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行政長官抗疫記者會開場發言及答問內容(附圖/短片)
*************************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一月二十二日)傍晚舉行記者會,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醫生和房屋署助理署長(屋邨管理)陸子慧亦有出席。以下是記者會的開場發言及答問內容:
 
行政長官:各位傳媒朋友、各位香港市民,今日第一時間向大家交代在葵涌邨逸葵樓和其他樓宇涉及Omicron變異病毒株的最新疫情,以及我們已經採取的行動和我今日宣布將會採取的進一步措施以遏止疫情擴散,希望能夠盡快切斷今次Omicron引起的傳播鏈。
 
  首先,在數字方面,截至剛才四時三十分衞生防護中心的記者招待會,與葵涌邨各座樓宇相關的個案,無論是已經確診的個案或是初步確診個案,累計105宗,分布在三座樓宇──逸葵樓是96宗、映葵樓是8宗、曉葵樓是1宗。據衞生防護中心的調查顯示,今次爆發的源頭相信是來自一位女士在海景絲麗酒店檢疫期間感染到病毒,她回家後感染了家人和緊密接觸者,而其中一位受感染人士曾到過葵涌邨逸葵樓的垃圾房,可能在該處接觸過在逸葵樓工作的一位清潔工人,從而引起這一次爆發。這次病毒株確定是Omicron BA.2,一如以往我們所說,傳播力非常強,在其他地方,包括世界衞生組織的消息,都是說這種病毒株可以在兩至三日之間以倍數增加確診數字。
 
  這種情況正出現在這次爆發中,我們在葵涌邨逸葵樓發現有Omicron個案,一月二十日當時的確診和初步確診個案是九宗;整個疫情發展得非常快,到昨日一月二十一日已經累計20宗,即已翻了一番;到今日,我剛才給大家的數字(包括初步確診個案)是105宗,增至五倍,這個正正就是我們很擔心、在世界各地出現的幾何式爆發,在這條邨出現。
 
  由於涉及的首宗個案是在垃圾房工作的清潔工人,所以我們第一時間就去看看清潔工人在這條邨可能會出現的感染情況。第一宗個案是在逸葵樓提供清潔服務,他居住在映葵樓14樓;另外一宗也是涉及一位清潔工人,他居住在曉葵樓,現在大家可以在畫面上看到各座分佈。曉葵樓的清潔工人個案是自行檢測發現的,因為曉葵樓還未成為我們強檢的樓宇。房屋署已經向這條屋邨的清潔承辦商──是由一個清潔承辦商提供整個葵涌邨16座樓宇的外判清潔服務的──了解這些清潔工人的工作情況。
 
  第一個個案是居住在映葵樓、在逸葵樓服務的清潔工人。他的服務範圍是逸葵樓,包括在垃圾房和各自的樓層把居民棄置或放置出來的垃圾放在該樓層的垃圾房或經過垃圾槽收集至垃圾房,亦因為這樣他接觸到我剛才說的、來自海景絲麗酒店的感染個案。
 
  至於第二個個案是居住在曉葵樓的清潔工人,據服務承辦商所說,他是一名雜工,似乎沒有服務一座固定樓宇,當葵涌邨這16座樓宇或者包括一些公用地方需要清潔服務時,就會要求這位雜工前往服務,所以理論上,他的服務範圍可以遍布整個葵涌邨的16座樓宇。
 
  現時我們通過承辦商能夠確認到在整個葵涌邨服務的清潔工人有40多位,剛才張竹君醫生(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都已對大家說過,這40多位都屬緊密接觸者,現時正陸續安排進入竹篙灣檢疫中心。雖然他們的服務範圍有所不同,但是在這個屋邨內屬同一個承辦商的清潔工人恐怕都會有一些聚集,或者大家都會打招呼,傾談一下,甚至一起吃飯盒也不一定,所以全部在葵涌邨服務的清潔工人都是緊密接觸者,須隔離檢疫。
 
  就着這發生得非常快、只是在兩、三日之間就出現了幾何式爆發的感染個案,我們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以截斷傳播鏈。在這兩年來,我們都是通過「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來控制疫情爆發,這包括早於一月十九日,當知道初步確診個案後,一月十九日當晚已經在逸葵樓進行一次圍封強檢,或我們稱為「受限區域」強制檢測,在完成之後,當然亦須做重覆檢測。第二個採取的措施,就是昨天當知道情況惡化後,我們通過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公布了一個五天的圍封強檢。這是在兩年來我們都未使用過的、比較嚴厲的措施,這次圍封強檢將一直持續至一月二十六日早上,期間所有在逸葵樓的居民須接受五次檢測。
 
