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出席「對接新機遇 助力新征程」──外國在港商界「雲參訪」大灣區活動致辭(附圖/短片)
**********************************************
黃柳權副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叢亮副主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吳江浩部長助理(外交部部長助理)、劉光源特派員(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我很高興能夠參與今天由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活動。首先,我必須向劉光源特派員及他的同事致以最衷心的謝意,感謝他們安排如此豐富的節目,讓在港商界了解大灣區的最新發展,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令人難以跨境出行,這項活動因而更具意義。據我所知,中央有關部委和廣東省政府高度重視這次活動。各位參加者通過「雲參訪」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一些企業,定能加深了解大灣區的商機和投資機遇。然而,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我完全明白親身到訪及互動交流仍然十分重要。我向大家強調,香港特區政府正盡力爭取逐步有序地恢復與內地免檢疫「通關」。昨天我們在深圳與國家相關單位進行了第二次對接會議,就取得良好進展。
這次活動的主題是「對接新機遇 助力新征程」,貼切反映大灣區所帶來的前景。事實上,我的大灣區征程由我就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的第一天,即二○一七年七月一日展開。當天,在習近平主席親自見證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發改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經國家發改委牽頭進行全面的籌備工作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二○一九年二月出台,並在香港舉行大型宣講會,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的領導、廣東省省長和兩個特別行政區的行政長官均有出席。我相信部分今日在座的嘉賓當日亦有出席。在香港特區政府內部,我親自主持了一個高級別督導委員會,積極推進相關的政策措施和合作項目。我們亦特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一職,重點支援有關工作。
現在,我相信各位商界朋友都很熟悉大灣區的發展潛力。大灣區擁有8 600萬人口,地區生產總值達1.7萬億美元,人均生產總值逾19,000美元。這個實力雄厚的經濟地區為本港經濟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無疑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最佳切入點。
我在參與大灣區的工作中,體會到大灣區建設賴以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就是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大灣區的發展由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由中央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統籌,而領導小組由韓正副總理擔任組長,兩個特別行政區的行政長官亦出任成員。由此可見,大灣區建設備受高層領導的重視。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以來,不少中央部委提出了支持大灣區發展的指導方針或計劃,多項政策措施亦相繼出台,協助香港商界和專業人士開拓大灣區市場。例如早前開放律師和建築專業服務,以及引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醫療儀器;最近則在今年九月啓動「跨境理財通」。為推進大灣區人才流動,並為回應香港國際商會——很多今日也在場——對便利非中國籍港人前往內地城市的期盼,我已向中央政府提出具體建議。正如我在今年的《施政報告》所說,在港澳事務辦公室積極協調下,特區政府可望稍後與內地相關機構商討詳情。
大灣區的第二個成功因素,劉光源特派員剛才也有提及,在於其發展與《十四五規劃》所述的國家願景一致。大灣區建設是重要的區域發展項目,而要打造高質量的大灣區,必須提高開放和創新水平,並須加強國際合作,以及提升香港與內地城市的協同效應。在這方面,香港的企業必定有早着先機的優勢。
第三個因素是大灣區佔有地利,享有相當大的航空和海上交通市場,促使其成為重要航運樞紐。港珠澳大橋和高鐵等多項大型基建,亦令大灣區內的交通四通八達。展望未來,我在《2021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當中的新跨境鐵路項目(例如連接香港西北部洪水橋與深圳前海的鐵路)落成通車、採用「一地兩檢」的口岸運作進一步提升,以及其他便捷「通關」安排付諸實施後,將大大促進人員的往來。
第四個因素是,大灣區不但經濟發展水平全國領先,而且與香港等地互補性強。舉例來說,在創科領域,香港在基礎研究和高等教育方面的優勢,與內地城市的工業實力正好能互相配合。香港與深圳在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共建「一區兩園」,兩地建立如此重大的夥伴合作關係,亦是前所未見。兩地政府已在九月簽署合作安排,並推出聯合政策包,吸引人才和企業到合作區發展。我在今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是首份由香港特區政府編製、在空間觀念及策略思維上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和綱領。在該《發展策略》下,落馬洲/新田一帶有大約150公頃的土地將與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整合,構建為新田科技城。新田科技城連同深圳科創園區,將組成更大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佔地約540公頃,集港深兩地之長,匯聚本地和非本地的創新項目資源,勢必成為推動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引擎。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將提供平台,既讓海外資金進入大灣區,也讓內地企業籌集資金進軍國際市場。在這方面,我們最近推出了「跨境理財通」,為銀行帶來無盡商機。此外,我們正進一步擴大跨境人民幣資金雙向流通管道,推動離岸人民幣產品和工具發展,務求鞏固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地位。我們還會支持更多離岸人民幣債券在香港發行,例如深圳市政府今年十月成功在港發行債券——這是首次有內地市政府在港發行債券——並會繼續研究擴大「深港通」的範圍,推動跨境金融科技的應用,以及加強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等方面的合作。
另一個例子是航空業。在中央政府和廣東省的支持下,香港機場管理局正積極跟進以市場化規則入股珠海機場一事,從而加強港珠機場合作。香港特區政府亦會致力與廣東省在珠海共同打造一個高端航空產業群,從事飛機維修工程、飛機零部件代生產和配送,以及飛機工程專業研究之類的業務。這些發展旨在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
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大灣區被視為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我認為這是最能確保大灣區持續繁榮發展的關鍵,尤其是中央在過去兩年採取了兩大重要舉措,包括制定和實施《香港國安法》,以及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在克服嚴峻的政治挑戰之後,香港已重回「一國兩制」的正軌,並已作好準備,在「一國兩制」的憲制秩序下,充分發揮我們的獨特優勢。
最後,我再次感謝劉光源特派員舉辦這次饒富意義的活動。深信來自內地的講者嘉賓會有更多真知灼見和大家分享,而「雲參訪」的內容亦十分豐富,必定令大家眼界大開。我熱切期待在明年二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三周年之際,在香港舉辦大型的大灣區論壇,屆時我將親自歡迎大家。
我祝願今天的活動圓滿成功,各位參加者身體健康,事業順利。謝謝大家。
完
2021年11月26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9時45分
香港時間19時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