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答問會答問內容(二)(只有中文)
*******************************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吳永嘉議員。
 
吳永嘉議員:多謝主席。首先,我要代表工業界多謝特首和你的團隊對本港再工業化不懈的支持和鼓勵。在今次的《施政報告》中,有關政府改組方案,特別高興看見特首吸納了業界的意見,將創新及科技局擴大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意義非常重大。我記得過往10年,每次《施政報告》後傳媒訪問我,我的回答最後總有一句:「遺憾的是,《施政報告》對工業的着墨不多」;但今次不同,政府終於重新重視工業發展,以後推動再工業化可以「打正旗號」,不用再「收收埋埋」在不同的政策局。想問特首的是,既然新的政策局突顯了工業的重要性,又加強了創新科技的推動模式,其實政府在發展工業藍圖上有甚麼看法?有沒有一些鼓勵工業留港、工業回流,甚至是大灣區工業共融的政策呢?多謝主席。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多謝主席。立法會主席也是前香港工業總會的主席,我在這也要多謝香港工業總會這麼多年來很堅持發展工業,亦在最近完成了一份非常好的報告,應該是在七月出版,亦有給我一份,當中詳列香港工業前景,特別提及對香港有一個誤解──香港工業已死或已式微,因為大家都是看統計數字,就是製造業只佔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1.5%。報告和工業總會的朋友提出新的看法,很值得我們思考,甚至改變我們的計算方法,就是佔很重份量、達九成的服務業中,其實很多與生產有關;它不是生活性、消費的服務業,不過因為地價和人手,實在的製造工作便搬至其他地區,可能是廣東,或將來是東南亞一帶。如何突顯工業在香港的重要性,我想來想去其實最好是(在政策局的名字內)給其一個名稱,但不等於我們現時有全套計劃。我們有一些關於香港未來工業發展的看法,但希望與工業總會和工業界的前輩、後輩多些交流。
 
  起碼有幾方面,第一,我們不應該想一般工業,而應該是以創科、智慧推動的工業生產,因這才會為香港帶來最大效益,亦配合我們在原創性科研方面的優勢,現時在這方向應沒太大爭議。如果我們要做大、做強這些生產,將需要更多土地和人手,我們現在有個腹地,就是大灣區,可以在深圳、東莞、佛山,甚至可以遠至惠州或江門,這些土地仍是較便宜的地方。
 
  第二,就是提供基建。先進和智慧生產未必需要很大廠房,亦適合一些多樓層的廠房,不過興建時要有足夠荷載或其他條件,令其可發展先進製造業。將軍澳第一座先進製造業中心明年可落成啓用,我現在已請香港科技園公司研究興建第二座先進製造業中心。現時在工業邨內可轉型的地方都應該轉型,例如有一間會轉做微型電子,另外有一間做以科技智慧為主的食物加工。基建方面我們一定會全面配合。
 
  第三,若不想進駐這些已建成的工廠大廈,在土地方面的配合,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中其實有一個槪念可能大家未留意,就是我們會用一個創新的手法來批地,我們賣地不會再只看用途、zoning,例如商業、商貿、工業等用途,可能當我們看到香港有潛力做某種先進製造業,例如醫藥、醫療儀器,整幅地便可作醫藥、醫療儀器發展,亦是公開招標,但就是有目的地公開招標,從而讓這間先進製造業落戶香港,這亦是政府所提供的協助。
 
  第四方面是人才。工業總會都提出應該讓中學生多些接觸應用學科,就如你本人也倡議的applied learning,所以現在我們在教育方面應提供更多與時並進的應用學科,讓中學生可以走這條專業、職業的道路。有關板塊很多,最好大家再一同看看工業前景應如何謀劃。多謝。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吳永嘉議員。
 
吳永嘉議員:主席,一個補充。我必須強調除了香港工業總會外,我代表的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對工業發展都不遺餘力。多謝。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陳恒鑌議員。
 
