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行政長官於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開場發言及答問內容(附短片)
****************************
  以下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九月十四日)上午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的開場發言及答問內容:
 
行政長官:各位傳媒朋友、各位香港市民,早晨。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明日便會在陝西省西安市正式開幕,但正式開幕前我們已收到喜訊,香港兩位單車運動員,分別是李慧詩和梁嘉儒,已經在單車項目為香港取得一金和一銅兩面獎牌,我們非常高興,亦希望大家繼續為香港運動員打氣。
 
  香港這次派出了一支龐大的代表團,共169名運動員和66位工作人員及醫療支援人員,參加共18個項目。事實上,自回歸以來,香港一直有參加國家的全國運動會,今年已是第七次參加,而且成績令人鼓舞,香港運動員在上一屆全國運動會中取得的獎牌成績是兩金、七銀和七銅。
 
  這次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對香港來說有數個特別之處。第一,由於二○二○年東京奧運會延遲了一年,所以全運會是緊接着東京奧運會進行,而香港運動員在東京奧運會取得歷史以來最好的成績,分別有一金、二銀和三銅的獎牌。在這個前提下,我想香港市民對我們的運動員都充滿期盼,希望他們在這一屆全運會中亦可以獲取很好的成績。不過,我必須要提出,有數名在東京奧運會取得獎牌的運動員,因有其他安排而沒有出席這一次全運會,但我們對於其他運動員,特別是一些新晉的年輕運動員,也是充滿信心。
 
  第二,由於東京奧運會是由特區政府斥資購入轉播權免費給所有商業電視台轉播,令全城也充滿了非常熱熾地觀看奧運和支持體育的氣氛,所以到現時舉辦全國運動會,我相信市民都希望能看到轉播。昨日當我們知道李慧詩會在下午大約四時參加決賽爭取金牌時,很多人都詢問在何處可以收看到李慧詩這一場金牌戰,但由於全國運動會還未正式開幕,所以我們已安排的轉播權未能發揮它的作用。在此我很高興對大家說,經過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即是CCTV的協助,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將免費授權給香港電台轉播,另外亦會授權給一些商業電視台轉播。香港電台的轉播工作將由九月十五日至九月二十七日進行,稍後亦會轉播殘疾人運動會暨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這將會在十月二十二日至十月二十九日進行。
 
  早前香港電台在東京殘奧(東京2020殘疾人奧運會)的直播工作做得非常不錯,吸取了轉播東京殘奧的經驗──當時是十分近距離並緊貼着東京殘奧的賽事──相信對於港台這次轉播全國運動會是一個非常好的經驗。港台將會直播明日的開幕禮,亦會直播閉幕禮,期間也會每天直播不同的賽事。賽事會在何處能看得到呢?港台電視32台、港台的網頁、港台的手機程式(RTHK Screen)將同步播放,而且像殘奧一樣,會配以即時手語傳譯。正如我剛才所說,我知悉另一家商業電視台也取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播映權,其播映情況由它向市民交代。
 
  第三,當然是因為在今屆的全國運動會後,即四年之後的二○二五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國務院已經同意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所以對我們的意義更加重大。因為這個原因,我將會親自出席全國運動會的閉幕禮,據說當日亦會有一個授旗儀式,即是將承辦全國運動會的旗幟由陝西省交給粵港澳三地。我相信澳門特首和廣東領導都會前往出席,我們亦可趁這個機會初步討論三地政府可以如何協調合作,辦好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符合中央要求辦一個簡約、安全和精彩的全運會。
 
記者:林太,你好。第一條想問稅局修訂稅務指南,考慮的原因是甚麼?資深大律師湯家驊也說過,其實現時也有規管慈善團體不可參加政治活動,這次修訂指南的目的或用意是甚麼?第二,林太你是否有意分拆運房局和重組政策局?若是,是否為連任做準備?第三,澳門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偏低,你是否預期我們年底舉行的選舉都會有同樣狀況?謝謝。
 
行政長官:三條問題。第一,關於稅務局修訂其稅務指南,清楚說明獲《稅務條例》第88條註冊登記成為可豁免稅項的慈善團體,現時是清晰的──若這些團體涉及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當然不會獲接納註冊或批准成為第88條下獲豁免稅項的團體。正如你剛才引述,一向作為慈善團體若要享有稅務豁免,肯定不能進行違法行為,亦應按指引,不能進行政治性的行為。在此時再將之清晰化,是因為我們有了國家安全法。大家應記得,國家安全法的要求不單是懲處作出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的人士,亦包括防範和制止。如何能夠達致防範的目標?第一,讓所有人,無論是團體或個人,都知道甚麼事情可以做、甚麼事情不能做,往時若說得不清楚、人們了解得不夠透徹,我們現在有責任做這項工作。這亦是國安法第九條對於特區的要求,第九條說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應該加強維護國家安全和防範恐怖活動的工作,對於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等涉及國家安全的事宜,特區政府應當採取必要措施,加強宣傳、指導、監督和管理。慈善團體肯定屬於社會團體,而稅局是監管、指導、督導的部門,所以是次工作符合國安法第九條對於特區政府以至每個部門的要求。我相信日後其他部門在其日常工作中,要重新檢視而作出這種宣傳、指導和監督的工作。