  第三個措施就是當我們知道映葵樓亦有個案,在今早凌晨四時,便就映葵樓進行圍封強檢。這次圍封強檢的初步結果——因為強檢要求到今晚七時才完成,大家都知道,一般完成強制檢測後,亦需要數個小時才能知道檢測結果是陽性還是陰性——但今早凌晨四時開始於映葵樓進行的檢測,第一批做了940宗檢測,已經發現有八至10宗初步確診個案,所以情況令人擔心。
 
  我現在宣布進一步措施。進一步措施有幾項,第一,鑒於映葵樓出現疫情爆發,就是剛才所說今早凌晨四時開始做的第一批檢測已經發現有八至10宗初步確診個案,所以我們將同樣以逸葵樓的方式來處理,對映葵樓實施五天圍封檢測,行動將會馬上進行。不過有關情況會比逸葵樓妥當一些,因為今早凌晨四時作出的限制與檢測宣告仍然生效,換句話說,映葵樓的居民應該沒有獲准離開外出,除了下樓接受強制檢測,我們接下來做的五天圍封檢測會即時銜接,不會讓映葵樓可能有感染風險的居民離開他們的住所,這是第一個措施。以逸葵樓的方式處理,包括我們為逸葵樓居民提供的配套服務亦會同樣有效,不過現在已經是下午六時多,今晚的晚餐恐怕我們難以安排,因為一般要有四個小時我們才能安排飯盒供應商提供膳食,請映葵樓居民見諒,但由明天開始,便會跟逸葵樓一樣,我們將供應早、午、晚三餐給映葵樓須作圍封檢測的居民。
 
  第二項進一步措施是政府今晚將在以下四座葵涌邨樓宇進行圍封強檢,稱為RTD(restriction-testing declaration),即不須進行五天圍封,但在圍封期間,即RTD未解除前,居民不可以離開。這四座樓宇包括芊葵樓、曉葵樓、旭葵樓和雅葵樓。事實上,把芊葵樓納入圍封強檢是剛剛十分鐘前作的決定,因為大概在半小時前,我們收到消息,芊葵樓有些檢測結果亦是初步陽性。雖然芊葵樓不屬於正在進行強制檢測的樓宇,但很多謝居民自願進行檢測,從而令我們掌握到芊葵樓亦有多宗初步陽性個案,所以今晚會將芊葵樓納入「受限區域」圍封強檢。
 
  曉葵樓納入「受限區域」圍封強檢,是因為剛才我所說已有一宗個案。旭葵樓和雅葵樓,直到今天還未有任何確診個案或初步確診個案,因為它們未納入檢測範圍,居民可能亦沒有病徵,未必會被發現,但為何會把這兩幢還沒有個案的樓宇納入「受限區域」圍封強檢?因為位置上它們屬同一地域,如果大家看到圖中所示,葵涌邨大概分為四個部分,而逸葵樓、映葵樓、旭葵樓、雅葵樓和曉葵樓這五座是在同一個區域的,大家看到圖中左上角的地方,這五座樓宇跟其他樓宇相隔了一條路或中間有其他樓宇。這是第二個行動。
 
  第三項進一步措施,我們今晚會將葵涌邨餘下的10座——即將16座減去正進行各式各樣行動的六座——納入強制檢測,即CTN(compulsory testing notice)。CTN即沒有「禁足令」,但須在一段時間裏進行多次病毒檢測。
 
  為了安全和審慎起見,除了這16座葵涌邨樓宇外,我們也將位處於葵涌邨中間的兩座灰色樓宇,即葵馥苑——葵馥苑原本是居者有其屋,但早前變為紀律人員宿舍——兩座樓宇亦納入強制檢測範圍。
 
