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於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開場發言及答問內容(附短片)
****************************
行政長官:各位傳媒朋友、各位香港市民,早晨。天文台已經發出三號強風信號,據報道在今日稍後時間可能會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在颱風襲港期間,請各位市民做好預防措施並時刻留意天文台發放的信息。我留意到天文台台長昨日已經就上一個風暴「獅子山」襲港作了交代,我們定必每天都檢視如何改善發放信息的工作,今次《施政報告》內亦有提出,政府的信息發放和解說工作是有提升的空間。
不過,天氣是變幻無常的,尤其是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這類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恐怕會越來越多。因此,在《施政報告》內按着我去年承諾在二○五○年前香港要達致碳中和的目標,環境局局長上星期五也公布了《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Hong Kong's Climate Action Plan 2050),提出了一系列頗為進取的減碳目標和行動,希望社會也多關注這個計劃,當然亦可以身體力行支持減碳工作,特別在節省能源和廢物回收這兩大重點方面。
我明天下午將啓程往廣州,希望這個風暴不會影響這些活動。我是應國家商務部的邀請前往廣州,出席第130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暨珠江國際貿易論壇開幕式。我在星期四,即後天出席有關開幕式後,同日便會到深圳與深圳市領導介紹今次《施政報告》中關於加強港深合作的內容,特別是關於《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事實上,發展策略中的10個行動方向和45個行動項目中,有不少也具體說明了要與深圳一起合作來推動,所以我希望可以率先與深圳市領導作交流。
說到深圳,深圳市人民政府將於今日稍後時間在香港首次發行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並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本人稍後也會出席這次上市儀式。這再次說明香港和深圳越來越緊密,並有很好的優勢互補。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我們的金融服務業可以服務深圳市的實體經濟;在創科方面兩地更可以說得上是「強強聯手」,打造一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在《施政報告》公布後,我出席了不少傳媒的訪問節目,看看大家有甚麼進一步的問題,我可以再解說或者澄清。
記者:林太,之前你提到如果房委會在政府交付土地後建屋太慢,房委會會代政府向輪候公屋家庭繳付現金津貼,結果引起很多房委會委員不滿,你會否收回這個建議?房委會的錢也是公帑,若由其代付,是否分別不大,以及會否引致房委會不夠錢建公屋?另外,世衞建議60歲以上人士接種第三針,之前推行60歲以上人士接種第三針時,在數據不足下便推行是否太武斷?現時政府會否安排60歲以上人士接種第三針?另外想問水警殉職案,特首你會否向中央申請把疑犯交回香港受審?香港警方承認越境執法的問題,是否有不妥?界線會否很模糊?你會如何檢討有關的反走私政策?謝謝。
