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三題:極端天氣的評估、預報及應對
********************
  以下為今日(八月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鍾國斌議員的提問和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的答覆:
 
問題:
 
  據報,河南省鄭州市上月遭遇千年一遇的暴雨,引致多處道路及地下鐵路管道被淹浸,傷亡慘重;歐洲多國近日亦遭遇世紀洪水,造成重大的人命傷亡及經濟損失。關於政府評估、預報及應對極端天氣的工作,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過去五年,香港的降雨量及暴雨頻密度有否呈上升趨勢;如有,詳情為何;
 
(二) 香港天文台有否計劃提升其預報極端天氣(尤其是特大暴雨)的能力,以便及早向市民發出警報,而相關政府部門會否加強聯繫,為應對極端天氣引致的災害做好準備;有否評估未來本地出現極端天氣的趨勢,以及地下設施及近岸建築物被淹浸的風險;及
 
(三) 鑑於當香港天文台錄得或預料有每小時雨量70毫米或以上的豪雨時,便會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但鄭州市所遭遇的暴雨的雨量超過每小時200毫米,香港現時的公共雨水排放系統等公共設施能否應付後者規模的暴雨;政府會否增撥資源,提高公共設施的防洪能力,以及加快消除現時全港四個水浸黑點?
 
答覆:

主席:
 
  就問題的各部分,經諮詢相關政策局及部門,我回覆如下:
 
(一)根據香港天文台資料顯示,過去五年,即二○一六至二○二○年,香港每年平均降雨量為2 500多毫米,最高降雨量為二○一六年的3 000多毫米,最低降雨量為二○一八年的2 100多毫米;而大雨日數,即當天有一小時降雨量超過30毫米,每年平均約有六日。過去五年的每年降雨量及大雨日數並無呈現上升或下降的趨勢。另一方面,自一八八四年有記錄以來至二○二○年,每年大雨日數有上升的趨勢。
 
(二)及(三)長遠而言,受氣候變化影響,極端天氣情況預計會越趨頻繁。天文台現時利用臨近預報系統預測暴雨,並透過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優化系統,以加強其預報能力,並自二○二○年起向渠務署提供實時自動化區域大雨的臨近預報。此外,天文台計劃利用更高性能的電腦系統以提供更仔細的本地天氣預測,務求進一步提升預報極端天氣情況的能力。
 
  天文台一直以不同渠道發布降雨相關資訊,讓市民有所準備。有關天氣預警包括暴雨警告、特別天氣提示、顯著降雨概率及九天天氣預報等。今年五月,天文台推出局部地區大雨提示服務,按錄得雨量以及臨近預報系統的雨量預測,預早提示市民個別地區的大雨情況。
   
  另外,根據《天災應變計劃》,政府會在準備、應變及善後各階段提早進行及加強形勢評估、制定應變策略及計劃,及適時調配資源和人手以應付天災。一旦出現特大暴雨或嚴重水災,需要政府全面展開緊急應變行動,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會立即啓動作全方位應變。
   
  政府於二○一八年九月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後進行了跨部門檢討,以改善日後應對超強颱風或其他大規模天災的準備、應變和善後工作的機制。其中一項新措施,是在遇上超強颱風或其他大規模天災而情況特殊和有需要時,政府會成立一個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的跨部門應對超強颱風或其他大規模天災督導委員會,確保在各階段均由單一高層次組織統籌及監督,並共同制定解決問題的優先次序,讓可運用的資源使用得宜。保安局亦於超強颱風「山竹」的檢討後每年舉辦一次跨部門桌面演習,以助各政策局、部門及其他相關機構作更好準備及提升協調能力。
   
  香港的地理環境和位處內陸的鄭州有明顯分別。香港屬沿海城市,一般只需約數小時,雨水就能迅速排出大海。遇上極端降雨,出現持續數日嚴重水浸的機會不大。香港採用的防洪標準是參考國際標準而制定,亦會適時檢討,與時並進,用以規劃和設計香港的公共雨水排放系統。在選用防洪標準時,須考慮土地用途、社會的經濟需要、水浸後果及水浸紓緩措施的成本效益等因素。
   
  為減低設施及建築物被淹浸的風險,渠務署自90年代開始進行不同的防洪策略研究,分階段在全港各區完成了雨水排放整體計劃研究及排水系統研究,並落實了多項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大大提升了防洪能力。為應對各地區的土地發展、土地用途改變及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渠務署自二○○八年起,再次分階段進行研究,以制定及檢討全港主要地區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並推展多項工程項目。
   
  渠務署採用「防洪三招」的策略,即「上游截流」、「中游蓄洪」、「下游疏浚」的方法防治洪患。渠務署完成了多項主要防洪工程,包括完成四條分別位於港島西、荔枝角、荃灣及啟德屬「上游截流」策略的雨水排放隧道;四個分別位於大坑東、上環、跑馬地和安秀道屬「中游蓄洪」策略的雨水蓄洪計劃;在新界區完成了總長度超過100公里的河道治理工程,更於低窪的鄉村推行了27個鄉村防洪計劃,減低暴雨及洪水對本港的影響。
 
  政府繼續投放資源,渠務署正進行九項雨水排放工程,及正在規劃和設計19項雨水排放工程,當中包括尖沙咀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元朗防洪壩計劃及位於多區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等。
   
  自一九九五年,渠務署已消除了127個水浸黑點。現時全港剩下四個水浸黑點。當中,南區薄扶林村的雨水排放改善工程已經展開,預計於二○二四年完成。其餘三個水浸黑點,分別位於元朗新田石湖圍、大埔林村谷盆地及尖沙咀漆咸道南的改善工程正處於規劃及設計階段。待完成相關規劃及設計,我們會盡快落實有關工程計劃。我們會密切監察這些黑點在暴雨下的情況,相信在改善工程後,這些剩下的黑點可被消除。
   
  多謝。
 
2021年8月1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42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