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在《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有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政策措施記者會開場發言(只有中文)(附短片)
********************************

  以下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今日(十月七日)在《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有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政策措施記者會的開場發言:
 
各位新聞界朋友、各位香港市民,大家好!
 
  《施政報告》發表後,很多人問及香港經濟在目前這刻的走向,又或是《施政報告》為我們帶來甚麼新方向。其實,在我們與商界接觸時,不論是本地或外國商會,大家都明白香港仍然面對雙挑戰。這個雙挑戰當然包括我們在疫情下面對的困難,另一個是國際經貿環境下保護主義抬頭或貿易糾紛。香港今時今日的經濟環境,從種種跡象看來確實是個得來不易的情況,這有賴國家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我們可以用客觀數據引證,香港目前的經濟仍然保持穩健,過去一年在不少重要經濟領域錄得正增長,尤其是在「一國兩制」的優勢下,前景樂觀。我作出這樣的結論,其實都有數據引證。接下來,我們會提出一些相關數字,希望能夠從兩方面引證上述的經濟優勢和樂觀的前景。
   
  第一,我們每年也會在這個時候,透過政府統計處和投資推廣署公布海外和內地駐港公司的調查。這項調查每年都會了解外地駐香港公司的情況。今年的情況會是怎樣?在過去兩、三年,很多人都擔心,面對種種社會暴亂事件或是在疫情下,會否有很多公司離開香港,甚至撤資。我們就以這項每年都會進行的調查作為引證。首先,根據二○二一年剛完成的調查,外國和內地駐香港的公司總數不跌反升,較去年輕微增長至9 049家,多了24家。單是這個數字,過往兩、三年的情況大致相若。假如我們以現屆政府開始(即二○一七年)時作比較,這個數字逐步向上,在過去四至五年增加了百分之十;僱用的人數亦達47萬3000人,就(地區)分布來說,去年和前年母公司來源地的前五位沒有太大變化,內地佔百分之二十以上,接下來是日本、美國、英國和新加坡,這是大致上的情況。早前有人擔心有母公司會因為種種原因離開香港,我們從數字上看不到這個趨勢,反而看到平穩、輕微向上的趨勢。
   
  第二是初創企業的數目,我們每年都會統計有多少初創企業在香港成立,這是更加可喜的現象。較二○二○年,二○二一年的初創企業數目於一年間增加百分之十二,即是有 3 755家,若比較過去五年的數字,成績則更為可觀,有接近七成的增長,僱用的人數亦達到13 804人,一年間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九,分布在金融科技、電商/供應(鏈)/物流、專業服務、資訊科技等行業。
   
  這兩個數字釋放清楚的訊息:香港仍然是世界上具吸引力的地方,令許多外資以香港作經貿發展和企業的所在地。
   
  另一項,有人會認為未必是在我們原先的預計當中,就是貿易增長。過往三年,除了香港本身的情況或疫情關係,還加上發生貿易戰,很多人都擔憂香港的貿易會否因此而萎縮。但參考過往數字,尤其是今年首半年的數字,我們留意到香港的(商品)貿易總額創下有史以來的新高,首八個月合計達約六萬五千億港元;而每月平均(總額)大致超過八千億港元。這是一個怎樣的比例呢?香港上一次能夠在(商品貿易總額)單月出現八千億港元是二○一八年年中,當時發生貿易戰,但由去年十二月至今年年中,已經有七至八個月(的單月商品貿易總額數字)超過這個水平。香港的商品貿易總量(應為總值)已攀升至全球第六位,是有史以來最高。在全球的份額中,香港(的貿易數字)不跌反升。
   
  在這個得來不易而錄得正面增長的背景下,今年《施政報告》就經貿發展提出一些措施鞏固及繼續支持這個良好勢頭,尤其在貿易數字有所增長時,我們更加要利用好這個勢頭,讓香港在國際經貿的業務上能夠更為穩固。我們除了需要如過往幾年推廣拓展市場外,亦要進行一些「保底」工作,尤其是在我們與很多涉及進出口貿易的企業商討時,他們表示生意及訂單的確有所增加,但所帶來的風險亦同樣增加。因此,在今年的《施政報告》,我們出台的措施已因應業界要求,就中小企出口融資方面提供幫助,解決他們過往因種種原因在接收訂單後未能取得銀行融資的情況。我們今次特別透過與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信保局)合作,為保險持有人的出口融資提供最高七成的信貸擔保,使他們可向銀行作融資貸款,最高的擔保額可達五千萬港元。另外,信保局亦採取彈性措施,透過調整賠償率以提升保險總額,加上推出網上快速批核銀碼較小的保單,這三項措施令所有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人士能夠在需要出口保險保證時,將風險變得可控並將之減低。另外,他們仍可借助訂單作為向銀行融資的方法。稍後在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的簡介亦會提及一個與金管局(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的商業數據網絡,同樣朝着這個方向,讓從事貿易行業者可以在銀根上得到更多紓緩,以及在融資上得到便利。
   
