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就「推動公共健康政策,享受優質老年生活」議員議案開場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食物及衞生局(食衞局)局長陳肇始教授今日(七月二十一日)在立法會會議就陳健波議員提出「推動公共健康政策,享受優質老年生活」議案的開場發言:
 
主席:
 
  我感謝陳健波議員今日就「推動公共健康政策,享受優質老年生活」提出議案。
 
一、引言
 
  雖然香港的健康指數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如同許多發達國家一樣,香港正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隨着男女出生人口預期壽命穩步提高,65歲或以上人口的比例預計將從二○二○年的19.2%顯著上升至二○六九年的35.8%。人口老化會令醫療和長者福利服務開支上升,對香港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造成影響。
 
  老年人口比例和數目逐步增加是不爭的事實,關鍵是如何令這批人口保持身心健康,以減低他們在年老時對醫療服務特別是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及負擔;同時改善長者的生活質素,務求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
 
  處理人口老齡化這個議題,與多個政策局的政策息息相關,更是環環相扣。在公共衞生方面,人口老化令現時的醫療服務承受極大壓力。政府明白制定全面而恰當的長遠規劃的重要性,所以已適時推行多項措施,促進醫療系統長期的持續發展及提供足夠的硬件配套,以應付未來的服務需要,有關措施包括發展基層醫療健康及落實醫院發展計劃等等,我稍後會聚焦討論這方面。在長者福利和服務方面,「照顧長者」為特區政府其中一項策略性政策目標,及後安老事務委員會的成立、《安老服務計劃方案》的制定,都是朝着解決人口老齡化的方向,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適切的長期護理服務,以及加強安老服務及其規劃。由此可見,要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需要有全面的規劃及硬件配套設施。因此,整個政府各個政策局和部門均致力透過多管齊下的政策及措施處理人口老化的問題,以提升市民健康水平,以應對人口老化所帶來的種種挑戰。
 
  剛才我提到約50年後,65歲或以上的人口將佔整體人口超過三分之一,也就是說,今日16、17歲的青年人,好像與醫療和長者福利服務久久也扯不上關係,但在半個世紀後,便會在一個「每三個人就有一名長者」的社會中生活。因此,從公共衞生角度而言,我們認為最有效減輕人口老齡化的策略,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預防勝於治療」,也是剛才陳健波議員提出及我今日希望主力討論的範疇。
 
二、發展基層醫療
 
  隨着人口急劇增加及老化,本港醫療體系在過去有顯著改變。面對醫療服務需求急劇上升的嚴峻挑戰,我們近年正推行醫療改革,提出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及風氣,用非常大的力度發展及加強基層醫療健康服務,踏出改變香港醫療系統重要的第一步。
 
  其中,政府正逐步在全港18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作為政府基層醫療體系的重要一部分。地區康健中心以嶄新模式運作,由政府出資並透過非政府組織營運,以地區為本、公私合營及醫社合作的理念,提升市民預防疾病的意識和管理個人健康的能力,並讓市民可在社區得到所需的護理,長遠有助減輕公營醫療體系的壓力。
 
  地區康健中心計劃包括第一、第二及第三層預防計劃。第一層預防計劃由健康推廣及疾病預防活動組成。第二層預防包括健康風險評估、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篩查。第三層預防計劃涵蓋慢性疾病管理及社區復康。
 
  隨着政府於二○一九年九月在葵青區成立首間地區康健中心後,我們已加緊籌備其他地區的康健中心,其中兩區(註一)和10區(註二)已分別批出營辦合約或落實選址。另外,我們已於二○二○年九月向聖雅各福群會批出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的營運服務合約,及向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批出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的營運服務合約。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已於今年六月三十日開始投入服務,而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則預期於二○二二年六月底啓用。在本屆政府未及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的11個地區,政府會透過資助非政府機構在各區設立規模較小、屬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提供健康推廣和教育、健康風險評估、慢性疾病管理等重點基層醫療健康服務,預早為長遠建立一個以預防為中心的基層醫療體系打好基礎。
 
  發展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如何針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呢?在個人層面而言,我們的願景是,每位市民都可獲得基層醫療的醫生服務,並作為他們長期的健康夥伴,提升市民預防疾病的意識和管理個人健康的能力;在善用社會資源而言,基層醫療服務由公私合營,與病人、其家屬和社區共同合作,着重預防疾病及防止病情惡化;對政府而言,基層醫療長遠有助減輕公營醫療體系的壓力,令本港醫療服務可持續發展。
 
三、非傳染病防控策略
 
  市民又可能會問,發展基層醫療健康便可以減少疾病以致減低醫療系統的負擔嗎?事實上,不少非傳染病(俗稱慢性病),例如癌症、糖尿病及高血壓,都是可以預防的,我們希望透過基層醫療的篩查及跟進工作,更有效預防及管理這類非傳染病。當中,癌症治療成本高昂,對病人以至整體社會均構成重大壓力。
 
