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五題:推動國民教育
*************

  以下是今日(七月二十一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謝偉俊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的書面答覆:
 
問題:
 
  政府在二○○○年容許學校於初中階段,以非獨立科目形式教授中國歷史(中史)。有市民批評,此後有不少學校將中史與其他學科合併,令初中課程內關於中史的內容支離破碎,以致新一代青年人「忘其史」,對國家歷史認識不足,缺乏民族及國家觀念。上述市民亦指出,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後,市民填寫各政府部門的表格時只須提供國籍或出生地,而無須再提供籍貫,亦令青年人「忘其根」,失去認識個人身分途徑及與祖國的連繫。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研究上述問題,並制訂補救方法;如有,詳情為何;如否,會否立即研究;
 
(二)除了自二○一八/一九學年起落實在初中階段將中史成為獨立必修科外,政府有何新政策或措施,幫助新一代青年人建立正確歷史觀、認識個人與香港及祖國密不可分關係;及
 
(三)會否進一步研究,(i)高中階段以獨立必修科形式教授中史、(ii)在各政府部門表格上重新要求市民填寫籍貫,以及(iii)舉辦國情教育交流團,讓青年人了解其籍貫所在地歷史及風俗,並親身了解內地各省市近年高速發展的產業,以期增加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感;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就謝偉俊議員的問題,現回覆如下:
 
(一)及(二)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區)是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基本法》)共同構成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基礎,為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提供最有力的保障。要培養青年人「不忘其根」不僅涉及在學校學習國家歷史,或聚焦於是否推廣籍貫以尋根問祖,更重要是讓全港市民(包括青年人)全面、準確認識香港特區的憲制秩序,以及香港與國家的歷史及文化的連繫,兩地人民同根同心,一脈相連,藉以加強市民的國民意識及對國家的歸屬感。此外,我們要培養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尊重,對國家發展的了解及認同。青年人的教育不限於學校教育,更涉及《憲法》和《基本法》的憲制教育、公眾教育、家庭教育、媒體及資訊素養以教育青年人判別資訊真偽,以至社會愛國氛圍等各方面的工作及配合,實有賴整個社會不同持份者同心同德地加倍努力。而特區政府的不同部門,包括民政事務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及教育局都肩負有關的推動工作。
 
  特區政府一直致力進行《憲法》和《基本法》的推廣和教育工作,讓市民(包括青年人)全面、準確認識《憲法》、《基本法》以及「一國兩制」,藉以加強市民的國民意識及對國家的歸屬感。政務司司長主持的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及其下設的五個工作小組(即本地社區、教師及學生、公務員、工商專業界及香港以外地區人士工作小組),負責統籌特區政府相關政策局及部門透過不同渠道以多元方式進行宣傳推廣工作,包括舉辦或贊助各類型推廣活動,在不同範疇向公眾推廣《憲法》、《基本法》及其確立的特區憲制秩序(包括國家與香港的關係),全方位加強社會學習及認識《憲法》和《基本法》的風氣。
 
  學校教育是其中一個重點,並以培養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作為香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學習宗旨。教育局一直以「多重進路、互相配合」的方式推行國民教育,讓學生透過課堂內外不同的學習活動認識國家的歷史、文化、經濟、科技、政治體制等各方面的國情和發展,全方位地增進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培養學生成為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對社會有承擔的新一代。
 
  學校課程內,中國歷史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部分,故教育局於二○一七年將「強化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的學習」列入《中學教育課程指引》作為主要更新重點,並於二○一八/一九學年落實中國歷史科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讓所有學生能整全及有系統地學習中國歷史,而新課程亦已經在二○二○年九月在中一級開始逐級推行。新課程以古今並重的編排原則,增加近現代中國歷史比重,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國家的歷史,了解香港自古至今與國家密不可分的互動關係,港人既是香港公民,更是國家的一員,與國內十四億同胞血脈相連、休戚與共;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及社會的認同感,並尊重、珍視和傳承中華文化。
 
  此外,教育局將會自二○二一/二二學年起,由中四級開始推行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科),以取代通識教育科。公民科強調幫助學生從多角度理解香港、國家及當代世界,以及他們的互動關係,從而建立廣闊的知識基礎,培養慎思明辨、理性分析的能力及國民身分認同,使學生成為有識見、負責任、具國家觀念,並具備世界視野的公民。課程涵蓋三個主題,其中「『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兩個課題,旨在讓學生認識「一國兩制」的內涵和實踐、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與成就,以及國家的發展與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公民科更會提供內地考察,讓學生透過親身經歷,認識國情、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發展,及培養國民身分認同。
 