  從數字上說,這個行動非常龐大,因為葵涌邨一共有16座,我掌握的資料顯示每座大概有1 000多個單位、2 000多名居民,單是葵涌邨16座可能已有35 000名居民,加上兩座宿舍,可能要處理36 000至37 000個病毒檢測。我們有這個能力,通過進行檢測的承辦商,目前香港化驗所每天檢測能力超過100 000次。事實上,昨天破紀錄地進行了150 000次病毒檢測,但限制因素往往是採樣能力,不是實驗室檢測能力,而是我們須有人在最方便的地方——不論是檢測中心或流動站——替居民採樣。現時在葵涌邨,通過流動站,採樣數字已能達到10 000人次,明天這10 000人次的採樣能力將會倍增至30 000人次,應該可以應付居民須進行病毒檢測的需要。我在此非常感謝檢測承辦商,通常都要在很短時間內動員人手,為我們安排流動檢測站;當然亦非常感謝葵涌邨這麼多居民,無論受到五天圍封限制或進行這些重複的病毒檢測都非常合作,每一次我們都看到絕大部分居民是有序地下樓接受檢測。
 
  我呼籲大家要保持信心,疫情持續了兩年,全世界現正經歷極速反彈,均由Omicron引起,因為Omicron已經替代了Delta,成為各地區、各國的主要變異病毒株,感染力非常強。只要我們齊心協力,我還是認為我們仍可遏止Omicron在本地擴散。

  我在此作幾點強烈呼籲:第一,剛才我已說過,非常感謝葵涌邨幾萬名居民,請各位按我們發出的五天圍封檢疫,或「受限區域」的一次過圍封,或無須「禁足」的強制檢測公告來接受檢測,而且在這段時間最好留在家中,盡量少外出。
 
  第二個呼籲是該些不受出外限制、住在葵涌邨的居民,我亦呼籲他們盡量避免外出、注重個人衞生、不要參加聚會。如果是不受出外限制的葵涌邨居民,但其工作會將其置於高暴露風險的人士,包括在安老院舍、醫院或診所工作的居民,我在此呼籲他們暫停上班;我亦希望各僱主合力遏止疫情。如果這些居住於葵涌邨的居民受感染而繼續上班,而其工作地方具高風險,他們可傳播病毒給沒有接種疫苗的長者或醫療人員,令院舍和醫院內出現傳播,這樣便會非常危險。這是第二點的呼籲。
 
  至於全港其他市民,請大家減少聚會,因為現時每一次聚會都有風險,不知道無病徵但或已感染Omicron人士的行蹤為何;特別是小朋友和長者,因他們的疫苗接種率較低,甚至小朋友的疫苗接種工作才剛開始,五歲以下的小朋友無法接種疫苗,所以請他們盡量減少外出。根據外國文獻,Omicron對小朋友的影響亦大,對沒有接種疫苗的長者的影響更會有生命危險。
 
  第四個呼籲,一如既往,未接種疫苗的香港居民請盡快接種疫苗。昨天的疫苗接種紀錄令人振奮,逐漸下降的疫苗接種率於昨天回升,昨天一共有48 000人次接種疫苗,其中接種首劑疫苗人數回升至20 000,令目前本港接種首劑疫苗佔合資格人口比率達77.5%,距離達八成漸近、甚至高於八成亦有機會。未接種第三劑疫苗但已相隔足夠時間、符合接種資格的市民,請盡快預約接種第三劑加強劑來保護自己。
 
  有一件事可能令我們的風險更高,是當全世界各地Omicron成為主流病毒株、蓋過Delta,但我們因倉鼠的傳播又重現Delta個案,我們都擔心香港若同時有Delta和Omicron的傳播風險便非常嚴峻。
 
  最後,如果大家因行蹤或接觸過的人士而覺得自己有受感染的風險,請盡快進行核酸檢測。我們除了在葵涌邨設立多個流動檢測站,其他社區檢測中心和流動檢測站仍然提供服務,請大家接受核酸檢測。若是較高風險的人士,亦建議可使用快速測試。對於葵涌邨居民,民政事務總署免費派發快速測試套裝,但它不可替代核酸檢測,以敏感度和準確性來說仍是以核酸檢測,即PCR test為主。若市民在進行這些核酸檢測期間有擔心,亦可進行快速測試,即rapid antigen test(RAT),政府亦會盡量提供這些檢測安排。
 