  第二條問題,自從立法會回復至理性的政治體制,亦很願意配合行政機關、行政主導的工作,給了很多人──包括我本人──很大信心,我們應該爭取做一些對香港發展有利的工作,因為往時那種在立法會會被泛政治化、「拉布」、「拖後腿」的擔心已大大減退。在這個前提下,我認為重新思考香港特區政府的政策局應該怎樣組成才最有利於香港未來的發展,是一個不能迴避的議題。事實上,歷屆政府均有做這些工作,但往往在選出行政長官後,要在三個月內完成這些工作是非常困難。以往是非常困難,因為還要經過立法會的審批和要經過財務委員會,亦可能涉及一些條例的修訂,因此以前幾乎是做不到的;現時有了客觀利好的條件,是應該想想。現屆政府任期只餘下九個月,我相信實際上亦很難做到,因為即使做到──「做到」的意思是立法會會通過特區政府提出的改組建議──但只餘下數個月,是否要局長們調位,而若增設新政策局,又要物色新局長,卻只負責數個月的工作呢?因此現實來說,現屆政府的任務是廣泛聽取意見,然後提交予第七屆立法會時可以有一些討論,之後我們準備一套方案,若真的改組,涉及多少政策局和部門、需要修訂多少條例、要如何分配首長級的職位,我們全部可以準備好,交予下一屆政府。若下一屆政府不喜歡這樣做又如何?那就交予下一屆政府再考慮。事實上,至明年三月底行政長官選舉後,候任行政長官往往要考慮這些議題。我們只是把前期工作,基於我們聽到的意見和「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先做客觀、基礎的工作,這與我本人是否有意願參選特首完全沒有關係。
 
  第三條問題,澳門在兩日前進行立法會選舉,我們都看到一些情況。本星期日我們有一場選舉,這是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相信不會明顯看到你剛才提及的現象;但十二月十九日的第七屆立法會選舉有20個席位是由地區直選、一人一票選出,屆時大家便會關心投票率,以及會否出現白票、廢票等,但現時言之尚早,因為仍未知道誰人參選。一場選舉投票率的高低往往與其競爭性、候選人的質素及助選宣傳工作有關,因此現時是言之尚早。選舉和被選均是受《基本法》保障的香港居民權利,我當然希望每位香港居民,若已登記為選民,會在每場選舉行使其作為已登記選民的投票權利。多謝。
  
記者:林太,早晨。上星期你曾說會有專家對接,討論通關的計劃,請問詳情為何、開始了沒有、香港會由哪些專家參與討論?「健康碼」方面,中央有沒有提出要求需要籌備?最後想問有關區議員宣誓的問題,知道有些可能資格存疑的人遞交了信件,政府會按甚麼準則考慮他們的回覆是否符合「擁護」、「效忠」的要求,接下來的三場宣誓會於何時舉行?謝謝。

行政長官:兩條問題。第一,我們非常積極地跟進關於與內地有關當局討論在甚麼情況和條件下可以逐步有序地通關,即無須檢疫讓香港居民進入內地。這項工作正在進行中,我們接獲通知,中央十分支持這種專家對接,現正要求我們梳理一些資料。大家知道,我們抗疫接近兩年,事實上有很多資料、做法和改善之處可向中央匯報,現正處於這個階段。我們會爭取盡快有對接的會面。

  至今日為止,中央並沒有為通關定下客觀、具體的條件,我相信也要先對接,然後才能談具體、客觀的條件,包括你提及的「健康碼」事宜。事實上,特區政府近數個月的抗疫工作是有成效的,我們最後一宗本地個案是在八月中,八月十七日,距離現時整整一個月。儘管有人認為我們的「外防輸入」措施很嚴格,但它亦發揮了作用,雖然每日也有數宗輸入個案,無論是在抵港時被驗出或在檢疫期間發現確診,但最少在目前為止也沒有跡象顯示病毒進入了社區。這是一個好的基礎,讓我們可以與中央討論,因為事實擺在眼前,我們做得不錯,加上市民的強烈訴求,我們希望可盡快進行專家對接。正式開會時,專家當然主要來自食物及衞生局、衞生防護中心或負責內地事務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等,亦要視乎大家想討論甚麼問題,若包括關口的安排,當然入境處、海關、警務處等亦會參加。

  上星期我與民政事務局局長在此一同宣布,我們會安排仍在任的區議員分批進行宣誓。宣誓活動已於上星期進行,宣誓有效的區議員,我們已發出通知;有幾位存疑的,我們亦要求他們在昨晚,即三日內,提交其抗辯或申述。現在的情況是,由民政事務局局長作為這次宣誓獲我授權的監誓人,基於他已掌握的資料和這些人士提交的申述,作出裁決。至於他是基於甚麼準則,那些準則我們已多次說明,是有一條法律,該法律清楚說明哪些行為不符合「擁護」、「效忠」,有負面清單和正面清單,最終都是依法例條文作出決定。至於另外三批──合共有四批──區議員的宣誓,我相信民政事務局局長是希望先處理第一批,讓大家看清楚有關工作如何進行和相關法律基礎,我們便可以盡快邀請第二批現任區議員進行宣誓;相信不會拖太久,我們希望能盡快進行這項工作。多謝大家。

(請同時參閱答問內容的英文部分。)
 
2021年9月14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4時52分
即日新聞  

網上廣播

行政長官會見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