們出入大廈時能較安心。整體來說,若我們能更早切斷傳播鏈,便更有效。我在第五波疫情期間曾先後視察東涌和屯門兩個屋苑進行的「圍封強檢」行動,亦跟市民打招呼,市民大致上都認同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行動亦有序進行。
 
  「圍封強檢」這手段並非在第五波疫情才採用。大家記得,最早是在二○二一年初在佐敦進行,當時有一個小區出現很多個案,須採取「圍封強檢」的手段,但在第五波疫情發生以來,這種手段採用得非常多,目前已採取超過250次「圍封強檢」行動。昨天公布四個小區須「圍封強檢」,現時行動仍在進行。一般來說,這類行動不可能在半天內完成,我們爭取的目標是在一天內完成,即若是昨天中午宣布進行「圍封強檢」,希望能在今天中午「解封」。在超過250次的「圍封強檢」中,受檢居民超過35萬人,而通過強檢識別的初步陽性個案超過23 000宗。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現時已累積超過100萬宗陽性個案──包括通過核酸檢測或快速抗原檢測──而通過「圍封強檢」識別的23 000宗個案,大家或會認為只佔整體個案2%至3%的水平,但可以想像,若非及時通過「圍封強檢」把受感染人士識別出來,並盡早安排他們進入社區隔離設施,便可能引起更大範圍的傳播。
 
  我剛才提及「圍封強檢」為市民帶來不便,所以越能盡快完成每次「圍封強檢」行動,便能將對市民造成的不便減至最低。要盡快完成「圍封強檢」行動,涉及數個環節:第一是採樣要很快和很有秩序,因為不希望令居民下樓時有任何感染風險;第二是把採樣樣本運送到檢測承辦商的化驗所進行化驗,待有化驗結果便盡快通知居民,和通過其後的執法行動完成該次「圍封強檢」的工作。在超過250次的「圍封強檢」行動中,只有17次行動的「圍封」時間超過一天,即未能如我剛才所說般在24小時內完成,而其中時間最長的,大家應記得,是在葵涌邨逸葵樓的行動,合共「圍封」七天後才「解封」。
 
  要盡早完成「圍封強檢」行動,需要大量人手。根據這200多次的經驗,視乎被「圍封強檢」大廈內居民多寡,每次需動員150名至450名公務員同事。執行的部門由最初主要負責的民政事務局及轄下的民政事務總署(民政總署)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以及運輸及房屋局及轄下的房屋署,擴大至現時已有30多個部門有能力進行「圍封強檢」行動和曾參與「圍封強檢」的工作,其中包括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工業貿易署和天文台的同事,以及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轄下的稅務局和破產管理署的同事。
 
  我想特別指出若大家有留意每一份關於「圍封強檢」的新聞公報有一點值得在此提出,就是受限區域內哪些居民須接受強檢,最初是所有居民均要接受強檢,但隨着香港越來越多確診人士,情況有了分別。每一份新聞公報均說明,在受限區域內的居民,若他們曾在二○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或之後,即第五波疫情期間確診新冠病毒病,便無須再接受強制檢測。衞生防護中心的醫生曾解釋,理由是確診人士至少在未來三個月也不會再傳播病毒,其新冠病毒量已很低,這是大家要注意的。同時,一些已接種疫苗的人士又如何?已接種疫苗的人士,反而為審慎起見,以及因為我們現在處理的Omicron變異病毒株的傳播力很強,已接種疫苗的人士或近日已進行快速抗原檢測或核酸檢測的人士仍須在「圍封強檢」行動中接受檢測。所以,安排很清晰,一類是確診人士,他們不須接受強檢;另一類人士可能已進行很多次檢測,亦已接種疫苗,但仍須接受強檢。第二,我希望向市民說,若在「圍封強檢」中發現的初步陽性個案經評估後須進入社區隔離設施,希望市民配合,因為進入社區隔離設施對患者及其家人均較安全,不會感染同住而未受感染的家人,亦能減低其居住大廈的傳播風險。我們理解現時確診者平均只須入住社區隔離設施四天,我們會加強社區隔離設施的管理和服務,希望大家為了保護社區,依照我們的評估、要求及安排,盡快進入社區隔離設施。
 
