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出席粵港金融合作研討會致辭全文(只有中文)(附圖)
******************************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九月二十九日)出席粵港金融合作研討會的致辭全文:
尊敬的張新副省長(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周誠君所長(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陳志英副書記(廣州市政府黨組副書記)、李彤副會長(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副會長、中銀國際控股首席執行官兼執行總裁)、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非常高興出席粵港金融合作研討會,與線上線下的各位領導、專家和業界領袖一同探討在國家「十四五」時期如何深化粵港金融合作,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金融發展的機遇。
過去幾十年國家的經濟騰飛,促成了香港的經濟一再轉型,也造就了香港的今天:成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服務業成為本地經濟支柱產業之一。這正是透過以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的例證。今年初發布的《十四五規劃綱要》與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提出繼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如何推動資金、人才、資訊等生產要素更好的自由流動,如何推動大灣區金融更深合作、更深度服務好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讓大灣區更好發展,成為了核心問題之一。廣東與香港昔日是經濟騰飛時的緊密合作夥伴,在國家經濟朝更高質量發展、在更高水平上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們的合作便迎來了新階段。
粵港聯手同心,將成為大灣區更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核心引擎。昔日的「前店後廠」,今後將成為「獨特的旗艦連鎖店」,把整個大灣區都拉動成為高效的產業和金融的物流鏈。在這裏我想提兩點想法:
第一,推動經濟更高質量發展,靠的是以數字經濟為引擎,提升數字化的治理能力、數據價值的釋放,將為產業的增值與擴容「賦能加速」。產業的升級轉型、數字化帶來的新模式與新結構,將增加金融服務的需求,增加灣區內聯手協作所能帶來的增值空間;金融和不同產業之間的對接,也必帶來新的衍生需求。
我想說的是,粵港澳大灣區是內外循環的交匯點,當中獨特的差異化和體制優勢,與及產業結構的「梯度化分布」,讓區域金融合作有很大的需求與發展空間,且可有效促進雙循環格局的形成和良性互動。
企業要一手抓緊內循環的發展,也要開拓把握外循環的機遇,從產品到市場推廣;從創業到上市融資;從內地資金的管理到境外人民幣離岸調撥,都是要掌握機遇卻同時又要做好風險管理。全鏈條的金融服務只有在大灣區能一站式處理。這就是我們必須聯手緊密合作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服務好企業需要,創造價值和經濟效益,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貢獻國家經濟的更好發展。
第二,透過粵、港的合作,槓桿更大的市場潛力和能力,我們將可推動更多的金融創新,讓金融資源更有效的服務傳統產業、更高效的服務新經濟領域。這樣既可推動科技創新、技術創新,也將國家的製造業「全產業鏈」的競爭力提升。讓金融為科技及技術創新賦能;讓金融為經濟更高質量發展添力,促進整個灣區的經濟發展。如果這裏有着方程式,「金融創新」也許會是關鍵詞,透過安全而高效的金融創新,推動科技創新、推動產業、推動經濟的創新。
如果在這兩點之外,容許我作點補充的話,是在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不斷深化擴充的同時,在監管上的進一步合作,做到「聯防聯控」。創新,需要適當的發展空間、需要拆牆鬆綁,也需要適度的管控風險,這才能讓創新穩步向前。金融需依賴實體需求的堅實,也需市場信心的支撐,積極推動風險可控的創新,是大灣區必須加強合作的部分。「聯防聯控」是為了更多創新,也為了我們的發展能走得更遠。
特區政府前天剛發表了營商環境報告,是回歸以來的首份,展示了「安全穩定才能談發展」的黃金定律。二○一九年的「黑暴」對香港社會造成很大的傷害,美國更對這些違法行為給力撐腰。中央果斷落實《香港國安法》,香港才回復社會治安及穩定。完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的原則,讓香港由亂轉治後,步進由治及興的新里程。
國安法實施後的一年,本港新股集資額超過5,000億元,較國安法前的12個月增加逾五成。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額超過1,600億元,亦比國安法實施前高出近七成。去年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所管理的資產更上升21%,增加至約35萬億港元,當中三分之一的增幅來自境外資金,足見香港仍然是受國際投資者歡迎的市場。綠色及可持續發展金融更為香港的金融市場發展帶來新動能。單計去年在港安排發行的綠色債務融資,就創出120億美元的新高。我們非常歡迎廣東省政府來港發行政府債券或綠色債券。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過去兩年,香港面對疫情和其他挑戰,我們的金融系統持續表現出非凡的韌力和穩定。香港正進入發展的新階段,會繼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特區政府會全力落實好《十四五規劃綱要》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有關粵港澳合作的內容,提升金融服務對大灣區發展的助力和貢獻。
最後,我祝願這次研討會圓滿成功,各位身體健康、事業宏達。謝謝大家!
完
2021年9月2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3時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