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政府公布《香港2030+》的最終報告
******************
  發展局及規劃署今日(十月八日)公布《香港2030+:跨越2030 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的最終報告。

  《香港2030+》闡述香港二○三○年以後全港空間發展策略,當中包括評估全港由二○一九至二○四八年的30年期內整體土地需求及供應,以及闡述土地供應來源的空間規劃框架。

  報告就三大類土地用途,包括房屋、經濟用途,以及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休憩用地和運輸基建在推算期內的最新土地需求及供應作出評估。預計整體土地需求約爲6 200公頃,較二○一六年的初步估計約4 800公頃高出不少。原因是政府採用了一個願景帶動、具前瞻性及創造容量的方式來作出估算,並有以下假設:
 
  • 當計算新增100萬個單位所需的整體土地供應時,加入了改善居住空間的考慮,達致人均居住面積為20 平方米/215平方呎(假設居住空間增加10%)及22平方米/237平方呎(假設居住空間增加 20%);
  • 顧及由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所產生經濟機遇而帶動對額外土地需求的大幅上升。其中假設例如用作推廣科學、創新科技相關行業的發展需要最少340公頃用地;及
  • 提升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休憩用地及運輸基建的供應目標。例如人均休憩用地增加至3.5平方米/ 38平方呎,高於二○一六年採用的2.5平方米/27平方呎之假設目標以及實際供應之2.7平方米/29平方呎。

  《香港2030+》亦採用多管齊下土地供應策略,得出土地供應共7 300公頃。此估算供應包括約3 200公頃由多項正進行或相對處於較後期規劃階段的土地發展項目所產生,以及中至長期約4 100公頃的可能供地項目。估算需求扣減已推展或處於較成熟規劃階段的土地供應後,這些可能供地項目能幫助解決3 000公頃的土地短缺。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即使供應估算高於需求估算,審慎起見,政府仍需竭盡所能為預計的供應項目作出規劃。我們需要預留緩衝,以應對部分土地供應可能因為可行性或其他原因導致未能在數量及/或時間上配合,並需要為香港作更好裝備來面對未可預見的情況及往後新增的需求。」

  在談及這報告時,規劃署署長鍾文傑表示,《香港2030+》為香港的未來發展制訂了一個「概念性空間框架」。

  他說:「這顯示了一個包含現有、已落實及擬議市區樞紐的兩個都會區(即維港都會和北部都會區)和兩條發展走廊(即西部經濟走廊和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以及概念性運輸走廊緊密交織的網絡。那些可能的供地項目主要來自兩個都會區,包括標示維港都會區擴展部分的交椅洲人工島的1 000公頃及北部都會區接近2 300公頃土地。」

  「這個『概念性空間框架』將有助我們匯聚各樣經濟活動以產生更好的協同效應,提供機會改造稠密的市中心,以及拉近居所與就業地點的距離。」

  黃偉綸補充:「這份最終報告展示政府堅定的承諾去回應社會的需要和期望,以促進共融增長,並同時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帶來的機遇。」

  《香港2030+》的最終報告,已上載規劃署網頁:www.pland.gov.hk/pland_en/p_study/comp_s/hk2030plus/TC/index.htm
 
2021年10月8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21時39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