陳恒鑌議員:多謝主席。特首,這份《施政報告》是一份有前景的《施政報告》,但對於我們葵涌和青衣的居民來說,因為貨櫃碼頭沒有辦法搬遷,所以前景比較暗淡一點,因為連一個研究都沒有,大家有少許失望。不過,亦很多謝你對於荃灣的重建開展規劃,大家都充滿期待。
 
  我想談談鐵路的問題,目前,政府在鐵路發展方面,洪水橋站就要九年後(竣工),要用41億元;古洞方面,只是一個站就要六年後,要用36億元;北環線,原本要在二○一六年通車,結果在二○一四年修改了通車日期至二○二三年,跟着在二○二○年時我們說在二○二三年動工,去到二○二七年,這個還不是全條北環線,只是古洞北一個站。北環線三個站要去到二○二五年才動工,二○三四年才能做完,前後用九年。你在今年這份《施政報告》裏面提出了七項新項目,若果我們加上未出台的跨越二○三○年鐵路方案,就已經有很多項;如果我們再加上東大嶼都會,梅窩至東涌的交通鐵路等等的工作,我相信這一批工作都是非常費力。如果以剛才我所說的鐵路營造速度,我不知道要去到何時才可以做完。即使我們北部都會區都很想造就到當區就業,但市民面對的交通壓力都依然是非常沉重。我想問問政府,是否我們依然會繼續推動落實基建先行這個目標?第二個問題,我想問問面對鐵路營造的壓力。我們現時只有港鐵幫忙去營造,我們是「獨家村」,沒有辦法有選擇,我想問問這麼多鐵路要興建,政府會否考慮引入其他鐵路公司協助營造和協助營運?我們看到內地的鐵路公司興建鐵路都相當快,政府會否考慮一下?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第一,過去有一些大型項目碰到問題,這個是事實。這些全部是需要我們改善,這幾年我們亦推出了很多新方法,同時對港鐵公司有更高的要求。回應陳議員的提問,運輸基建先行是我一直倡導,我亦覺得這是對香港非常有利的發展,因為香港這麼高密度集中發展,如果運輸基建,無論是鐵路也好、公路也好,能夠率先進入一個區,其實就可以幫助那個區的發展。以前那種用一個流量,即是考慮人口是否達到那個流量才去興建一條鐵路或一條公路,又看看這個鐵路項目的內部回報、經濟回報,這個概念我本人一直都有保留,不過我從來都沒有做過運輸的工作,所以不能改變這個政策。今日是很清晰的,一定是運輸基建先行,這個亦與內地的發展是很吻合。我記得當日我負責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工作,在過了深圳河之後到達深圳北,它有兩個站是沒有人的。為甚麼要建兩個站?一個是光明城站,一個是慶盛站,它們已建成,月台、大堂亦全部建成,但沒有人,車亦不會停站。現在就很厲害,現時的慶盛站將會成為南沙的樞紐,將來大家前往南沙的科技大學,就是去慶盛站;光明城站亦將會成為一個創科的樞紐。香港必須要有這種視野來規劃我們的基建,我希望今次的北部都會區就會帶來一個新思維,譬如我們由洪水橋/厦村跨過后海灣──或是現時稱為深圳灣──去前海,我們都預計了在中間可以多建兩個站,今日是沒有用途的,開一個流浮山站,但我們一定要走前一點去看這個情況,讓日後不會因為沒有了交通基建而令當區區民不歡迎我們建多些樓宇,又不歡迎我們帶多一些產業進入。所以第一點是很肯定的,一定是繼續運輸基建先行。
 
