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二十一題:促進學生認識祖國
****************
  以下是今日(二月十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劉智鵬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悉,香港社會各界普遍認為,香港欠缺完善的國民教育,以致學生家國情懷薄弱,難以建立國民身分認同,不利於香港社會安穩發展。此外,大部分高中學生並無修讀中國歷史科的機會,不少學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鄉籍,令人難以接受。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政府會否規定中小學及幼稚園在學生的學籍表上設有「籍貫」一欄,以教育學生從小認識自己的故鄉,從而培養他們對家國的關懷;若會,實施日期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二)鑑於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優化措施已於本學年落實,政府會否利用調整高中核心科目課時的良機,將中國歷史科列為高中必修課程,使所有高中學生有進一步學習中國歷史的機會;及
 
(三)政府會否考慮以持續專業發展活動的形式,為所有中學、小學及幼稚園的教師提供中國歷史文化進修課程,以提高他們在課堂上講述中國故事的水平?
 
答覆:
 
主席:
 
  教育局正加大力度支援學校全方位協助學生認識中華文化、國史、國情、國家安全、《憲法》及《基本法》,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和國民身分的認同。
 
  就劉智鵬議員的提問,現回覆如下:
 
(一)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和國民身分認同,是香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學習宗旨,亦是學校教育應有之義。要培養學生國民身分認同,不僅涉及在學校學習國家歷史,或聚焦於是否推廣籍貫以尋根問祖,香港特區教育工作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全面、準確認識香港特區的憲制秩序,以及香港與國家的歷史及文化的連繫,兩地人民同根同心,一脈相連,藉以加強市民的國民意識、對國家的歸屬感及愛國情操。
 
  現時中小學及幼稚園各學習階段的課程,已涵蓋國家歷史、中華文化和國民身分認同等重要的學習元素。教育局一直採用「多重進路、互相配合」的方式,透過持續更新課程指引、舉辦多元化學生活動、安排教師培訓課程,以及發展學與教資源等,讓師生全方位認識國史、國情及中華文化,以建立家國情懷。
 
  教育局要求學校讓學生通過課堂內外的學習,從小正確認識國家歷史、欣賞中華文化傳統價值,包括體認孝悌親情、鄉族關係等。學生的親身經歷及體驗,能直接培養他們對國家和故里的關愛,教育局並配合學校課程和國家的最新發展,籌辦或資助學校舉辦不同主題的學生內地交流計劃,現時行程涵蓋22個省、四個自治區及四個直轄市,當中不少地點是學生籍貫所在地,對學生認識家鄉和親身體驗各省市的地方文化風俗和發展均有幫助。同時,教育局亦提供撥款,鼓勵本港學校與內地學校締結為「姊妹學校」,深化兩地師生交流了解。不同辦學背景(包括有宗族背景辦學)的學校亦有舉辦「尋根之旅」,讓學生了解宗族鄉土的文化連繫、時代變遷,以及建立兩地師生的情誼。此外,教育局持續提供更多元化的學與教資源,如網上遊戲、有聲繪本等;新設立的「國民教育一站通」網上平台,內容涵蓋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博物館學習等主題。
 
  至於在學生學籍表上重置「籍貫」的建議,不同家長和持份者持有不同意見,未有共識。現時已有部分學校作出校本安排,而學校和持份者一般亦贊同現時「多重進路、互相配合」推行國民教育的方式,政府會繼續留意社會各界的意見及作所需的跟進。
 
  教育局會不斷在目前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愛國情操,培養青年人「慎終追遠,不忘其根」的精神,這是全社會的共同願望,但當中的工作其實不僅涉及學校教育,更需要社會各界凝聚共識,營造氛圍;以及不同持份者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家長及長輩平時與子女後輩可多分享家鄉祖籍的歷史和發展,並在假期帶同子女回鄉探親或觀光,讓青年人了解香港自古至今是國家不可分離的一部分,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動關係,以及大家同根同心、血脈相連的感情連繫,藉以培養下一代對鄉土的關懷,以至對國家及民族的認同感。
 
(二)教育局已在二○一八/一九學年起落實中國歷史列爲初中獨立必修科並改革課程內容,古今並重,讓學生能整全及有系統地學習中國歷史,培養新一代正確歷史觀,並全面認識國家歷史,培養他們國民身分認同。在高中階段,中國歷史科一直是高中選修科目之一,所有學生均可以按興趣及能力選讀,進一步學習中國歷史。除了選修中國歷史科外,高中學生亦能透過高中必修的中國語文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通識教育科等科目,學習國家的歷史文化、整體發展及與香港的緊密關係。至於優化高中四個核心科目,方案的精粹在於騰出課時、減少考試壓力和增加高中課程彈性,讓學校配合校情及學生需要,靈活運用釋放出來的空間,提供更多元化的學習經歷,照顧學生的不同興趣、能力和抱負,培育他們的全人發展及多元才華。在尚未總結優化方案的推行情況下,增加另一個必修科會影響整體高中課程結構,也會減少學生的科目選擇(如科技相關的科目)、增加選科的限制,甚或加重學生的負擔,未必獲得學生及家長接受,故我們暫時不會考慮將中國歷史科列作高中必修科目。教育局會不時檢討課程結構,並與學界保持溝通,在可行的情況下,增加高中生進一步學習國家歷史和文化的機會。
 
(三)教育局已加強教師的專業培訓。由二○二○/二一學年起,《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教育及為期約四天的內地學習團,已納入新入職教師和擬晉升教師的核心培訓。內地學習團能讓教師透過親身體驗,參加專題研討會、參觀企業和文化設施等,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和最新發展,拓寬視野,反思香港與國家、國家與世界的關係,以及香港在國家發展的機遇和貢獻。相關培訓自二○二○年十一月開始推出,截至二○二二年一月,教育局已舉辦22場《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教育相關培訓,超過5 500名學校相關人員參加。學習團則受到疫情影響,需要延期舉行。
 
  此外,我們於二○二一年七月至八月與專家機構合辦四場不同主題的「建黨百年系列」講座,由專家及學者以多角度分析新中國成立的歷史背景和發展,以增加教師對國家歷史的認識。為加深教師對國家的文明、發展及成就的認識,教育局於二○二一年十二月安排兩場參訪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展覽中心的活動,約共200名中小學校長及副校長參與,讓他們更有效地策劃學校的國民教育,促進學生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提升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感。
 
  此外,教育局亦為幼稚園、小學常識科和中學中國歷史科在職教師提供持續的專業培訓,提升教師的歷史文化素養和專業能量。現時教育局協同專上院校及不同學術機構的專家學者舉辦不同類型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如「月旦古今:中國歷史人物新視角」、「常識科: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等講座系列,增潤相關科目教師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又邀請前線教師透過文物、歷史人物故事、遊戲學習分享教學策略及教學實踐經驗,以提高教師在課堂中教授中國歷史文化的水平。幼稚園教師方面,會加強他們設計綜合學習活動和閱讀故事的技巧,將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元素融入綜合學習活動中,提升學生學習中國歷史文化的興趣。教育局亦製作多元化的學與教資源(例如中小學電子學習、教學示例與課題相關的考察活動設計等教材),協助教師開展多元化的教學,藉以促進學生學習中國歷史文化,建立家國情懷及國民身分認同。
 
2022年2月1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43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