  我現在請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向大家交代政府由昨日到現在於逸葵樓的行動情況。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各位傳媒朋友大家好。逸葵樓有2 700名居民需要接受五天的居家隔離及強制檢測的安排。在昨天晚上六時開始的聯合行動由房屋署牽頭,成員包括警務處、衞生署、民政事務總署、海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超過250名的人員參與,稍後亦會有其他部門的人員輪替加入。我們理解到禁足外出五天,對當邨的居民有實質影響,購買食物都是有需要的,所以我們由昨天開始,已經為居民提供早、午、晚餐,以解決他們購置食物的困難。雖然我們不能滿足所有人的口味,但亦提供少量的選擇,包括豬、牛、雞和素食,希望可以為受強檢的居民提供一個選擇。在派送的過程中,我們留意到有個別延誤的情況,我們會檢視和作出改善。我們亦會因應實際情況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必需的家庭日用品。

  在2 700名居民中,大約有700名是長者。我們考慮到個別居民需要定期覆檢和服藥的安排,所以我們透過衞生署安排了兩名護士駐守在我們的辦事處,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協助。另外,我們亦設定了熱線,由超過10名同事接聽,了解居民在強檢和家居隔離的時候的困難,以及查詢、求助和跟進。為了確保居民有序地接受強檢,我們除了讓居民按照自己的時間落樓去檢測之外,亦都會透過電話和上門提醒他們有序地接受檢測。有些時候我們會邀請部分的居民稍遲才落樓(檢測),因為如果輪候採樣的人龍是長的話,我們都希望人群聚集減少,所以這都是為了居民的衞生和防疫需要而去做的,有需要的時候我們亦會聯同執法人員上門跟進。至於行動不便的長者,我們亦都會特別安排採樣的人員上門為他們採集樣本。我們會因應實際情況,採取適當的措施。
 
  至於行政長官剛才說到映葵樓今天晚上所實施的安排,我們亦會採取同一處理,亦都會由明天開始,為受影響居民提供早、午、晚三餐。我在此呼籲在葵涌邨的居民準時和守規,盡可能去採樣中心進行測檢;亦都感謝逸葵樓的居民,以至葵涌邨的居民,在過去一段長時間非常合作。雖然逸葵樓的居民被強制不能離家,我們見到大家都非常平靜,亦都與我們的同事非常合作。
 
記者:你好,想追問清潔承辦商的名字,以及今次葵涌邨的爆發,是因為那名巴裔男士,他可以自由出入(各大廈的)垃圾房,會否追究這方面的責任,即房屋署或承辦商的安排?估計今次爆發的原因,是因為大廈多數有環境上的污染,還是居民的流動造成傳播?昨日我們看到整個逸葵樓在檢疫方面(的安排),居民非常密集地排隊,這過程都會造成人與人之間非常接近的接觸,如果有更多樓層的居民都要做檢測,整個風險其實有多大?如何可以排除當中透過空氣互相傳染的危險性?今次的疫情大爆發,其實是否因為署方沒有果斷決定當時──即星期四──及時「封邨」?是否趕不及安排人手?這幾天會否已經增加了風險呢?謝謝。
 
行政長官:我記錄有五個問題。我請陳帆局長──因為他負責帶領房屋署──回答關於清潔承辦商和屋邨內垃圾房的管理問題;接着請徐總監說說環境污染的情況和我們在安排檢測時有何預防措施,最後我會說說──大家昨日或今日在下午四時三十分舉行的2019冠狀病毒病個案最新情況簡報會中都有提到──這次政府的反應究竟是快還是慢。請陳帆局長說說。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多謝行政長官。首先說說排隊的安排,正如我剛才指出,整個葵涌邨有34 800多名居民,所以全邨都進行採樣檢測的時候,安排是非常重要,剛才這位傳媒朋友亦說得很正確。我們現時在葵涌邨有三個採樣點,所以基本上人流首先是分開了三個點,我們亦不排除日後有需要時會增加採樣點。其次,我們的同事會留意每個採樣點人龍的長短,如果人龍長、聚集的人較多時,其實我們在每個樓層都有同事呼籲居民稍等,先返回家中。我們有些情況會親自致電他們,提點他們人龍比較稀疏;或者我們知道他們沒有落樓接受採樣時,會提點他們落樓;有需要時亦會上門作溫馨提示。當然,在我們的房屋管理中,每一個住戶在我們的名冊內都有聯絡的安排,所以我們用一些比較人性化的方法與他們聯繫,這個我們會留意的。
 