  第二點,怎樣可以確保這些運輸基建能夠有效地興建,即是準時和價格要合理。引入競爭往往都是有用的,不過,在香港是一個這樣的環境,鐵路網絡已經鋪好,在甚麼鐵路可以引入競爭?現時看來,或者洪水橋到前海是可以引入競爭,但譬如北環線的支線就比較麻煩,東鐵去羅湖增加一個站就更加困難,它是一條正在營運中,由港鐵公司建造和營運的東鐵,增加一個站去深圳的羅湖,沒有甚麼理由不是繼續讓它做。當然讓它做都可以與它磋商究竟工程的費用是怎樣,以及效益將會如何。我不會純粹為了競爭而引入競爭,競爭也需要看看結果是好與不好,這方面我們會逐個鐵路項目來看,看看有沒有這個契機來用另一個方法興建這些鐵路。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陳恒鑌議員。
 
陳恒鑌議員:沒有跟進。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陸頌雄議員。
 
陸頌雄議員:多謝主席。行政長官,市民都說紓貧共富、安居樂業是最重要的,要做得到,一定要靠發展。這次《施政報告》的發展藍圖非常大。我昨天完成工作後到運動場跑步,運動場的管理員也跟我說:「我有留意《施政報告》,很多大project,很棒」──這是原話。特首,我看到市民看見有發展便看見希望,發展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特別是北部都會區的而且確為新界區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我作為勞工界議員,特別關注就業機會,因為過去香港住在新界的朋友,就像我一樣,我也是住在新界西,每日要花一小時乘坐西鐵到傳統市區上班,下班後又乘一小時車回家。有人跟我說,將來有都會區,就可以本區就業,做到職住平衡。問題是,將來北部都會區會新增65萬個就業機會,再好的雄圖大計,關鍵是需要人才支持。我的問題是,行政長官,你在教育和人力資源的提升方面,未來會做甚麼細緻的措施以迎合經濟轉型?特別是創新科技、文化創意這兩個重中之重方面,由基礎教育至專上教育、持續進修、再培訓,以及我們工聯會一直提倡的職學教育雙軌制,特首,你在《施政報告》強調會確保考取「3322」文憑試成績的同學會得到資助學士學位的機會,但現時是1.4人競爭一個名額;雖然持續進修基金的款項多了,但很多工友向我表示他們的薪金不是太高,若要再修讀Degree或Master,現時的津貼也是杯水車薪。我們很想問政府,在本地人力資源的優化這方面,會做甚麼深化措施?謝謝主席。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多謝陸議員。陸議員是對的,所有雄圖大計都需要由人推動、落實,因此香港未來需要更多人才。雖然你會留意到《施政報告》好像把重點放在吸引海內外人才,但我們不會放棄本地人才的培育,所以在教育篇章,即在教育方面也是多舉並進,無論是職專教育或大學教育。我特別想在此澄清,陸議員提到我說現時所有考取DSE(中學文憑試)「3322」成績的學生均確保可取得資助學士學位,這是目前的現象,目前已可做到,因為不只是看八間資助大學的學位──那裏大概有15 000個學位──本屆政府多做了兩件事,因此現時獲資助學士學位的數目已經增加。其中一個做法幾乎等於買位,我們到一些自資院校購買大概3 000個學士學位課程的學位,這是我們認為特別有需要配合的人力需求,便給予資助,這些也是資助學士學位課程;另一個做法是沒有上限的,只要學生考取「3322」成績,就類似「錢跟學生走」,他們便可獲得每年逾30,000元、為期四年的升讀自資院校的資助,因為學生會獲得資助,因此亦是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現時我們已經做到百分之一百,考取「3322」成績而有志繼續讀大學的青年人可以取得資助學位,我還未計及那些給特別優秀的學生的海外留學學位;那些到內地升學的,我們在內地有兩個資助計劃,讓他進入內地大學讀書。這是目前的現象,某程度上一來是我們的政策推動,另一方面是人口下降以致考DSE的學生減少,整體情況就是這樣。
 