  「圍封強檢」工作是目標為本,並非無的放矢,通過污水檢測監察病毒含量是在這波疫情中使用得非常多的指標。現在先請環境局局長為大家介紹污水檢測的工作,稍後請署理民政事務局局長為大家現身說法──因為他最多參與──談談如何在檢測過程中支援大廈居民,以及受影響大廈的居民近日對於「圍封強檢」的反應。
 
環境局局長: 大家早安!行政長官、廣大的市民、媒體朋友,大家好!
 
  污水檢測工作始於二○二○年,不單在香港,在歐美等地方、亞洲方面如新加坡以至內地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研發及應用污水檢測新冠病毒以輔助抗疫。香港這方面的工作可說是領先的,政府和大學跨學科團隊從二○二○年開始一直研發、優化相關的檢測工作,將其與政府的抗疫措施環環相扣、結合,包括「圍封強檢」及派發快速抗原測試套裝等,加強輔助抗疫。在此我感謝環保署(環境保護署)、渠務署及香港大學跨學科團隊在這年多近兩年期間一直緊密合作,當中包括採樣團隊及實驗室團隊,現有約400多人,在香港進行污水檢測新冠病毒輔助抗疫的工作。 這項工作是緊湊的,每日大清早便要到全港各區採樣,並及早將樣本送往化驗所分析,差不多每日需至深夜或凌晨才能取得當天的報告。環保署聯同渠務署曾在三月九日合辦的網上記者會上講解相關的工作細節。在此感謝相關同事日以繼夜、年中無休地工作,如最近在第五波疫情,農曆年前後,由除夕至年初三都不停工作。
 
  第二點想介紹的是污水檢測在香港的兩大工具,一為定點,二為臨點,用以預測及追蹤香港的疫情及隱性患者。定點檢測在目前第五波疫情下,全港分布超過150個的監測定點,覆蓋全港超過500萬人口家居環境的污水排放,大致來說是每兩日作一循環,即是每兩日為全港超過500萬市民做一個「群體快速檢測」,而數據是相當有用,我將解釋這些數據的運用。第二方面,若我們看到定點某些地區風險相對較高,或定點監測未能覆蓋某些地區而該區有較高風險,我們會設立臨時的機動檢測點採樣,以補充相關資料,收窄一些相對較上游的地方範圍以取得更精準的數據。因此定點、臨點的採樣點,其檢測結果能輔助香港抗疫,而現時每日平均約有30個臨點。
 
  第三方面,就是這些數據是以科學為本,幫助我們預測疫情及追蹤隱性患者。
 
  首先大家看看這幅圖(污水檢測全港新冠疫情趨勢),行政長官在幾日前的抗疫記者會上亦曾展示,圖中的藍色部分是污水檢測全港新冠病毒的趨勢,是以人均病毒含量(以兩天幾何平均值)顯示;而旁邊紅橙色部分是衞生當局透過簡稱PCR(即核酸檢測呈陽性確診人數)及RAT(即快速抗原測試呈報陽性人數)的走勢,行政長官亦曾解說過,這兩個走勢是高度吻合。其亮點是在峰值方面,根據污水檢測結果,峰值在二月底出現,而根據衞生署提供的PCR及RAT數據,峰值在三月初,相差是四日左右,符合新冠病毒疫情的病理及相關數據;另一方面,這幅圖與行政長官上次展示的圖表,加上了最近四日的數據,藍色部分顯示四日前香港的疫情屬於高位平台期,但最近加了四日數據後則有輕微向下、改善的狀況,但走勢仍是波動、有反彈的危機,因此大家要繼續加緊社交距離,同心抗疫。將這兩個圖表重疊也可看到相關的走勢,相差大約四日,因應新冠病毒病理,污水監測及衞生當局實際收到的數據顯示當中的相關關係,這些大數據能幫助我們預測疫情。
 