  至於承辦商的名稱,我們在整個葵涌邨是一個承辦商,我可以提供名字給大家:是「真會記」。但至於感染的源頭及感染的途徑,我相信要由徐總監解釋。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現時逸葵樓比較多個案,根據個案聚集的情況,差不多不同樓層和座向均有個案出現,再者我們現時發現有工作人員為確診者,她每日的工作程序需要在不同樓層上落,亦需要在不同樓層的垃圾收集點執行工作,我們相信這次爆發,第一,可能從該名職員或員工與不同市民在工作上的接觸所傳播,而我們亦看到環境樣本有陽性,即在環境樣本檢測到存在病毒,可能在工作期間會將一些公共地方的環境污染。若市民的個人(衞生)意識做得不好,可能會將病毒帶進自己的口、鼻和眼睛而傳播,尤其是我們在其中一個公眾地方包括八樓一部電梯的按鈕發現病毒,以及在七樓一個垃圾房內只有員工能有機會觸碰到的收集點,都出現陽性環境樣本。因此,根據整個個案調查,似乎是一個工作人員與市民之間的人與人傳播,亦包括一些環境傳播。
 
  有關檢測方面的風險,檢測時永遠會有風險存在,所以檢測的地方一定要比較空曠,檢測時如果釋放了病毒,空氣便可以將其稀釋。檢測亦需要在一些人與人接觸較少、較寬闊的地方進行。
 
  今次的檢測亦需要有序地進行,避免太多人聚集在一個地方,這亦是需要的。在檢測期間,市民去檢測時需要佩戴口罩,亦有一些消毒的情況例如使用酒精搓手液,每一項程序均須留意才可減低檢測時的感染風險。
 
行政長官:關於最後的問題,就這兩年的抗疫經驗,我們往往都要面對一個問題——究竟這些行動是否夠及時?因為病毒有傳播的風險,所以有效的措施如果能夠越早、越及時做到當然越好,但這不是一個完全科學的工作。不是說一旦發生甚麼事,按一下按鈕便可以馬上落實一些措施,這亦未必和我們的能力有關。我可以和大家說,我在每一次的內部高層督導會議中也說,如果有些措施要實行,我們便動員所有政府和承辦商的能力去實行,而不是反過來說我的能力只有這個程度,所以辦不到。明明知道某些措施是從衞生、防疫的角度去考慮要實行,但故意不去辦,我們並沒有這個考慮。當然,我們能否辦到令市民完全滿意,這就和能力有點關係。譬如剛才陳帆局長已說,我也希望能很準時地把飯盒送予2 700名在逸葵樓的居民,或由明天開始送予在映葵樓的居民,但是派送的能力可能亦有一些限制。
 
  在這次事件中——我早前已經說過,鑑於Omicron的傳播力這麼快——我們的策略是希望能走在疫情散播之前。這陣子做的工作是基於我們從化驗所掌握到的最新資料來做,即發現有初步確診個案,甚至好像剛才所說,在芊葵樓的初步陽性個案,資料還未傳送到衞生防護中心的化驗所,是我們從承辦商得知的,發現芊葵樓有一些樣本可能是陽性,所以我認為這個工作我們都盡量做得很及時。我剛才和大家交代了一些日子,在一月十九日我們知道有初步確診個案,當晚已經做圍封強檢,完成一日後——其實仍然在做重複的檢測——又掌握到多些初步確診個案,所以到一月二十一日便採取最嚴格的五天圍封強檢。當然在汲取了經驗後,是否應該無縫接着進行圍封強檢比較理想,這個我不會反對,所以今日在映葵樓將會是無縫式的銜接下去,即今早凌晨四時起映葵樓的2 000多名居民已經不能離開,只能做強制檢測,我們稍後發出的公告會銜接下去,即中間不會有任何空隙,居民不會不受到「受限區域」的限制而外出。
 
  我們每一次都希望能夠在下一次再有疫情時,每項措施都做得更好,但希望大家明白,全世界也在控制這疫情,其實它的傳播和爆發都非常厲害,我們會繼續盡最大努力,在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手段,都能夠完善、做得更加好來防止這次疫情擴散。多謝大家。
 
記者:你好。特首之前曾說「禁足」不可行,但最後也做到了,現時有兩座大廈正進行「禁足」。有否因早前的判斷而影響和耽誤了時間,令今次疫情有爆發的風險?第二,五日強制家居隔離在時間上是否足夠?看珠海的疫情,已封控七日,有些地方仍有個案出現,潛伏期會否超過這段時間?五日是否足夠?範圍是否夠大?為何不選擇整條葵涌邨做——因有清潔工曾到過這麼多座大廈清潔,是否能力上做不到?最後,是否現時仍認為全民強制檢測不可行?
 