  未來我們一定會循多方面,無論是成人教育、職專教育或持續教育去做。因為剛才陸議員開始提問時花了些時間談及職住平衡,所以我想在此回答幾句,關於如何確保在北部都會區做到以前的新市鎮做不到的職住平衡;我們見到真的做不到,元朗做不到、天水圍做不到,甚至大埔亦是很勉強。《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第七個行動方向列舉了一系列措施以積極達致職住平衡,至少有以下五、六點:第一,我們會以創新方法興建一些可以創造就業的設施,譬如易志明議員很關心的物流業,有些被我們收了棕地作業,要另覓地方安置它們,所以會用創新的批地方法促成物流業的工廈可以在北部出現。另外剛才提及的工業也一樣,用創新批地方法指明用途。第三,我們會推動一些新興產業,希望未來在流浮山有一個媲美數碼港規模的創科項目。政府亦會帶頭,將一些沒有地域限制的寫字樓或政府設施搬進北部都會區。最後,我們甚至會制訂政策興建人才公寓,讓在區內上班的人可以在該處居住,更加方便。這麼多措施加起來,讓我們有信心,北部都會區相對於其他以前的新市鎮更加能夠創造就業,由現時北區和元朗大概11萬個就業機會 ,最終在北部都會區可以達到65萬個就業機會,其中15萬個與創科有關,因此我們需要大量人才以支撐這些新興產業的需要。多謝主席。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陳健波議員。

陳健波議員:多謝主席。特首,今次的《施政報告》和以往有很大分別。過往是一個「反建設」的政治環境,任何有關建設的施政建議都會被負面標籤。今次的《施政報告》提出了很多長期發展的重要政策,有「捲起衣袖」為香港做事的感覺,我希望政府能努力推動各項建設,追回香港過去浪費了的時間。我的問題是,《施政報告》提出了不少人反映政府發布信息的手法太守舊,未能吸引社會的注意或即時澄清市民的疑慮。我以往也曾提出類似的建議,所以聽到特首說已要求各司、局長更重視有關的工作,而且馬上改善,就此我是十分歡迎。如果政府的信息能夠簡單易明、清楚明確,施政一定更加暢順。除了發布信息的手法,有不少市民反映政府的中文行文方式很有問題,可能是因為繼承了港英年代的傳統,以英文為主,中文的文稿則寫得冗長,甚至是以英文直譯,或是寫得如法律條文般,很多人根本看不明白。政府的中文──有時候看英文版反而更易明白,但中文始終是香港人,特別是普羅大眾最熟悉的文字,政府會如何改善運用中文的準則,特別是政府發出的指引,讓市民更清楚、容易地明白?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此方面需要大家各自努力,我們各人也一把年紀,若現在要重新學習是有難度。語文能力需要從小建立,所以我在《施政報告》中說,對教師有期望,希望他們履行春風化雨的使命,特別做好幾方面的工作:價值觀、語文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教育。現在我們可以改善的就是多閱讀──我常常也鼓勵多閱讀、多寫作,很多事都應先以中文草擬,我的五份《施政報告》也是先以中文撰寫。不過特區政府亦有一個問題,一直以來英文翻譯中文的能力是較中文翻譯英文的能力強,當中文譯成英文後亦充滿「沙沙石石」,需要再作修改。這問題積累太久,萬事起頭難,我希望大家努力,多點用中文書寫文件,自己先看明白,才交給議會和公眾看。

  我今次很坦白地承認,這真是我們的弱項,甚至將這弱項放在《施政報告》中管治的部分。你會留意到我在第三章「新氣象 新未來」中,除了勾劃一個大家都認為振奮人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外,還列舉了最少有四個方面需要提升管治,管治不提升便難以落實北部都會區。提升管治有大的方面,例如改組政策局、改變高級公務員的晉升均屬於大的方面;亦有相對上不大的方面,但事實上影響很大,若文宣工作做得不好將影響很大。我們聽到陳議員的意見,大家一起努力提升中文語文能力。聶德權局長(公務員事務局局長),你要把中文學習加入將來公務員學院的培訓內容。多謝陳議員。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陳克勤議員。
 
