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十九題:創新科技人才的供應
*****************
  以下是今日(二月十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周小松議員的提問和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的書面答覆:

問題:

  關於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及推動「再工業化」所需的創科人才的供應,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是否知悉,過去五年每年(甲)本港頒授學位的高等院校共提供多少個創科相關課程的學額,以及(乙)分別有多少名(i)本地及(ii)外地學生修畢該等課程(按學位類別以表列出分項數字);
 
(二)是否知悉,第(一)項所述過去五年每年的(甲)本地及(乙)外地畢業生當中,分別有多少人(i)在畢業後的第一年及(ii)目前仍然在港從事創科相關的行業(按學位類別以表列出分項數字);
 
(三)過去五年,每年分別有多少名具創科相關學歷及工作經驗的外地人才,根據政府各項入境計劃(i)申請及(ii)獲批來港;是否知悉,該等獲批來港的人才當中,有多少人來港至今仍從事創科相關行業(按涉及的入境計劃以表列出分項數字);
 
(四)是否知悉,過去五年每年移民離港的創科人才人數及其離港原因;及
 
(五)有否評估,現時吸引本地及外地創科人才留港發展的政策及措施的成效;會否採取更多措施加強培訓及挽留該等人才;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本屆政府已史無前例投放超過1,300億元,循行政長官於二○一七年提出的八大方向發展創新及科技,各項措施已漸見成效。在人才方面,香港於「2021世界人才競爭力報告」中「人才準備度」的表現排名全球第一。政府十分認同人才是推動創科發展的重要引擎。經統籌教育局和保安局提供的資料,我現綜合回覆如下:
 
(一)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大學方面,基於院校自主原則,政府一般只訂定每所大學在每個修課程度的核准學生人數指標,讓大學按其宗旨及策略靈活決定各項課程(包括與STEM相關課程)的收生人數。在過去五個學年,與STEM有關的教資會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實際入學人數及畢業生人數詳見下表一及二。
 
表一:2016/17至2020/21學年教資會資助與STEM有關的學士學位課程的實際入學人數
 
學年 與STEM有關的學士學位課程
第一年實際入學人數 高年級實際入學人數
2016/17 6 567 1 598
2017/18 6 785 1 582
2018/19 6 986 1 596
2019/20 7 036 1 617
2020/21 6 962 1 532

註:上述與STEM有關的入學人數包括課程的學科類別含有生物科學、物理科學、數學科學、電腦科學及資訊科技、工程及科技、建築學及城市規劃。由於部分教資會資助課程屬跨學科類別,這些課程的入學人數會按比例計算入各有關學科類別。在上表中,小數值均已約為整數,故此數字總和可能與相對的總計略有出入。數字已包括本地及非本地學生。
 
表二:2016/17至2020/21學年教資會資助與STEM有關的學士學位課程本地及非本地畢業生人數
 
學年 與STEM有關的學士學位課程畢業生人數
本地 非本地 總數
2016/17 6 077 876 6 953
2017/18 6 409 908 7 317
2018/19 6 479 999 7 478
2019/20 6 298 1 061 7 359
2020/21
(臨時數字)
6 588 1 100 7 688
 
註:上述與STEM有關的畢業生人數包括課程的學科類別含有生物科學、物理科學、數學科學、電腦科學及資訊科技、工程及科技、建築學及城市規劃。由於部分教資會資助課程屬跨學科類別,這些課程的畢業生人數會按比例計算入各有關學科類別。在上表中,小數值均已約為整數,故此數字總和可能與相對的總計略有出入。數字已包括第一年及高年級的入學生。
 
  就自資專上教育院校而言,在過去五個學年,與STEM有關的全日制經本地評審自資學士學位課程的實際收生人數及畢業生人數則分別詳見下表三及四。
 
表三:2016/17至2020/21學年與STEM有關的全日制經本地評審自資學士學位課程的實際收生人數
 
學年 與STEM有關的學士學位課程
第一年級學士學位實際收生人數 銜接學位實際收生人數
2016/17 640 1 090
2017/18 649 1 358
2018/19 597 1 523
2019/20 542 1 619
2020/21 461 1 859
 
註:上述與STEM有關的收生人數包括課程的學科類別含有生物科學、物理科學、數學科學、電腦科學及資訊科技、工程及科技、建築學及城市規劃。數字已包括本地及非本地學生。
 