行政長官:我請徐總監稍後說說為何進行五日的強制圍封檢測。首先,我必須澄清,我沒有說過「禁足」不可能;剛剛相反,我是說若要進行全民檢測,必須有「禁足令」配合,不能一邊廂要求全部人或全區居民接受強制檢測,那邊廂卻容許他們到處去,兩者要同時進行。若我們要在某處進行強制檢測,應該禁止他們離開該處,才會有效。我們不是從沒有這樣做,第一次應是去年在佐敦進行,我亦曾親自到場。所謂「禁足」即不准離開,是有時間性的,可以不准他們離開24小時,也可以不准離開120小時。以前我們的做法也是「禁足」,RTD(restriction-testing declaration)的性質就是「禁足」,所以我必須澄清——這一點很重要——我沒有說過香港不可以採取「禁足」的做法,但若要進行全民檢測,就等同全港700多萬人一同「禁足」,大家可以想像影響會有多大。姑勿論全港,現時九龍西可能存有傳播鏈,全九龍西的居民被「禁足」五日或只是24小時,已是非常大型的行動,如何安排這些居民的日常生活?這是常識的問題。另外,我們有能力,但能力並非無限——各位記者朋友,各位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若每日要求你們寫500篇報道可能也會超乎你的能力——當能力有限時,我們要把力度用於最有功效的地方。以我們過去兩年的經驗,當我們看到哪裏出現風險,無論是有檢測結果呈初步陽性,或通過污水檢測——世界上不是很多地方能有系統進行——看到哪裏呈陽性結果,就在該處進行檢測,即使未出現個案,亦在該處執行RTD。RTD本身即是「禁足」,這一年多以來,我們已執行超過130次RTD,即「禁足」,有100 000人曾被「禁足」,不准離開居所,直至完成檢測,以及檢測結果陰性,翌日早上還要出示手環才可離開,這就是「禁足」。但全港性的「禁足」如何進行?這是很實在的問題,每人也應想想這件事能否做到。我沒有說過不可以採取「禁足」,我們每日都在「禁足」。今次「禁足」涉及五日家居「禁足」,必然有其科學理據,我請徐總監說說。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就着需要五天強制檢測而不外出的安排,在科學方面,我們要看Omicron的潛伏期。以我們所知,Omicron的潛伏期較短,大概三天左右的潛伏期。在這個案上,我們相信若感染源頭,即可能是一些帶有病毒的工作人員,他們已經離開了其工作環境,剩下來就只有環境之間有機會傳播。如果市民不外出的話,再感染的途徑便會截斷。
 
  現在餘下的是已經受感染的人士,在潛伏期內會否發病或檢測得到。按此推算,如果由不可離家開始計算,相信在三至四天之間,我們可能已經找出相關傳播。當然,亦有一些可能是市民與市民之間原先已有感染出現的情況,我們亦有彈性,希望在五天內找到全部的傳播情況。接下來很重要的是要留意每日檢測的數據,看看呈陽性反應情況有多少,就看到我們這個時期收效的情況。當然,除了科學,也要配合真正的運作需要,若檢測時間太長,會對市民造成不便,對此亦要取得平衡。

記者:首先想問,現時暫時不會將整個葵涌邨圍封,但其實鄰近的大窩口邨今日也出現了兩個個案。其實鄰近的屋邨是否正面對Omicron或其他病毒的感染風險?另外,剛才特首自己也有提及Delta和Omicron現時正在香港流行,為何剛才會提到很有信心疫情是可以受控呢?有兩條傳播鏈的話,對香港整體防疫來說是否一個很大的風險?另外,特首也有提到,希望住在這條邨的人,任職診所或院舍的員工便不要再上班。在這一方面,特首會否提供一些補貼予受影響的居民或其他人?而居民今天晚上沒有飯吃,他們可以怎樣做?如果他們買外賣的話,會否也覺得有風險,不建議他們買外賣呢?
 