陳克勤議員:多謝主席。行政長官你在今次的《施政報告》中落實了一個很重要的發展策略,就是基建先行。你在發展一些新地區時興建很多不同的鐵路去配合。我在此特別多謝你落實了我一直倡議的在白石角興建一個鐵路站,以解決當區居民和在科學園上班人士的交通問題,這亦間接解決了吐露港的擠塞。
 
  在此我覺得在整份《施政報告》中唯一一個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沒有為我們通關訂一個目標和時間。正如特首你剛才說,通關是你首要的要務,亦是特區政府首要的要務,所以你派了司長與內地專家對接;你亦說內地專家對我們香港的抗疫工作提了很多的要求,司長現在做一些配合的工作。你可否和我們香港市民和議會說說,中央的抗疫專家對我們香港的抗疫工作提了甚麼具體要求呢?到底是要我們提高疫苗接種率,要我們提高檢測精準程度,還是要求我們香港要有健康碼才能通關?而你剛才說要求司長做一些應對工作,這些工作要研究、要做多久?可否告訴我們司長第二次回去內地與內地專家對接會是何時?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陳議員會留意到當我說了這麼多措施,到第九章「走出疫境」,就是說無論我們有多少雄圖大計,眼前頭等大事仍然是令社會繼續如我們希望,盡最大努力穩控疫情,以達致早日恢復跨境人員正常往來。這句說話「值千金」──我們想做甚麼都沒有用,如果通關無望就沒有用。與其逐個項目告訴你──我也不完全記得,中央提了些意見,李司長(政務司司長李家超)正在研究──我跟你說立場。我的立場很明確,我昨晚應該在電視節目說過:我的立場是為達致通關,中央提出甚麼要求,我們一定盡最大努力去滿足;中央認為我們有甚麼程序要改善,我們一定會盡最大努力去改善,達致中央認為放心可以通關;我們亦願意接受如果通關後帶來風險,如果要暫停就暫停──雖然一暫停,大家看到澳門的情況,會帶來一些問題,但也沒有辦法,因為要先通關──立場是非常清晰的。
 
  但第二次會議甚麼時候舉行不是我完全可以決定,因為要內地看了我們的回饋意見,它就決定何時可以再組織對接會議。我們整個政府都視其為頭等大事,一見到這項工作大家都要優先處理,特別是政務司司長;而中央很高層的人士都知道我們這個訴求。大家都記得我在九月十八日見韓正副總理的時候即場提出要對接,韓正副總理即場說好,安排盡快對接,已是最高層來處理香港關心的問題。但如果我今日隨便說一個日子,中央又不知道你已經說了這個日子,這不是我們兩地工作應有的互相尊重。
 
  陳議員提到東鐵加建這個站,其實除加建這個站外還有一些工作要做,因為這條東鐵線事實上很多人使用,雖然近年因為沒有去羅湖口岸的人流而變得鬆動,但我們還是要為新增人口來看東鐵可以再做些甚麼工作。因此,除利用教育大學這塊運動場地來興建一個新的、現暫名白石角或科學園站之外,在其前一個站大學站我們都有工作要做──或者你未有留意──就是透過撥地予中文大學做科研和其未來私家醫院的擴建。我們會趁機改善大學站。因為大學站是一個很舊的站,以前叫馬料水站,現時很多馬鞍山居民都使用大學站,其交通交匯處或停車位不足,不能做到停車後乘搭火車上班,所以在過程中港鐵和中文大學均同意中大進行其擴建科研工作時,一定會利用此機會改善該處有關泊車或進入大學站的情況。這個工作其實比白石角站更早開始,我與港鐵、中大開會,希望盡快有交代,稍為紓緩大學站的壓力。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謝偉俊議員。
 