  其二,環境局及環保署因應不同地區的疫情加緊派發快速抗原檢測套裝,在此要感謝民政事務署的同事幫忙在地區派發。由於Omicron病情散播很快,所以我們在三月初開始,按照污水檢測在定點、臨點看到相對高風險的地方,會加大及擴大RAT的派發地區。例如在昨日的新聞稿中,在18區內有五區的個別屋苑等,如上水的清河邨及大埔的廣福邨均相對高風險,所以我們也加緊派發RAT,昨日派了11萬套。在三月初至今,在全港因污水檢測發現相對高風險的地區派發的RAT有300萬套以上,這有兩個作用,一是給予當區、當邨居民等一個預警,提示他們當區是相對高風險,另一方面派發RAT是方便大家進行快速測試。
 
  其三,是「圍封強檢」。在過去「圍封強檢」基於兩種不同數據,一是大廈有多名確診者,二則如行政長官所說由一月二十七日至今,「圍封強檢」基本上是以污水檢測最高風險地區作為標準而進行。一月二十七日至今,全港因污水結果而進行「圍封強檢」的行動約有180次,檢測人數超過24萬,找出的隱性患者超過2.3萬人,差不多是10%,當中更有不少更高百分比的例子,例如最近在順天邨「圍封強檢」的樓宇找出的隱性患者高於兩成,而個別樓宇如天瑤樓甚至高於三成。由此可見「圍封強檢」是有實際的作用。
 
  最後總結,感謝行政長官支持污水檢測的工作,也感謝環保署、渠務署及香港大學相關團隊等同心抗疫,基於科學,分層分級善用相關的科學輔助抗疫,謝謝大家!
 
行政長官:好,現在請陳局長。
 
署理民政事務局局長:多謝行政長官。「圍封強檢」是特區政府抗疫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環,目的是在污水樣本病毒檢測中顯示可能有較高感染率的地區聚焦找出受感染人士,盡快採取行動,達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政策方針。  
 
  「​圍封」行動主要由民政總署、房屋署及環保署負責,包括由各區民政處(民政事務處)獨自負責完成了90次行動,為超過78 000名居民進行強制檢測。此外,康文署亦有獨自負責統籌「圍封」的工作。每日同時「圍封」的數量更由最初一、兩個,增加至近期每日曾多達八個(行動)、每次涉及過萬名居民。

  民政總署透過18區民政處及康文署全力提供跨區支援。除了執行強制檢測令,即包括登記居民資料、安排他們有序檢測、採取執法行動、「解封」及通知衞生當局安排隔離等等之外,我們亦為受影響居民安排食物和生活的必需品。派發的物品亦包括中央援港物資例如中成藥,受影響的市民都感受到特區政府和國家對他們的關心。
 
  每次「圍封強檢」行動也需要多個政府部門及檢測人員通力合作。食衞局(食物及衞生局)每天首先要決定需要進行「圍封強檢」的大廈,亦要安排檢測承辦商,也要決定每天檢測次數、決定解封「圍封」時間和安排。在地統籌的工作則分配予當值的政府部門團隊負責。正如行政長官所說,現時共八個政策局及轄下39個部門動員參與,工作包括維持秩序、派發物資、提供熱線(服務)、回答居民諮詢、安排居民有序下樓檢測、登記居民聯絡資料、在檢測完成後核對有否居民未完成檢測及安排把確診者送往社區隔離設施等等。現時每次「圍封」工作平均需要動員150名至450名政府人員不等。
 