  在香港,非傳染病是導致死亡、殘障和健康受損的主要原因。在二○二○年,在50 000多宗已登記死亡個案中,超過一半(約55%)的個案由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及糖尿病所致。根據對上一次人口健康調查(於二○一四/一五年度進行)的結果,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普遍隨年齡增長上升。以高血壓為例,患病率由15至24歲人士的4.5%,上升至55至64歲人士的46.4%,差不多一半,以及65至84歲人士的64.8%。現時大部分患高血壓的人士均在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接受治療,如計及輪候時間、對每位病人的診症時間、診症的醫生每次不同等因素,現行安排未必是最有效運用資源及對病人最有裨益的做法。在基層醫療框架下,我們編製了「香港高血壓參考概覽─成年高血壓患者在基層醫療的護理」,目的是一方面為公營的醫療專業人員提供通用參考,從而為高血壓患者在社區內提供持續、全面和以實證為本的治理,另一方面為有機會患上或已患有高血壓的成年人及其照顧者提供參考,以加強病友自我照顧能力,及讓市民更清楚知道預防和妥善治理高血壓的重要性。
 
  我們在二○一八年發表《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期望在二○二五年或之前,減少非傳染病在香港所造成的殘疾及早逝等負擔。主要的非傳染病有共通的行為風險因素(即不健康飲食、缺乏體能活動、吸煙和酒精傷害),但這些風險因素是可以預防或改善的。我們在二○一九年公布《香港癌症策略》,提供實證為本預防和篩查工作等,達致降低癌症的發病率的目標。政府在過去幾年,透過倡導健康飲食、體能活動、減少酒精和吸煙禍害以及鞏固醫療系統等措施,推動跨界別協作,共同建設促進健康的生活環境,以保障市民的健康。由此可見,政策的方向與陳健波議員提出的議案是一脈相承的。
 
  達到健康長壽以預防非傳染病的出現和增長,我們需要由預防入手,透過採取貫穿人生歷程(life course approach)的介入措施及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導致慢性病的風險因素及生活模式,例如吸煙、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體能活動、超重和肥胖等。我以下提及的措施,不少已考慮到長者的需要。
 
推廣健康飲食
 
  在推廣健康飲食方面,政府以及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一直致力推廣少鹽少糖飲食,並從不同方面推動全城減鹽減糖的工作,包括提高產品資訊透明度、鼓勵食品製造商改良預先包裝食品的配方、鼓勵食肆減鹽減糖等。《2021年食物內有害物質(修訂)規例》(《修訂規例》)亦已於本年七月十四日獲得立法會通過,得到議員支持。《修訂規例》除了加強規管霉菌毒素等多種食物內有害物質外,亦將部分氫化油(即工業生產的反式脂肪酸的主要來源)列為食物中的違禁物質,以保障市民健康。
 
吸煙
 
  吸煙亦是致癌及引致上呼吸道疾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亦透過不同政策鼓勵市民不要吸煙、抑制煙草的廣泛使用,並減低二手煙對公眾的影響,以保障公眾健康。我們一直以多管齊下的方式加強控煙,包括立法、執法、宣傳、教育、提供戒煙服務和徵稅。為保障市民健康,政府於二○一九年二月十五日在憲報刊登《2019年吸煙(公眾衞生)(修訂)條例草案》(《條例草案》),以禁止進口、製造、售賣、分發及宣傳另類吸煙產品,包括電子煙、加熱煙產品及草本煙。《條例草案》現正在立法會成立的《2019年吸煙(公眾衞生)(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進行討論及審議階段。我期望《條例草案》能盡快獲得通過,從而預防年輕人透過有關的新型煙草產品而開始吸煙行為。政府亦推出不同措施,包括設立並持續擴大禁止吸煙區範圍和不時上調煙稅。
 
體能活動
 
  定期進行體能活動亦可以為健康帶來各種裨益,幫助保持適中體重,預防及控制糖尿病、高血壓以及一些癌症等非傳染病。為了提高長者參與體育活動方面的興趣,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舉辦長者喜愛的活動,鼓勵他們多參與體育活動,培養健康生活模式。
 
  另外,康文署與衞生署自二○○○年起合辦「普及健體運動」以推廣全民運動,與衞生署及社會團體和學校舉辦康樂體育活動,包括為長者而設的健體計劃。
 
推廣和支持母乳餵哺
 
  剛才所說,健康生活要從小做起。醫學實證顯示餵哺母乳有助減低婦女患上乳癌及卵巢癌的風險。因此,政府一直致力推廣和支持母乳餵哺,包括於二○一四年成立「促進母乳餵哺委員會」,就進一步推廣、維護及支持母乳餵哺提供具體建議;鼓勵實施「母乳餵哺友善工作間」;推廣「母乳餵哺友善場所」,以及加強母乳餵哺的宣傳及教育工作等。
 