謝偉俊議員:主席,這個被形容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施政報告》,我想加上是讀到「聲嘶力竭」的。我想說聲多謝,至於其他客套或者「成功爭取」的說話我不想多說了。主席,坊間都有批評這份《施政報告》是有遠見但無近情。當然,對中產人士、對中小企,特別是那些小老闆,都是很淒慘的情況。近日我們看到消費券,在兩輪消費券後,一種興奮和消費的情懷的確在坊間大了很多,這可以說是近年難得的德政,亦是閣下和財政司司長令人感覺比較有印象的一項施政。但開心之餘,在不久以後我們便收到消息指強積金可能轉為年金,馬上怨聲四起。網絡上、坊間很多說法指不希望65歲後「強迫金」被再一次脅持,更難退休安老,唯有考慮移民。我知道特首這兩天已澄清,指政府並無強制將強積金轉為年金的意圖,市民當然是稍稍釋懷;但是,特首,從善用強積金、改善民生、活化經濟、深化年金的角度,政府會否考慮或研究容許55至65歲的市民可以提早將強積金的全部或部分轉為年金,方便他們享有多一些自由,令現在的制度更寬鬆,令年金制度有更多市民認識?
 
行政長官:多謝謝議員關於強積金的提問。在《施政報告》第123段其實說得非常輕可,它不是我們的政策措施,我們只希望市民在65歲後能從強積金累積到款項,幫助他們進入穩妥的退休環境。我在這裏可以再說,本人在年金計劃的立場一定不是強制,現時也不是強制的,你喜歡購買年金便購買,不購買也沒問題。有關探討年金計劃的工作,或許我們可以令計劃更吸引,令計劃成為一個真正的選擇。這項工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願意在餘下的八個月任期內做,我都歡迎,但不做也沒甚麼問題。現時有人認為年金有其好處,因為計劃是終身制的,尤其是公共年金。如果澄清了兩、三次還是未清楚,今日我再說,年金是一個選擇,不是強制性,市民從強積金中取回一筆屬於他們自己的金額去使用,我們沒有意見。但就你的問題我有意見。我已多次回答你,這是不可以的,因為強積金是退休保障的重要一環,如提早提取,便違背了強積金的原意;亦因為這個原因,我們真是「咬緊牙關」取消了強積金對沖,因為對沖直接影響到強積金的退休功能。在那個前提下,恐怕不能積極回應你的建議。
 
  不過,既然你提到中小企現時面對的困難,我認為有一項措施仍未被社會消化,特別是關心中小企的人士未能消化這項措施。在《施政報告》第49至51段──在《施政報告》用三段文字去形容這項措施表示它真的很重要──我們聽取很多意見經常說要用「磚頭」,即房屋去抵押,中小企才能借貸,因為銀行會說:「我憑甚麼借貸給你?」。經過有些專家提出的意見,金融管理局亦迅速行動,將在明年、不需等候很久,便會推出「商業數據通」,突破性地讓企業自身擁有的數據,例如接了的訂單,或購買東西的單據,也可以透過「數據通」讓銀行知道其財務狀況。不是由我們透露,而是中小企自己願意提供自身數據給銀行作債務風險評估,從而獲取銀行借貸,而不用抵押物業。這項措施是為了中小企特別設計,我在此特別鳴謝馮國經先生(行政長官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成員),作為我的顧問委員會成員,他在大概半年前提出,是時候要想方法幫助香港的中小企,特別是做貿易的,原本他說這項措施叫trade finance,是幫助做貿易的中小企,可以透過單據或其他東西來支持它在銀行借貸,讓它們的現金流量可以更充足。我們是時常關心中小企在香港的發展。多謝謝議員。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謝偉俊議員。
 
謝偉俊議員:主席,我要順便申報,由於我提及到年金,我是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的非執行董事。特首閣下,我想跟進一下,現在我們政治上是全方位收緊和收窄,很多市民甚至認為需要「躺平」一下;但在經濟、民生上,多給予個人自由和空間,這是非常重要,可以消一消氣,我希望在強積金方面是否可以考慮將它放寬……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謝偉俊議員,你應該問簡單的跟進問題,而不是新問題。
 