行政長官:多謝三條問題,尤其第一條問題,讓我首次在此澄清社會,包括傳媒、房委會部分成員,對於我的說法的迴響。第一,那並非一項建議,若大家留意,當日在一個一小時的直播訪問中,大家均很關心房屋議題,討論觸及了三年「上樓」的目標。現時輪候超過三年的,政府設有現金津貼,該現金津貼是先導計劃,三年便會完結,節目主持人關心若三年內輪候時間未能改善至重返三年,計劃會如何,討論是這樣引發的。當時我的說法,我留意到部分傳媒也比較準確地引述,是一個「得意」的想法,並不是一項建議;若是一項建議或政府的政策、措施,便會寫在《2021年施政報告》,因此有些報道寫成是「行政長官諉過於房委會」或「懲罰房委會」,我認為是誇大的形容。不過,在社會上就建屋流程有討論也不是壞事,事實上,若能夠快一個月建成公屋,居住在環境惡劣「劏房」的居民便可早一個月「上樓」。我們對此有深刻感受,因此我和陳帆局長(運輸及房屋局局長)一有機會便會探訪一些居住環境惡劣的家庭,無論是「劏房」戶或擠迫戶,例如剛過去的星期天,我出席完電視台節目便馬上前往探訪四戶遷進過渡性房屋的家庭。這讓我們每一位在政府工作的人更有動力,能多走一步的,我們多走一步;能走快一步的,我們走快一步。儘管未能入住永久性房屋,但由居住環境惡劣的地方搬到這些過渡性房屋,已經為他們帶來很大紓緩,我們親身感受到他們的喜悅是發自內心的,不只是居住的環境改善,而是感到有前景──子女在這裏有學習的機會,整個家庭重燃希望。小朋友告訴我,他現在有寫字桌,會努力讀書,希望將來可讓父母住得更好。這就是我們身為公務人員的動力,我們沒有獎金,老實說也沒甚麼懲罰機制,因此一定要自己在工作過程中找到那種每日完善工作的動力。這是我想說的第一點,這並非一項建議或政策、措施,而是一個想法,這個想法的背後是希望能有更大動力推動公營房屋的興建。
第二點,我必須強調,這些報道很多時候無謂地製造社會矛盾──或許最近比較平靜,有人希望最好大家爭吵一下、社會熱鬧一些──這種是沒有建設性的矛盾和爭議;我必須在此表揚和肯定房委會和房屋署在過去四、五年,即本屆政府任內所作的努力。我在《施政報告》引述了一些數字,在本屆政府五年任期中,房委會和房署興建的公營房屋為96 500個,較上屆政府的五年期增加接近五成,多了30 000個單位,這一定是因為每一位涉及公營房屋興建的機構和同事均盡心盡力地推動這項工作,亦因為土地供應比較充足,即所謂「熟地」──有些說法指是因為沒有向它們提供土地,但我們現在說的是交付土地後的興建流程──這些「熟地」的增加亦是各方努力,包括發展局和旗下部門的努力。儘管去年已經達標,即《長遠房屋策略》10年內興建301 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的土地供應已達標;去年我們再物色多一些,可興建316 000個單位;今年在各方努力下再物色多一些,現時達到350公頃,可提供330 000個單位。
聚焦回來,問題就是這些土地是否能夠快些興建房屋,當中有些是「熟地」,有些是「生地」,即仍需要「走程序」的。在此我補充一句,現時我們討論重新組織政策局,我在《施政報告》拋磚引玉提出,分拆運房局似乎是大家的共識,因為兩個範疇均大,但分拆房屋局後,是否也需要分拆發展局,放一些土地政策範疇到房屋局呢?我很願意聆聽意見,但我個人則認為不需要。事實證明,過去數年,發展局在局長領導下不斷覓地,短、中、長期的土地都在物色,方能達致我剛才所說,我們提供予房委會的土地不斷增加。而且土地不只是用作興建公屋,也要用作興建私樓、商業用途、工廈活化,有很多其他工作,因此若把整個土地規劃工作或屋宇署交予一個負責公屋的政策局,恐怕私營市場方面又會擔心是否沒有人會為他們加快精簡程序、修改地契、城規的精簡等,因此希望日後討論架構重整時,大家可以考慮得闊一些。
同樣的努力亦出現在運房局,就是所謂由無到有的過渡性房屋。本屆政府突破思維,我們願意興建一些過渡性房屋──儘管三、四年後就要拆卸,因為有關土地要收回作其他用途──數目由數千至去年的15 000個單位,今年是20 000個單位,這些全是負責房屋工作的同事的努力,這是第二點需要說的。