  我們明白「圍封」工作對市民造成一些不便,但為了抗疫需要希望市民諒解和配合。政府及相關人員必定會盡量盡快完成工作,靈活變通,盡量方便市民。
 
   此外,因應在各區採集到對2019冠狀病毒病病毒呈陽性的污水樣本,民政總署及18區民政處會向相關區內住戶、清潔及物管員工等派發快速測試(rapid antigen test,即RAT)套裝。
 
  至今,民政總署透過食衞局、政府物流署及自行採購,向受影響地區的區內住戶、清潔及物管員工合共派發了超過420萬套快速測試包,亦透過鄉議局、鄉事委員會向鄉郊人士合共派發了超過28萬份。此外,民政總署亦透過八間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向族群派發抗疫物資。我們亦發動義工在地區派發合共超過410萬份快速測試包,以及大量來自中央的中成藥。多謝行政長官。

記者:你好。想問特首,袁國勇說現時可以安排恢復國際航班來港,政府會否考慮和何時實施?會否擔心在「外防輸入」方面變得不夠謹慎,增加疫情的不確定性?第二題是,專家亦分析了本港新冠肺炎死亡率的統計數字,認為長者接種復必泰疫苗比較好,但現時外展隊是為院舍(長者)接種科興疫苗,當局會否計劃配合,讓長者有其他選擇?另外,政府認為現階段是否適合放寬社交距離措施?最後,有公務員認為「圍封強檢」行動在疫情下已變得不太重要,亦埋怨工作安排,指經常須連續工作兩天後在翌日早上上班,累積不少怨氣,作為特首如何看待這些公務員的看法?謝謝。
 
行政長官:一共四個問題。第一,我相信袁國勇教授提及有關恢復國際航班,是指我們在第五波疫情開始後,針對九個國家所作的地域性「熔斷機制」──即有九個國家不能有航班來港──這是一個非常嚴厲的措施,在過去兩年抗疫中,曾經只有一段時間適用於英國。在這個情形下,無論是否香港居民,在地域性的航班「熔斷機制」下都無法回港,所以我認為這是非常嚴厲的措施。我亦在數天前提出,我們須檢視。我今日不能馬上公布檢視的結果,但這與「外防輸入」有一定關係,但不是完全有衝突,即恢復國際航班並不等如放寬輸入──今日除了這九個國家或地區外,仍有其他航班,每日均有乘客從國際機場回港,雖然數目很少,只有數百人。因此,我們仍然對乘坐恢復了的航班、解除禁飛後的航班回港的乘客有要求,我已承諾會一併再交代詳細的情況。
 
  第二個問題關於死亡率。香港在今次第五波疫情下的死亡個案非常多,昨日我們亦與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和衞生防護中心的同事商討,我們必須要更仔細分析這些死亡個案。許樹昌教授就小量個案進行了分析,他亦已向大家說,當中可能有40%的死亡個案與新冠病毒有關,另有40%個案是由於其他長期病患或一些特別的疾病而在此期間離世,只是其身上帶有陽性病毒──因為現時病毒在香港廣泛傳播,亦難保有些患了嚴重疾病的人在彌留之際受感染。整個死亡率十分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分析,讓社會、甚至國際社會知道,究竟香港在這一波疫情出現的死亡個案數字,背後的成因為何。
 
  至於長者接種哪一種疫苗,事實上在我們這一年多的政府疫苗接種計劃中,我們盡量提供選擇,亦盡量通過專家委員會在各階段向市民說明究竟每一種疫苗的情況如何,或接種疫苗之間相隔的時間會不會因為接種哪一種疫苗而有分別。到目前為止,科興仍然是一種很有效的疫苗,而且注射方法亦穩妥很多。所以在甚麼情況、場景之下使用哪一種疫苗,都是經過專家的評估。
 