謝偉俊議員:這是一個跟進問題,是否可以考慮放寬強積金其他方面的措施,令市民在這一方面多點安心、多點空間、多點自由?主席。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我恐怕循着你的方向,市民今日的安心就會成為他們日後的擔心。真的對不起,每一項工作都要看其宗旨和目的。強積金是為了保障香港市民的退休生活,所以必須是退休時才可以用的保障。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張華峰議員。

張華峰議員:多謝主席。特首,我認為這次的《施政報告》是五年來最好的一次,涵蓋了很多範疇,而且非常全面和務實。你亦花了一段時間解釋一個全新的計劃──北部都會區,這是一個非常有遠見、有前瞻的長遠計劃,完成後可以為250萬人提供安樂窩,更可讓香港與深圳的規劃連成一線,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我相信很多市民都非常歡迎和支持這個新計劃,特別是住在劏房和板間房的基層市民。不過,亦有市民關心此次計劃涉及龐大開支,會否因為投入巨大資金而影響未來的公共開支,而拖慢了工程規劃的進度?我從事金融業數十年,我對香港金融中心的集資能力絕對有信心,我亦相信不少香港市民、內地市民,甚至海外投資者都十分願意投資香港的未來。想問特首,北部都會區這個破格的遠大計劃,在籌集資金方面會否利用香港這個享有國際聲譽的金融市場去集資,以及向市民發行基建債券,特別是人民幣債券,以滿足這個項目未來的資金需求,避免影響日益膨脹的公共開支?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多謝張議員的提問。簡單來說,答案是「會的」。因為無論是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和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我真的深切認為它們不單不會影響香港的財政,更會為香港帶來財富──無論是實際收益的財富,譬如賣地收入,或是讓市民安居,以至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效益,都是很大。但畢竟發展任何大型建設都有現金流的問題,即早期要投入,後期可以收成。早期投入其中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集資──在社會上,甚至不只是在香港社會,而是在國際社會和內地社會集合資金,以建設這兩個如此大型的項目,然後得到回報。還有一個禆益,就是香港想發展為債券樞紐,亦相當成功,過去一年我們的發債比例正在提高;國家亦很支持,財政部先後表示今年會再發行美金債券、人民幣債券。下星期,深圳市政府亦會首次在香港發債,應該是50億人民幣的債券,當中有部分是綠色債券。別人對我們有信心,來香港集資發債,我們當然可以利用發債這個集資工具以支持這些大型基建的前期開支;尤其是綠債,因為這兩個新發展區顧名思義是新的,一定是採用最新的環保要求,並以減碳或零碳方式興建,所以它們基本上符合綠債的要求。無論是機構投資者或零售投資者均歡迎香港政府發債,這應該可以給予我們很大信心,發展這些項目既不會帶來沉重的公共開支負擔,亦可促成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張華峰議員。

張華峰議員:特首,我知道以往很多大型基建的投資只有機構投資者可以參與,今次香港這個如此有前景的巨大投資機會,會否讓市民和我們券商同樣可以參與,能夠做到共同富裕?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多謝張議員。我會請財政司司長和金融管理局再研究。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蔣麗芸議員。
 
蔣麗芸議員:特首,這份報告出來之後,社會當然會有不同的聲音。當然有人讚的,有人說這一份報告的是宏大抱負、雄圖大計;亦有人彈,說是畫餅充飢、望梅止渴,裏面有這麼多大計,都不知道要到何時才能完成,何時可以看到。既然是這樣的話,我們既然有了一個長期計劃,特首,你會不會責成你各部門的官員,盡早能夠提供一個中期計劃和短期計劃?甚至他們可不可以告訴全香港市民,未來六個月他們又可以做到甚麼?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如果大家都支持這個《北部發展區發展策略》,其實大家的思維上亦需要改變,這些大型的規劃不可能短期有結果,它是需要時間才可以落實,但當然我剛才在回答早前一個問題時我都說過,我們其中一個行動方向就是要為這個計劃的推進訂立一些滾動的10年建設目標,讓社會能夠掌握。未來六至九個月是否能夠出第一份的10年建設目標,我會盡最大的努力。因為當中有很多持份者,有很多鐵路項目要商談,甚至是鄉議局釋放祖堂地,我都給予一年時間提交報告,所以我不能夠在這裏承諾在六個月之內突然可以說出我們何時何日會做得到。既然有一個發展策略,只要社會支持、議會認同的話,我們政府內每一個部門,以後都會按着這個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方向來跟進有關的工作,我亦歡迎和要求立法會繼續監察特區政府推動,不單只在北部都會區,所有在《施政報告》裏的新措施,我亦歡迎各位議員持續地監察。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蔣麗芸議員。
 
