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防護中心匯報侵入性乙型鏈球菌群組爆發個案最新情況
**************************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十月二十一日)表示正繼續積極跟進侵入性乙型鏈球菌群組爆發個案的流行病學調查,並再次提醒市民不應進食未經烹煮的淡水魚或水產,亦要小心處理未經烹煮的淡水魚或水產,避免接觸傷口。
 
  截至十月二十日為止,醫院管理局(醫管局)通知衞生防護中心上月和今月共有88名住院病人證實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並提供了68名病人的樣本以進行基因序列分析。化驗分析顯示,68名病人樣本當中,32宗個案屬於血清三型基因序列型283(ST283),27宗個案為其他血清型或與上述群組基因排序不相同的ST283序列型,其餘9宗個案基因序列分析結果有待確定。
 
  根據中心現時的流行病學調查,32宗ST283個案感染源頭相同,屬於群組爆發。32名病人分別為14男18女,年齡介乎31至87歲,居於不同地區。一半病人均表示曾處理淡水魚,當中部分人報稱處理未經烹煮的淡水魚時手部帶有傷口,無人報稱曾食用淡水魚生。當中三人為食肆廚師、一人為兼職魚販。根據醫管局資料,該32名病人當中,兩名病人已離世(死因未能確定與感染有關),另外十人已出院。
 
  中心結集了部分個案曾到訪的街市內採集的魚樣本和環境樣本,確定與該32宗ST283個案的基因排序吻合。中心認為病人感染可能與處理未經烹煮的淡水魚時手部帶有傷口有關,但是亦不能排除與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魚有關。
 
  中心已分別於十月四日及十月十八日發出新聞稿,加強公眾教育,提醒市民提高警覺,預防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同時亦於十月十八日向全港醫生發信,提醒醫護人員注意本地乙型鏈球菌的最新情況。食物環境衞生署已於相關街市徹底清潔及消毒,而漁農自然護理署亦正開展於淡水魚批發市場採集更多魚樣本,協助確定本地淡水魚的情況。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說:「乙型鏈球菌通常存在於人類、哺乳類、兩棲類和爬蟲類動物以及魚類體內。大約 20-40%健康成年人的腸道及泌尿道會帶有這種細菌,而於長者或抵抗力較弱等人士身上,則可能會引發敗血症、腦膜炎、化膿性關節炎或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嚴重疾病,甚至死亡。大部分侵入性乙型鏈球菌疾病的感染途徑不明,較常見的感染途徑包括母嬰傳播,另外亦有文獻報告與進食或不當處理含菌的食物有關,亦有報告指出ST283的侵入性乙型鏈球菌存在於淡水魚中,特別是養殖魚。2015年,新加坡曾經發生多宗與進食淡水魚生有關的ST283乙型鏈球菌感染個案,涉及146人。之後,其他東南亞國家亦曾報告在淡水魚發現ST283的乙型鏈球菌,包括泰國和越南等。」
 
  為減低感染風險,水產或食肆的從業員應在處理水產時戴上手套,並避免徒手直接接觸水產或污水。
 
  在街市選購魚類時,市民不應觸碰魚身,亦不應使用店鋪提供的毛巾。雙手一旦觸碰了未經完全烹煮的水產,應盡快使用梘液和清水洗手。市民在家中處理水產時亦應戴上手套,並於處理有關食物後充分潔手。
 
  市民切勿進食任何淡水魚刺身、未經烹煮或未完全煮熟的淡水水產。若市民進食火鍋食物或含有水產的粥品,應確保食物徹底煮熟,食物的中心或最厚部分須在攝氏75度烹煮至少15秒,以消滅致病菌。
 
  此外,市民雙手若帶有傷口,切勿直接接觸水產。若在處理水產的過程中造成傷口,須立即徹底清潔傷口,並以防水敷料妥善覆蓋。若發現傷口感染,應立即求醫。



2021年10月21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22時3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