  第三,社交距離措施同樣地歸納在我上星期四,即三月十七日所說,儘管二月二十二日公布的時候,所有措施都應該延續至四月二十日,但我們會作中期檢討,我盡量爭取在明日有中期檢討和交代。不過現在我必須指出,疫情仍然嚴峻,雖然好像已經過了頂峰,亦有一定向下的趨勢,但在污水檢測仍然看到有反彈;在市民每日的往還,從八達通出行的數字來看亦有反彈。所以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在甚麼情形下才能決定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必須視乎疫情;但能否早點向社會或商業處所說明究竟在四月二十日後是甚麼情況、用甚麼方法、如何分階段放寬,我們希望能夠在明日交代。
  
  第四個問題,我有一位已退休、很高級的同事也曾經反映你剛才說的情況,我不知道你是否同樣在那位同事的Facebook上看到,但這個不是普遍的現象。我十分認真地問過各部門首長,我甚至再親自到屯門了解,我得到的回應是該30多個部門的同事都眾志成城,希望走到前線為抗疫出一分力,甚至昨日有一個政策局說已訓練了自己的同事很長時間,但還沒有機會「上場」──我們三位都有聽到──有些同事很希望有機會進行「圍封強檢」,以很實在地接觸到市民,為市民服務、安撫市民,亦為抗疫出一分力。因為在前線和在後方畢竟有一些分別,我們做政策便常常開會、訂政策、看數字、進行科學分析,但真正到前線接觸香港市民便更有感受,我並沒有收到由部門反映的所謂怨氣。對於同事來說是走多了一步,即他們有時工作了差不多20個小時,不過我們都盡量安排他們中途可睡覺,即完成採樣工作等候檢測結果期間有一段時間可以讓同事休息,但之後他們又要回去進行執法行動,所以同事是辛苦的,但這辛苦是值得的,因為是抗疫的重要一環,亦令大家更眾志成城,更投入在抗疫的工作。如果你掌握到有更多公務員認為他們不適合或不想執行這個工作,我也很願意知道是哪一個部門、哪一些同事,我們可以盡量重新安排,因為現在希望參與「圍封強檢」的部門和同事的數量其實超越我們每日的安排,所以都呼籲大家,有時候一、兩個人說的話,尤其是社交平台上,大家真的要去查證究竟這個是普遍現象,還是個別人士因某種原因或收到某些消息然後發放的看法。
 
記者:你好。想問因為現時確診數字回落中,但每日仍新增社區檢測中心,它們的使用量亦越來越低,而且不斷繼續新設流動檢測站,為甚麼會有這樣的安排?這安排是否有點浪費公帑?社會有意見認為疫情緩和後,政府須成立委員會檢討政府應對危急管理機制是否出現問題,你們是否同意?會否成立這委員會?還有,私家醫院在中央官員質疑前未有接收新冠患者,其後才推出新冠門診服務,如何看待這情況?是否不責備便不工作?未來會否修改發牌條款,要求它們於疫情下須參加更多?謝謝。
 
行政長官: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關於核酸檢測。核酸檢測的需求隨着快速抗原測試的普及而減少。一般市民認為自行完成快速抗原測試,又不用排隊、預約及取籌,政府亦承認其快速測試的結果,並在經過一些程序後會確認其檢測結果為陽性,亦把陽性結果計算在相關數字中,同樣亦提供家居支援或安排其進入社區隔離設施,所以需求下跌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須保留實力,現時我們希望政府每項抗疫能力均高於需求:病床我們希望做到「床等人」、社區隔離設施希望做到「房等人」、接種疫苗是「針等人」;所以同樣地,檢測能力,包括採樣和化驗所能力,最好亦是能有足夠能力等待前來進行檢測的市民。過去這半個月,早期仍然停留在每日120 000次的檢測量,最近大約是每日80 000次,這都反映我剛才提及的現象。食物及衞生局正不斷調校需求,最近我們已檢視過有關情況,現時我們仍有很好的能力進行核酸檢測,食物及衞生局將盡快重新進行CTN(compulsory testing notice), 即強制檢測公告,但不是「圍封強檢」。當我們看到某一個群組或某幢大廈有感染風險,政府會發出CTN──強制檢測公告,請市民前往社區檢測中心或流動採樣站採樣,希望這能讓我們更廣泛地觀察社區感染的情況。在此我必須感謝幾間檢測承辦商,它們在我們最困難時,即供應不足以應付需求時,為我們做了大量工作──引入「氣膜實驗室」、「火眼實驗室」,中央亦安排內地採樣人員來港協助我們,令我們擁有足夠檢測能力。我們必須把這個能力用好,通過核酸檢測及早發現在社區仍然存在的感染個案。
 