  立法工作也非常重要,與此同時《2019年僱傭(修訂)條例草案》已於去年──多謝議員支持──獲立法會通過,將本港的法定產假由10個星期延長至14個星期,這項政策有助支援和鼓勵在職婦女持續餵哺母乳,為孩子的健康和發展帶來益處。
 
  另外,政府亦先後提出了《2018年歧視法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和《2020年性別歧視(修訂)條例草案》,並已分別於去年六月及今年三月獲立法會通過,擴闊了《性別歧視條例》(第480章)的保障範圍,禁止對餵哺母乳女性的歧視和騷擾,有關的法例修訂已於本年六月中生效。
 
四、傳染病的防控
 
  陳健波議員提到現在的疫情和傳染病亦可對醫療系統帶來壓力,相信經過過去一年多的抗疫經驗後,大家都非常認同。防控傳染病的重要策略,不論是針對2019冠狀病毒病或季節性流感,就是接種疫苗。接種疫苗是其中一種預防疾病及其併發症的有效方法,也可減低因病而入院留醫的機會和死亡的風險。多年來,政府一直鼓勵市民,特別是包括長者在內的高危人士盡早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並每年透過「政府防疫注射計劃」及「疫苗資助計劃」向合資格人士提供免費或資助的季節性流感疫苗。
 
  同樣,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引致嚴重疾病的風險隨年齡上升,世界各地都大力推動長者接種新冠疫苗。截至二○二一年七月十五日,本港60歲或以上的人士中只有約26%接種了第一劑新冠疫苗,情況遠遠未如理想。根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和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聯合科學委員會)聯同行政長官專家顧問團就新冠疫苗接種的最新建議,長者是因2019冠狀病毒病出現併發症和死亡的最高危群組,因此我在此再次強烈建議長者接種新冠疫苗以預防感染。
 
五、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亦非常重要。隨着年紀增長,長者需要面對生理、心理和社交上的轉變。因此,政府十分重視市民長者的心理健康,並推出不同計劃向長者宣揚精神健康的正面信息,其中包括「好心情@HK」計劃下的「社區合作伙伴計劃」。有關計劃由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分別與社區夥伴,包括非牟利機構合作,在社區推行以實證為本的心理健康推廣計劃,讓包括長者在內各年齡層的人士能在生活中擁有更多正面思維,並增加對常見精神問題的知識。該計劃已制定培訓手冊供社區使用,讓計劃可在社區持續推廣和發展。
 
  就支援患有認知障礙症長者方面,食衞局聯同醫管局及社會福利署,於二○一七年二月推出為期兩年、名為「智友醫社同行」的先導計劃,以醫社合作模式,透過長者地區中心,為60歲或以上患有輕度或中度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及其照顧者提供社區支援服務。計劃已於二○一九年二月恆常化,並於二○一九年五月推展至全港41間長者地區中心,預計每年有超過2 000名長者及照顧者受惠於此計劃。
 
六、長者健康服務
 
  在服務提供方面,現時,衞生署的長者健康服務由18間長者健康中心及18支長者健康外展分隊組成,就長者的多種健康需要提供基層健康護理服務,藉以提高長者自我照顧的能力,鼓勵他們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並推動家人及護老者給予支持,以減低長者染病和罹患殘疾的機會。
 
  另外,衞生署已於四間長者健康中心開展醫社合作先導計劃。該先導計劃透過與具備服務隱蔽長者經驗的非政府機構(例如長者地區中心和長者鄰舍中心等)合作,由這些機構的社工透過外展服務發現並轉介「難以接觸到的」長者,特別是社交網絡狹小並缺乏定期醫療護理的長者至長者健康中心,優先為他們提供包括健康評估、治療、個別輔導及健康教育等服務。
 
  另外,全港211間資助長者地區中心和長者鄰舍中心舉辦經常性的長者健康活動,部分長者中心還提供簡單的健康檢查器材,以推廣自我健康管理。多個政府部門亦積極推廣「積極樂頤年」,使長者可以保持活躍和享受優質老年生活,例如因應長者的興趣和需求提供各類課程等。
 
七、硬件配套和規劃
 
  上述提及多項政策和措施,都必須有硬件的配套及適當的規劃方可實施。
 
第一個及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
 
  政府明白制定恰當長遠規劃的重要性,以便適時展開、進行和完成主要的醫院發展項目,應付未來的服務需要。剛才陳健波議員都有提過我們的第一個及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政府在二○一六及二○一八年《施政報告》分別宣布推行第一及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當所有有關工程計劃完成後,將能額外提供逾15 000張病床及其他醫療設施,大致足以應付直至二○三六年的預計服務需求。
 