  另外一個與經貿活動有關的範疇當然是會展業務。會展業務不單是個行業,亦是幫助我們作為全球經貿中心的重要活動。在過往一段時間,很多會展活動因為疫情和未能通關而受影響。我們在早期已撥出超過十億元款項進行「會議展覽業資助計劃」,讓任何在香港參與大型展覽活動的機構得以免除場租。在本年度,我們已經撥出接近一億五千萬元的資助。近期有很多以本地客為主的會展活動能夠如期進行,亦有國際會展活動開始逐步回歸,例如早前的「Art Basel」,同時我們亦成功爭取「RISE」這個以初創為主的大型國際會議於未來五年在香港舉行。我們留意到一些業界人士在過往幾年仍然以網上形式舉辦國際展覽活動,但舉行這些活動往往未必能收回成本,因為在網上舉行活動的開支跟以往不同。所以,為了支援會展業界,我們會在「會議展覽業資助計劃」內撥出款項,給予在過去七年間,有五年持續舉辦會展活動的主辦機構。我們會透過一筆過的撥款方式給予資助。資助額是每年平均場租費用的百分之二十,以一百萬元為上限,作一筆過的資助。目的是一方面讓他們度過這「臨近春天的冬天」,另一方面為他們做好準備。我們會將這計劃延展到明年年底,好讓他們及早準備明年整年的活動。
   
  在《施政報告》中提到另一項措施,這兩天亦有不少人談論,就是除了經貿活動、初創和創科的行業成為國家或國際的中心外,很多配套專業服務亦有需求,例如知識產權的保護。就這方面而言,香港具備很好的條件,作為國際貿易中心,加上完善的法制,其實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可以做得更好。特別是國家在這方面的需求愈來愈大,現時全球專利或版權申請數量最多的就是來自中國的企業,因此香港是有條件在這方面發展。然而,香港要趕上落後必須做兩件事:第一,在「原授專利」方面,我們由二○一九年開始,逐步在香港確立由「再註冊」的登記方式轉為「原授專利」的方式。幾個月前向大家公布,我們現時有四百多宗「原授專利」申請正在處理中,第一宗已經獲批核,可見市場是有很大的需求,而香港亦有這樣的條件。因此,知識產權署會增添人手,從而增強他們的能力,逐步走向發展「原授專利」的制度。
   
  另外,大家都記得,《版權條例》早在超過十年前已經是必需更新,因為科技的改變,國際間很多侵權活動亦愈來愈熾熱,現有的法例不足以保障版權持有人的利益。在完善行政立法關係和選舉制度後,我們看到立法會絕對有空間和能力讓我們修訂《版權條例》。因此,我們會將《條例》重新諮詢,然後提交立法會。我們打算下個月進行諮詢工作。有人問到《版權條例》會以甚麼方式再起步,條例在二○一一年及二○一四年有很廣泛的討論,我們會總結當時立法會法案委員會提出的方案,作起點,然後及早進行廣泛的諮詢,汲取業界及社會各界的意見,從而及早將這條條例作出合適的修訂。因為業界也好,從經濟角度也好,從「十四五規劃」香港作為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地位也好,都需要修訂這條條例,我們會及早進行這方面的工作,亦會對知識產權的推廣及交易等作好準備。
   
  每一次我們提到經濟問題,例如今早立法會便有提到旅遊業界的準備。旅遊業是眾多行業之中,仍然受困的行業,但我想強調在這段時間,旅遊業正好能為疫後作好準備工作,因此我們與旅遊發展局在未來幾個月會重新開展一些具吸引力的大型盛事活動,這是建基於香港的防疫條件能夠穩定下來,亦是建基於我們有足夠的能力,或主辦當局做好防疫或社交距離措施等等,一些大型節目可能會繼續舉行。當然,節目主要吸引本地市民,但能夠維持推行這些活動有助鞏固品牌。長遠而言,作好準備,對鞏固旅遊業,對人員培訓,對提升服務水平,以及整個行業的轉型,都有一定幫助。因此,我們會及早進行這方面的工作。在適當的時候,在大型活動推出時,做好宣傳,並借此機會向海外展示,香港已為後疫情時期會作好準備。
   
  我相信剛才列舉的措施,已說明香港的經濟環境得來不易,香港有兩個條件:一個是香港固有的優勢,另一個是國家給予的機會。今年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第三十八段開宗明義說,香港的發展要建基於能夠融入國家發展的大局,用好獨特的優勢,而且為香港經濟,特別是後疫情時期,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



2021年10月7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22時3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