  香港面對的這一波疫情如此嚴峻,當然有很多地方須事後檢討,檢討範圍相信非常廣泛,例如我早前也在此提及,長者成為第五波疫情中死亡個案較多的群組值得我們詳細檢視,安老院的防護設備和措施亦值得檢視。當然,有關推動整個公共衞生的工作,正如在「沙士」後亦做了很全面、各式各樣的檢視,從而執行了一些當時認為需要的措施,包括成立三層應變機制──這就是我們這次啓動的三層應變機制,亦包括在瑪嘉烈醫院成立傳染病醫療中心。所以對於全面檢視這次應對疫情的政府、民間或機構行為,我個人持開放態度。
 
  第三,對於私家醫院參與抗疫,我不能同意你剛才形容所指為「不罵不做」。事實上,我在政府工作多年,我時常認為每一位持份者跟政府合作與否是雙向的。政府要某一個群組合作,政府要明白它在配合的過程中有何困難,解決了困難,它便會很合作。例如酒店本來不願參與成為社區檢疫或隔離設施,我的同事逐一跟他們商談或進行游說。私家醫院也一樣,他們不是收到一封信便可以配合政府,他們需要知道具體的情況如何和有何支援,例如絕大部分私家醫院也沒有負氣壓病房,政府會否支援它們加裝通風機和抽風機,政府究竟希望將新冠病人轉移給它們,還是將非新冠病人轉介給它們,讓它們可以減輕醫管局治療新冠病人的壓力。這些全部需要雙向溝通,有了雙向溝通、互相諒解,並有資源配合,大家便可以工作。今早,我留意到香港私家醫院聯會主席何兆煒醫生說,他們已經盡最大努力撥出1 000張病床,但現在還沒有用盡,因為醫管局也要決定究竟轉移甚麼病人到私家醫院。我的親身體會是,無論商業酒店或私家醫院都願意配合政府工作,但大家需要坐下來討論合作的基礎如何。到目前為止,我十分感激13間私家醫院各自努力和作出的配合。謝謝。
 
記者:有幾個問題想問特首。你昨天說到政府在抗疫工作不存在督導疏漏,每個人都盡忠職守,但其實年初,大家都知道發生高官生日派對事件,否則你身邊的未必是陳積志署理局長,這個情況還是否你所說的每個人盡忠職守呢?你覺得疫情失控,誰要負最大責任?會否如你剛才所說,市民農曆新年不聽你說,外出吃飯,你覺得這才是最大問題?第二,想問抗疫方向方面,因為你剛才提到「圍封」的目標是要做到小區「清零」,其實現在政府的目標是想做到「清零」、之前說的「動態清零」,還是如有些內地專家說要探討的「中國式與病毒共存」,這個會否是香港未來的方向、目標?還有想問長者打針方面,因為聶德權局長昨天都說過,如果院友不願意打針的話,就要看看有甚麼方法一定要他們打針,即變相是強逼打針,政府之前說過不會強逼和強制市民打針,其實是否違背了當時的說法?之後會否又逼其他群組打針?謝謝。
 
行政長官:第一,作為特區政府,我們有18萬名公務員,沒可能保證每一位公務員在他的公務以外的個人行為都符合到抗疫的要求,因為他們都是人,所以我不想再評論曾經發生了的一件事,我已經完全展示問責精神來處理這件事。
 