第三點需要說的是,事實擺在眼前,現在有逾15萬一般申請住戶正輪候出租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即獲首次配樓需時5.8年。我在《施政報告》也說這是令人憂心的,因此不管作為行政長官、房委會,還是部門首長,均應就這個令大家憂心的議題多作思考,若能改善情況,我們當然應該改善。在眾多部門或機構中,房委會和房署作為興建公營房屋的單位,當然是肩負重任,因為有些問題需要它們提出,我們才能幫它們解決。現時的建屋時間,即一層一層地建的時間──如陳帆局長所說,我沒有核對過──也可能屬世界級,即是很快;但大家不要忘記,在一層一層地建屋前,有前期的流程,而這前期流程是需要檢視的。我認為建屋的前期流程大大落後於形勢,這不只是公屋的情況,私樓也一樣,這正是為甚麼《施政報告》提出精簡程序,包括城規程序、收地程序、填海程序、土地收回程序。這是大議題,把「生地」變「熟地」當中有很多程序可以精簡;「熟地」變成可用作興建樓宇亦有程序,有設計、批核、地基的程序,然後才可建樓。尤其是房委會的樓宇並非私人樓宇,其樓宇獲豁免於《建築物條例》,不需要向屋宇署入則,因此本身內部一定仍可檢視每一個程序是否有精簡的空間,從而令興建整幢樓宇,連同我剛才所說的建屋前程序的時間均能縮短,並不是現時四、五年的時間。為甚麼要特別緊張,是因為我現在看到提供未來10年公營房屋的350公頃土地供應會出現「頭輕尾重」,因此若能把這些程序壓縮,我們或許可以由原本在下一個五年期,提前至在第一個五年期的第四年或第五年完成,早些配屋予有需要的居民。簡單來說,無論由「生地」變「熟地」、由「熟地」變可以建樓、由建樓至配樓,全部流程的每個環節均有檢視的空間,以滿足我們已輪候了5.8年、居住環境惡劣的家庭的需要。
另一點運房局、房委會及房署同意的,就是在《施政報告》的某一段落,應該是在83段,他們也說需要壓縮、改善,因此我提出了兩項建議,其一是會多用MiC,即組裝合成建築法,另一項是採用新的採購模式,即design and build,即是有些項目不再需要由房屋署內部的工程師或建築師畫則,而是交由承建商以「設計與建造」方式進行。這在政府的樓宇應用得很多,特區政府建築署很多建築物工程均是採用「設計與建造」方式,大家可以想像這一定能減省時間,因為至少在招標方面可以少做幾次,不需要設計、地基、上蓋分別進行招標。這些全部可以改善,即使不需要由它們付錢做某一件事,也是應該可以改善的。
既然組裝合成法將會為我們加快建屋帶來這麼大契機,我想多說幾句。以下這段說話本來是在《施政報告》內,但因《施政報告》已太長,因此抽了出來。組裝合成的成效獲得業界認同,業界亦正很積極地採用組裝合成法。組裝合成法的本質是數量越大效益越高,你可想像它是在工廠製造的,若訂單多,就會產生economies of scale,製造出來的產品應會是越便宜。發展局在兩、三年前已大力推動組裝合成,現時根本所有以政府公帑興建的建築物,除非得到特別許可,否則一定是以MiC興建,甚至較難興建和獨特的醫院,包括現時的中醫醫院,當中部分也是以MiC興建。根據香港大學就組裝合成法進行的研究──這些數字本來在《施政報告》與大家分享──顯示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較傳統建築法在施工時間方面縮短30%至50%;在建築成本方面最少減10%;在工地生產力方面提升100%至400%。這組數字若放在公營房屋,是否會令人很振奮?我們的屋宇會興建得快點甚至便宜點,更不用說組裝合成法的建築質量比較好。大家應知道,我先後為兩座組裝合成的建築物開幕,一座是在科學園的創新斗室(InnoCell),另一座是由建築署興建、位於將軍澳百勝角的消防處紀律部隊宿舍。我曾詢問在內居住的人,下大雨時有沒有漏水或批盪會否剝落,答案是「很少」,相對於傳統工人進內興建的模式,少很多。還有就是安全,工地的安全,因為不需要那麼多工人爬高爬低、乘坐貨𨋢;亦有環保的好處,因為沒有那麼多建築廢料──它是由工廠製造,沒有在地盤那麼多建築廢料。我在此真的希望房委會和房署能夠多用組裝合成的方法。
由於我說了一句「得意」的想法,引起部分房委會委員在不完全掌握內容之下作出的反應,我早前—其實在未有這件事之前──已對陳帆局長表示,由於房屋如此重要、公屋的興建如此重要,我很願意親自到房委會總部與房委會成員作一次交流。這是回答你的第一條問題。
第二條問題,沒錯,我們一直有疫苗專家正研究這個議題,就是哪些組群的人士須要接種第三針或加強針。昨天世衞有了一個看法,這個看法內適用的疫苗我們也有接種,就是科興Sinovac。我相信短期內我會親自再邀請我的四位專家和在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下疫苗委員會的專家,召開一次會議,再聽聽他們的意見,在甚麼時候應該啓動,為一些特別組群接種第三針。