  國家安全教育亦是國民教育關鍵部分,教育局在二○二一年公布了《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並發布了15個相關科目的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讓學校知悉如何透過學科的相關課程內容自然連繫並有機結合國家安全教育的學習元素。同時,為支援學校順利地推展中國歷史教育、國情、《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教育,教育局持續更新/增潤相關學與教資源,提供合適的專業培訓,並持續舉辦多元化的全港學生活動,協助學校透過多元化的全方位學習經歷及活動(包括博物館參觀、內地交流、問答比賽、專題研習等)營造氛圍,讓學生掌握與國家歷史、現況和發展相關的正確知識,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民族感情和國民身分認同。
 
  除了教育局在學校推動國民教育,民政事務局亦一直與公民教育委員會(委員會)緊密合作,透過不同渠道和項目,在學校以外和在社區推廣公民和國民教育(包括《憲法》、《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等),例如向符合申請資格的團體提供資助以舉辦公民和國民教育活動、就相關主題(例如《基本法》)製作宣傳節目和刊物或舉辦展覽╱講座、透過委員會的網站和社交媒體專頁發放資訊,以及在公民教育資源中心進行推廣等。
 
  社會團體安排的多元化活動,對營造愛國氛圍相當重要。例如參觀國情及歷史的專題展覽、觀賞愛國主題的電影、國內知名奧運運動員或航天團隊訪港時的講座等全方位學習活動,都可加深公眾(包括青年人及學生)認識國家的歷史和艱苦的發展歷程,增強民族認同感。這些工作的重要性絕對不亞於在校內開展活動。
 
(三)中國歷史科一直是高中的選修科目,讓學生按興趣及能力選讀,以加深認識中國歷史的發展。除中國歷史科外,高中學生亦能透過高中必修的中國語文科、公民科/通識科等科目,學習中國歷史的發展及中華文化的特色。現時社會上有個別人士建議將中國歷史科列作高中必修科目,相關建議會影響整體高中課程結構,也會減少學生的科目選擇並增加選科的限制,未必獲得學生及家長接受。
 
  除了課堂學習,學生的親身經歷及體驗,更能培養他們對國家的情感,所以多年來,教育局一直配合學校課程和國家的最新發展,籌辦或資助學校舉辦不同主題的學生內地交流計劃。自二○一七/一八學年起,教育局每年提供約100 000個交流名額,足夠讓每名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最少各獲一次到內地交流的機會,鞏固和深化課堂學習,並了解國家在歷史、文化、經濟、教育、科學和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加強國民身分認同。學生內地交流計劃行程涵蓋22個省、四個自治區及四個直轄市,當中不少地點是學生籍貫所在地,對學生認識家鄉和親身體驗各省市的文化風俗和高速發展產業均有幫助。鑑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內地交流計劃已暫停或延後。教育局會密切留意疫情的發展,以及通關情況,在適當時間復辦學生內地交流計劃,並加以宣傳推廣,鼓勵學校積極推動學生參加。
 
  在社會推動方面,民政事務局現時透過「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舉辦青年到內地交流的項目,讓青年人加深了解內地的文化歷史、人民生活、國家發展等,以及加強與內地人民交流。在疫情前,每年共有約15 000名香港青年受惠。在實習方面,民政事務局透過「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舉辦青年在內地的實習活動,讓香港青年親身體驗內地的職場實況,從而加深認識內地的就業市場、工作文化和發展機遇。除了資助計劃外,民政事務局亦分別與一些內地頂尖的科研文化單位以及本港的大型企業合作,舉辦「內地專題實習計劃」及「企業內地與海外暑期實習計劃」,提供具特色的實習崗位予不同背景、專長和興趣的香港青年。在疫情前,上述三個實習計劃每年合共為超過4 000名青年提供到內地實習的機會。然而受到疫情影響,現時的內地交流團和實習團均未能成行,但民政事務局會容許主辦團體在本港為參加者舉行不構成人群聚集的活動,如網上簡介會、專題講座、訓練班等,讓參加者對內地(尤其交流/實習目的地)的文化歷史、社會面貌、人民生活以及國家最新發展等有所認識。民政事務局會密切留意疫情的發展、內地與香港的跨境檢疫規定,在安全及可行的情況下安排重啓到內地的交流及實習活動。
 
  我們期望不同持份者和機構能與政府攜手同心,共同推動國民教育,營造愛國的社會氛圍,培養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對社會有承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



2021年7月21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