表四:2016/17至2019/20學年與STEM有關的全日制經本地評審自資學士學位課程的畢業生人數
 
學年 與STEM有關的學士學位課程畢業生人數
2016/17 1 608
2017/18 1 538
2018/19 1 835
2019/20 1 800
 
註:上述與STEM有關的畢業生人數包括課程的學科類別含有生物科學、物理科學、數學科學、電腦科學及資訊科技、工程及科技、建築學及城市規劃。數字已包括第一年級及高年級入學的本地及非本地學生。由於2020/21學年的畢業生人數尚在整理中,因此只能提供2016/17至2019/20學年的相關數字。
 
(二)教育局及教資會並無收集教資會資助課程學生及自資專上教育院校學生於畢業後從事創科相關行業的數據。
 
(三)過去五年,根據各項輸入人才計劃/政策,而申請人屬創科相關行業/界別的申請獲批統計數字詳見下表五。入境事務處(入境處)沒有備存提問涉及的其他分項統計數字。
 
表五:過去五年各項輸入人才計劃/政策申請人屬創科相關行業/界別的申請獲批統計數字
 
輸入人才計劃/政策(註1) 二○一七 二○一八 二○一九 二○二○ 二○二一
一般就業政策(註1) 1 323 1 381 1 655 652 585
輸入內地人才計劃(註1) 298 438 501 426 576
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註2) 76 137 204 419 563
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註1及3) 528 435 619 603 520
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註4) 不適用 24 75 116 60
 
註1: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所提供的獲批數字為資訊科技界別的申請人。
 
註2: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獲分配名額數目為資訊科技及電訊界別的申請人;計劃下的行業/界別是按入境處和輸入優秀人才及專才諮詢委員會在甄選程序中所劃分,獲批准的申請人無須在來港前已在港覓得工作。
 
註3:數字為延長逗留期限的獲批數字。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下的應屆非本地畢業生的申請人來港時無須已在港覓得工作,因此入境處沒有備存申請人在首次申請時所屬行業/界別的數字。
 
註4: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於二○一八年六月推出,計劃的獲批數字涵蓋13個科技範疇的申請人,包括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網絡安全、數據分析、金融科技、材料科學、機械人技術、5G通訊、數碼娛樂、綠色科技、集成電路設計、物聯網和微電子範疇。現時,配額有效期為12個月。創新科技署發出的配額分別為210(二○一八年)、100(二○一九年)、207(二○二○年)及96(二○二一年)個。表列的數字為獲發配額的公司在相關年份為合資格人士向入境處申請工作簽證/進入許可的數目。

(四)香港居民在離境時無須向政府申報外遊目的。因此,政府沒有香港居民移居外地的直接統計數字,亦沒有備存提問要求的分項統計數字。
 
(五)政府透過一系列措施吸引、培育和挽留人才,多管齊下壯大創科人才庫。為從小培養學生對創科的興趣,政府致力在多個層面推動STEM教育。常規課程以外,中學IT創新實驗室及奇趣IT識多啲計劃分別資助中小學舉辦與資訊科技相關的課外活動。兩項計劃推出至今,合共有超過410所中小學提交資助申請。
 
  為吸引大學生在創科方面發展,創新科技署於二○二○年六月推出創科實習計劃,讓更多修讀STEM學科的大學生在學期間體驗與創科相關的工作,至今惠及超過4 700名大學生。香港科技園公司和數碼港亦透過不同計劃為青年提供實習和培訓機會。創新科技獎學金每年資助傑出的大學生參加海外交流、本地實習和師友計劃等,以培育他們日後成為創科界的領袖。政府亦推出不同計劃協助畢業後的青年投身創科行列,例如創新科技署的研究人才庫資助企業和研發機構聘請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持有人進行研發工作,最長為期三年,過去五年已資助6 260名研發人才。另一方面,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本地企業員工接受高端科技培訓,截至二○二一年年底已資助逾8 000名人員參與超過10 000個培訓課程。
 
  為便利人才來港,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快速處理涉及輸入非本地人才來港從事研發工作的申請,當中涵蓋13個科技範疇。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則加大力度資助大學吸引國際知名的創科學者和其團隊來港參與教研工作。
 
  政府於二○一八年制訂首份香港人才清單,旨在更有效及聚焦地吸引高質素人才,以配合香港經濟高增值及多元化的發展。經二○二一年檢討,清單現時更清晰闡明部分專業的領域,涵蓋醫療及健康護理科學、微電子、集成電路設計、藝術科技等範疇的專才。政府亦會進一步將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年度配額倍增至4 000個,吸引世界各地優才來港工作,並探討擴展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至涵蓋本港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所設分校。
 
  此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正全力合作發展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合作區)。兩地政府亦已於去年九月推出合作區的聯合政策,提供便利人流、科研資源流動及開設業務等方面的支援措施,攜手為合作區招才引智。
 
  政府會繼續促進「官產學研」的良性互動,共同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2022年2月1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3時05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