  第二,就整個大的抗疫路向,暫時未可以完全決定得到,因為我們仍然處於疫情嚴峻的階段,而各地,包括內地,可能都要重新檢視疫情的發展,以及用甚麼手段最能夠處理當地的情況。如果你記得,國家主席習近平幾天前曾經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就抗疫作出重要講話,當然這次重要講話仍然是要我們用最嚴峻的措施,亦要提高警惕,全情抗疫。習主席還說希望在抗疫時付出最小的代價,去達致最大的效益,尤其是要考慮社會和經濟的情況,這某程度上亦是我們這兩年來時常都說有三個因素要考慮:一是公共衞生的考慮,另一個是香港經濟的需要,第三就是市民接受程度,即社會因素,這是所謂「三人拔河」的表述。就這個工作,今天未能說得到,我亦不想再糾纏在一些特別的形容裏,因為每種說法都會引起不同人士的揣測或演繹。
 
  第三,關於長者接種疫苗,這是我們非常困難的問題。當然在醫療角度、道德角度、個人選擇角度,是應該要得到同意才接種疫苗,但長者不接種疫苗出現的後果,在第五波期間我們完全看得到,全世界都看得到香港就是因為長者的接種比率不高,而出現了如此高的死亡率,所以從保護長者或保護處於院舍的其他長者,或保護因為長者不幸染疫而須進入公營醫院時的公營醫院人員來看,都似乎應該可以加大力度要求長者接種疫苗。但如果你說以法律強逼每一位長者接種疫苗,這是非常難做的決定,我今天不會做這個決定,亦未到一個階段要做這個決定,我們還是很努力地用我們的力量促成長者接種疫苗,包括在三月十八日完成了第一輪外展服務,已前往約1 000間安老院和殘疾人士院舍,接種率達到55%;再加上大約有40%院友不能接種疫苗,因為他們已確診,所以不是他們不想接種,但因為他們確診了,醫生認為要過一段時間才可接種。因此我們會再開展第二輪、第三輪,到這千多間院舍為已完成那段間距的確診長者接種第一針,完成了第一針的長者則再為他們接種第二針。但最令人傷感的是,仍然有可能接近10%院友的家人以書面反對他們接種疫苗,我們都已經說不能只以口頭說不願接種疫苗,而須書面通知,但竟然都真的有。我呼籲這些長者的家人,為了我剛才所說的三件事:第一,保護你自己的老人家,我相信一定是愛護你的老人家,那你為甚麼不保護他呢?如果他是醫生評估後認為可以接種疫苗,你就讓他接種疫苗,不費一分一毫,我們會負責所有事情;第二,如果你的長者在院舍,也要保護其他院友;第三,如果長者感染了要進入醫院,亦要保護醫院,否則就會因為大量長者感染進入醫院,以致公營醫院沒有辦法再照顧其他香港市民。
 
  考慮了這麼多事項之後,我們真的是很難作決定要立法強制接種疫苗。所以暫時來說──這個並不屬於批評我們朝令夕改──暫時仍然應該用行政手段,聯合我們的醫療隊用最大的力量,無論在院舍的長者接種疫苗方面的工作,或是獨居或只有兩老在家居則我們上門幫他們接種,以至在社區方面提供更多優先安排給長者接種疫苗。但我們是擔心的,因為現在長者的接種比例,70歲及以上是七成,80歲及以上是56%,即是說70歲以上,連第一劑疫苗也尚未接種的長者達283 000多人,如何可以通過我剛才說的多項措施令這280 000長者接種疫苗,是到了現時的抗疫階段中一個最大的挑戰,亦可以說是未來防疫抗疫措施能否調校的一個關鍵。所以請大家努力,請各位傳媒幫助我們宣傳更多應接種疫苗的原因,而不是只將個別一、兩個死亡個案有沒有接種疫苗廣泛報道。多謝。
 
(請同時參閱答問內容的英文部分。)



2022年3月20日(星期日)
香港時間15時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