蔣麗芸議員:跟進。特首,不要再談大型基建設施,不如談談最簡單的:現在市民大眾,特別是長者最關心的,就是合併普通和高額長生津(長者生活津貼),請問幾時可以實行?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明年下半年。因為年度、制度等需要融合,所以是明年下半年。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易志明議員。

易志明議員:多謝主席。首先多謝行政長官今次《施政報告》,是非常有前瞻性。在《施政報告》中有提及建議日後分拆運房局,自由黨是歡迎的,業界一向也倡議了很久;但根據特首昨日所說,新設的運輸局,似乎比較專注運輸基建方面工作,業界很擔心將來的新局會否涵蓋航運物流業?尤其是昨日《施政報告》中提及物流的篇幅非常少,但大篇幅談及創科和《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建議將洪水橋/厦村至流浮山,這些目前都是物流主要用地,升格為現代服務業中心,藉以與深圳前海一灣之隔的地方,建立規模媲美數碼港的地標性創科設施。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及香港的商品貿易總值全球排名上升至第六,今年首八個月合計總額已達至一個新高峰,是6萬5,000億元。如果要進行貿易,很明顯需要物流業的支援,因此物流業是一個經濟發展裏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我想問,特首會否因此進一步建議拆局之後,稱之為運輸及物流發展局,以示對本港物流業發展的重視?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正如我所說,這次提出改組的幾個方向都是拋磚引玉,所以歡迎易議員提出建議。事實上也是合理的,我在內部也說,不如就稱它為運輸物流局 Secretary for Transport and Logistics,因為物流業是很重要,無論是海運或空運,也是越來越重要。空運是無可置疑,去年那麼困難的情況,香港450萬公噸的空運貨物仍是世界首屈一指,接着有香港國際機場三跑和幾個現代物流業中心要落成,所以空運的物流是很重要。我們亦正和珠海商討,可否利用兩個機場的合作和港珠澳大橋,將珠海的物流業升格,做一些現代、高增值的物流業,因為香港國際機場在這方面的能力比較強,很多也有國際認證,空運是很重要。海運也同樣重要,雖然今日沒有人問葵青港的搬遷,葵青港是暫時不能搬遷的,因為在未找到替代時,不應放棄自己香港的港口。這港口仍然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它是全球第九大,它作為一個轉運港的角色是很重要。我到過內地西部後,更認同內地西部的陸海新通道,其實香港應該可以做得更好,應接更多貨物經陸路和海路到香港的葵青港,再運至我們的船會到的全球600個地點。無論海運或空運,物流也是越來越重要,而且是應該沿科技應用的智慧物流發展,所以對於你剛才的提議,我是開放的。我想解釋一下,我的同事也說易議員一定會看到你這裏這樣寫,他會擔心為甚麼洪水橋/厦村沒提及物流用地。現在的寫法是現代服務業,我們希望物流業也是一個現代服務業,所以這是不排斥的。如果在洪水橋/厦村需要批撥土地來發展現代物流業,例如多層次的物流業,仍然是可以發展的,因我們已將它歸納為現代服務業,和前海是對應的,因為前海是推行深港的現代服務業,所以請易議員放心。這幾年來,我個人對於物流業仍然抱有很大希望,希望香港物流業做得越來越好,多謝主席。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答問會到此為止。
 
2021年10月7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9時22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