第三條問題是執法的問題,我不能在此評論。不過,在此我感激內地的執法部門,特別是內地的水警全力協助我們打擊走私。若大家有機會看到,內地公安部有一段短片介紹這類打擊海上走私的活動,我們警方一定會與內地的執法機關全面合作,希望兩地的海域不再出現這些走私活動,甚至有為了走私賺錢而危害執法人員生命的舉動。多謝大家。
記者:林太,你好。想問民主黨因黨內甄選機制無人參加,所以變相不會派人參加立法會選舉,你對此有何看法呢?你會否認為這是對新選舉制度的一種抗議?你會否呼籲一些同樣符合愛國愛港人士的親民主派人士參選?另外,想問美國商會亦有提及現在的「清零」政策好像令香港斷絕了與外國的聯繫,你會否擔心這會破壞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你自己有何看法?有沒有必要調整「清零」政策?謝謝。
行政長官:第一,每一個政黨是否認為需要鼓勵其黨員參選某一場選舉,這並非由我來說。我只能說在完善選舉制度下,我們仍然歡迎不同政治立場、政治看法的人士參選,只要參選人能滿足「愛國者」這個要求。現時有關「愛國者」這要求已比較清晰,亦有資格審查機制,所以我希望每一位有志改善香港現狀,進入政治體制以在貫徹「一國兩制」的大前提之下改善香港經濟、政治和社會環境的人士,也可以認真考慮參加即將舉行的第七屆立法會選舉,提名期將於本月底展開,投票日期是十二月十九日。
於香港落戶的外國公司和代表它們的商會,對於是否可以與外國往來而無須檢疫方面的確有憂慮,尤其看到有些國家及地方也是相對開放,甚至說要「與病毒共存」,接種了疫苗便可以入境而不須檢疫。就我們的情況,我已多次說明,亦已親自與這些商會解釋,也撰寫了很詳細的文件,告訴他們為何我們須要維持嚴格的「外防輸入」措施,從而爭取與內地「通關」。他們當中沒有人不同意與內地「通關」對他們也是同樣重要,因為他們選擇在香港成立公司或區域辦事處也是因為他們在內地有生意,而香港是進入內地市場非常好的平台,所以他們也沒有不同意這個策略。
你問何時才可以「通關」,這個大家也說不定。我只可以告訴大家,我們正在努力。在九月底,政務司司長率領政府團隊和內地專家對接,內地專家已回饋了意見,我們很快亦會就其意見提出一些看法及措施,希望盡快能展開第二次對接會議,可以得出具體的方案,例如和內地「通關」的實質做法、規模有多大等等。但外地來港檢疫方面真的沒辦法,因為現在我們每日仍有外地輸入個案,幸好有強制檢疫,可以在檢疫期間透過不斷的檢測找到這些個案。昨日有七宗個案來自世界各地,你可以想像如果沒有檢疫,這些每日數宗的個案便會全部進入社區,他們因為不須隔離及檢疫,便會到處走並接觸很多人。我已說過,一名在機場工作而從貨機運作流程中感染的人士,只他一個人的確診個案,我們在追蹤期間便安排了超過400人入住竹篙灣檢疫中心作隔離檢疫,100多人是他的緊密接觸者,300多人是次緊密接觸者。你試想像一下,若每日有五、六宗個案,每宗演化400人出來,不但社區感染風險會提高,醫院也可能無法承受這壓力。情況便是這樣,我跟每個商會也說得很清楚。
至於會否影響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我相信香港建立了數十年的金融中心地位不會因為一次公共衞生的措施致未能通關而有所影響。事實上,除檢疫要求外,對商界和市民來說,香港在這次新冠疫情中的管理是非常好,他們每天都能夠上班,我不曾在這21個月內不讓他們外出上班。其他地方有禁足令,有city lockdown,我們沒有這樣做。我希望市民同意政府繼續推行這些防疫措施多一段時間,我們會不停檢視成效,能讓市民在生活上舒適一點的,我們都會很努力做,例如可以重新舉辦馬拉松,不過參與人數會比較少;可以重新出席音樂會,不過人數又會少一點。食物及衞生局局長今日應該會公布,對於健身室的措施我們會作適量放寬,讓市民多一些社交活動,繼續支持特區政府在「外防輸入」方面的工作。多謝大家。
(請同時參閱答問內容的英文部分。)
完
2021年10月12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4時52分
香港時間14時52分
網上廣播
行政長官會見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