行政長官:第一,疫情每一日都在變化,甚至每半日都在變化。我差不多由兩日前,近乎每日都在內部召開會議,第一時間應對和安排動員的工作。剛才你也聽到,儘管今次的爆發是在一條公共屋邨,但有很多部門協助房屋署進行大量工作,例如今晚因為映葵樓要圍封五天,有四座樓宇要做「受限區域」檢測已由民政事務總署牽頭處理。過往有一種簡單的分工,即公共屋邨由房屋署處理;私人樓宇就由民政事務總署處理,現在都不會計較,因為我們是一支團隊來抗疫。同樣地,全港700多萬人也是一支抗疫團隊。如果每一個人在抗疫過程中都能夠多走一步,承受一定的不便和損失,我們才會抗疫成功。當然,在重大的影響下,特區政府也會作出一些協助,否則也不會有先後五輪「防疫抗疫基金」。但如果每一個人因為抗疫的工作而有所付出或有一些損失,現在就要坐下來討論如何補償,這不是抗疫優先要做的。我希望大家明白抗疫要齊心,大家都同坐一條船,所以若有不便,我們也會盡最大努力提供方便,但不能做到讓所有市民都滿意。我覺得這一次的感受,就像剛才陳帆局長所說,葵涌邨的居民真的很合作,一次強檢,出來的結果是九成以上的居民都接受了強制檢測,也有利於我們盡早發現感染個案。由於我們每半日會檢視情況,大窩口邨的風險是存在的。剛才我也問過,是有風險的,我們會視乎情況推出措施——你現在應該十分熟悉我們那幾類措施。
 
  至於Delta和Omicron的傳播鏈,我現在要呼籲,我們仍有這個風險。但幸好目前Delta的個案,由於由倉鼠引發,也因為能夠很快作出行動——雖然那些行動引起了很多反對、愛護動物人士的反對——但仍是要做。這正正是我剛才所說,每位居民在這場世紀大疫情中都要承受一些損失、一些不開心。我明白養寵物的朋友會不開心,但也沒辦法,因為最大的公眾利益是盡快控制疫情。謝謝。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我們要明白這是居家隔離和強制接受檢測,目的是控制疫情,不讓它擴散,所以一般人士是不能進入受限制區域。除此之外,我們會因應個別居民的實質需要,例如其家人送藥物,這些必需的藥物,我們會容許,亦會給予方便;但是你提到外賣,對不起,在抗疫及防疫的前提之下,我們不會處理。
 
記者:你好,想問逸葵樓星期四晚上沒有被即時圍封,想問如果因為這樣而造成社區大爆發的話,應由誰負責?另外,有專家提到在Omicron爆發之下,難以維持「清零」;有一名巴裔婦人在檢疫酒店,將酒店的病毒帶入社區,造成大爆發,亦有專家說是因為「清零」政策要求入境者檢疫21日,因此可能發生一些交叉感染。想問香港是否仍會堅持「動態清零」這個方向?還有,年初四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的機會大不大?也想跟進行家的問題,有些外人可以自由出入葵涌邨的垃圾房,責任由誰負責?謝謝。
 
行政長官: 我請陳帆局長回答關於屋邨垃圾房的管理問題。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外人出入垃圾房(方面),我相信要待衞生當局核實有關人士的行蹤。如果大家留意,衞生當局的同事在記者招待會都有提過,有關人士有時所說的行蹤及時間,在不同時候都有所出入,究竟他是如何進入某些處所或某些空間,其實會否有其他的情況,我相信要釐清這個事實才可以作出評論。
 
行政長官:就另外的問題,第一,先回應那個大的問題——「清零」政策。特區政府現時一直沿用「動態清零」,我們知道完全沒有辦法可以保證沒有個案。以今次這一波疫情而言,至少有三個引起感染的來源:一個是航空公司違規的機組人員;一個是在檢疫酒店內受到感染的人士,返回自己的住所,但她已完成了檢疫;第三是一個從海外入口的倉鼠引起的傳播。這並不是全部我們可以控制的,當然你說違規的人員是可以控制的,但都不是政府可以完全控制每位人士的個人行為。事實上,從這兩年的經驗來看,我們制訂了很多規例,但亦有人會違反規例。我們發告票、訴諸法律、法庭判他入獄,這些也有不少例子。但很不幸,若違規人士本身是高風險、傳播力強的話,便會出現爆發。
 