設施及規劃
 
  就專門提供予長者使用的康樂體育設施而言,康文署自二○○二年起開始引入適合長者鍛鍊體魄的健體設施,於合適的公園及遊樂場地內設置免費的「長者健身園地」,因應長者的需要而設計及提供健體器材,以鼓勵長者多做舒展身體的活動。至今,康文署轄下已有超過530個戶外康樂場地提供約2 790組長者健體設施。
 
  規劃方面,政府在二○一八年落實《安老服務計劃方案》下重新在《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加入安老服務的規劃比率的建議,以在未來數十年增加安老院舍宿位。較近期的例子,是規劃署正在研究把「動態設計」概念融入塑造香港的城市景觀和建築環境,例如提升各類活動地點的可達性、營造適宜步行和騎單車的環境等,以助把運動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從而提升市民體能活動水平和促進健康生活。
 
八、長者醫療券計劃及自願醫保計劃
 
  我剛才用了不少篇幅解釋發展基層醫療健康的工作及好處,以及其他以解決人口老齡化和減輕醫療負擔的政策和項目。我以下會花一點時間,闡述近年我們透過較嶄新的思維,例如長者醫療券計劃和推廣自願醫保計劃(自願醫保),鼓勵市民更廣泛使用私營醫療服務,調整公私營醫療系統平衡,以期紓緩公營醫療體系沉重的壓力和負荷。
 
長者醫療券計劃
 
  長者醫療券計劃資助年滿65歲的合資格香港長者每年2,000港元的醫療券(累積上限為8,000元),讓他們在自己所屬的社區選擇最切合他們健康需要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現時,醫療券可用於西醫、中醫、牙醫、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放射技師、醫務化驗師、脊醫,以及根據《輔助醫療業條例》(第359章)在註冊名冊第I部分註冊的視光師提供的醫療服務。
 
  政府透過讓長者選擇最切合他們需要的私營醫療服務,計劃試行「錢跟病人走」這項較新的概念,補充現有的公營醫療服務,並推廣家庭醫生的概念。截至二○二一年六月底,曾經使用醫療券的長者超過139萬人,約佔合資格長者人口的96%。累積的醫療券申報超過3 166萬宗,涉及的總金額超過137億港元。
 
自願醫保計劃
 
  自願醫保計劃在二○一九年全面落實,為購買認可產品的市民提供稅務扣除,以鼓勵巿民購買認可產品,利用保險保障使用私營醫療服務。自願醫保認可產品的主要特點包括:(i)不論受保人的健康狀況有否改變,保證續保至100歲(不可重新核保);(ii)不設「終身保障限額」(註三);以及(iii)保障範圍擴大至涵蓋未知的投保前已有病症、日間手術(包括內窺鏡檢查)、診斷成像檢測、非手術癌症治療等。
 
  醫管局近年已推行多項公私營協作計劃為病人提供更多醫療服務選擇。醫管局會繼續利用醫院管理局公私營協作基金的投資回報推行各項公私營協作計劃,並繼續與公眾及病人組織溝通,與持份者緊密合作,探討推行更多公私營協作服務的可行性,以滿足公眾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並提高社會整體的醫療服務質素。
 
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
 
  另外,隨着越來越多公私營合作的項目,政府已開發全港性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醫健通」)電子平台,目標為全港市民建立免費和終身的電子健康紀錄,加強護理服務的連貫性,讓公營和私營醫護機構雙向互通紀錄,繼而為推行公私營醫療協作計劃提供資訊科技平台。市民及醫護提供者參加互通系統,均屬自願及免費。
 
九、結語
 
  主席,我十分認同陳健波議員所說,今日的議題涵蓋面十分廣濶,不止於某政策範疇或某個年齡層。在有限的時間下,我的回應主要集中解說以預防為本的公共衞生政策,特別為長者而設的服務及措施,以及因人口老齡化對醫療系統帶來的挑戰。我們,包括今日亦出席的民政事務局副局長和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非常樂意聽取各議員就議案的意見。在總結發言階段,我會就議案以及其他議員的意見再作一個整體的回應。
 
  多謝主席。
 
註一:政府已於二○二○年九月十四日向聖雅各福群會批出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的營運服務合約,及向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批出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的營運服務合約。
註二:(截至二○二一年七月初)政府已落實深水埗、黃大仙、灣仔、東區、油尖旺、觀塘、大埔、西貢、北區及中西區的康健中心選址。
註三:不設「終身保障限額」即受保人的保障會持續至年滿100歲。
 
2021年7月21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9時58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