  同樣,就檢疫酒店而言,大家也要考慮到這些檢疫酒店也是很努力在通風或其他方面滿足作為檢疫酒店的要求,從而提供檢疫酒店服務。大家不要忘記,最初並沒有酒店願意成為檢疫酒店,它們翌日也要繼續經營生意,怎樣成為檢疫酒店?但政府是需要有很多檢疫酒店設施來讓港人返港——我們已經不是說提供給遊客,而是給香港人返港之用——但亦沒有百分之百保證。有時候,居住在酒店的檢疫人士在開門、關門之間便出現了感染。我希望大家明白,不要說有一次出現了這些我們不想看到的情況,便須「人頭落地」,問誰要負責。這兩年來,你看到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完全保證到——我們國家做得非常好,可能是全世界之中做得最好——但有時候也沒有辦法。由冷凍食物傳入來、郵包傳入來,如何能保證?誰人又能負責?所以我們應該要用一個很積極、齊心的態度來應對疫情,我相信我們有這能力——在過去兩年有這能力。今日面對這個挑戰是大的,但是我覺得只要大家有信心,亦願意和政府配合、齊心協力,是有能力讓我們可以控制Omicron在香港擴散,從而可以讓我們繼續在未來一段日子可以保持到於過去半年所看見的相當好的情況。就現在的情況來看,在年初四,即現時社交距離措施一共實施28日結束前能夠大幅度放寬的機會比較微。但我不想今日在這裏說,因為我答應了我們會不斷檢視,事實上現在每一天也在檢視。如果不放寬,是不是百分百不放寬,抑或有何形式可以利用「疫苗氣泡」來放寬呢?這些全部我們都會認真討論,然後適時公布,要讓我們有些時間在這方面準備這些工作。
 
  我想補充一句,為何我們做這麼多工作,還有一個考慮是大家比較少討論的,就是保護醫院。兩年前,我和陳肇始教授說,我們第一個工作目標是防止香港的醫療系統崩潰;今日我們十分成功。你看到其他地方染病的醫護人員已經很多,Omicron的傳播力這麼高,已經出現有些情況是不夠人上班,連醫護人員也染病,根本不能上班去幫助其他染病的人。但我們很幸運,到現在我們醫療系統運作仍然相對正常。因此,要繼續堅持「外防輸入」,就是為了要保障醫院。有一段時間,大家記得,很多從外地來港的人士,在「檢測待行」時已證實是陽性,要立即從機場送去醫院。我們要不停接收從海外感染的個案並送到本地醫院,從而製造了很大的工作壓力,令香港的醫院系統可能出現崩潰的情況。因此,每一個措施我們都要考慮對香港醫療系統的影響。因為除了Omicron的感染之外,香港人還需要有公共醫療服務,他們會有其他的病。現在我們處於冬季,有流感的影響,所以每一個因素也要在防疫的措施充分照顧到,從而找到一個我們認為最平衡各方考慮、最能夠讓我們有機會可以控制疫情的整體方案。謝謝大家。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我想就行政長官所說我們現在「動態清零」的狀態稍作補充,因有超過一位記者詢問這個情況。「動態清零」不是很容易做的情況,但特區政府有信心,亦有能力(可以做到)。其實我們在(去年)十二月時已經就着假如有第五波疫情來臨,我們應該如何應變,做了不同的計劃。我們無論在「外防輸入」或「內防擴散」,包括我們的檢測能力、個案追蹤、檢疫設施、醫院的病床,其實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作了準備。所以我們今日的能力,即例如今晚立即要做很多「圍封」強檢、我們要增加多少個(檢測點)、需要要求檢測承辦商怎樣協助,其實這些我們早已向他們說了,當我們有這樣的情況,便需怎樣做。我們甚至邀請了不同的大學,請他們培訓醫學生或護理學學生,當萬一我們需要進行檢測或多些人手接種疫苗時,我們都會有人手。至於個案追蹤,其實在早前上一波,我們已培訓不同的政府同事幫忙做個案追蹤。所以今天我們的「動態清零」,現在做的防疫抗疫應變,其實都是我們兩年來總結的經驗和一直準備的。多謝。

(請同時參閱答問內容的英文部分。)
 
2022年1月22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23時28分
即日新聞  

圖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中)今日(一月二十二日)聯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左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右二)、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醫生(左一)和房屋署助理署長(屋邨管理)陸子慧(右一)在添馬政府總部就防疫抗疫措施舉行記者會。

網上廣播

行政長官舉行記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