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政務司司長就「重建社會信心」議員議案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今日(六月九日)在立法會會議就「重建社會信心」議員議案的總結發言:

主席:

  我十分感謝十五位議員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我現在扼要作出回應。

防控疫情

  首先,我留意到議員渴望香港可以盡早與內地恢復通關。的確,盡快提高疫苗接種的比率,建立群體免疫的屏障是香港恢復正常經濟活動的先決條件,亦是盡快恢復香港與內地和海外人員往來的最佳途徑。這些均是我們能否快速走出經濟陰霾的關鍵因素。特區政府一直與內地有關當局保持緊密溝通,但要恢復通關,前提是要香港疫情穩定,完全受控,以及達到高水平的疫苗接種率。

  雖然第四波疫情大致完結,但大家都知道上星期再次出現源頭未明、帶有傳播力極高的變種病毒個案,為疫情響起警號。因此最重要,甚至可說是唯一可以令香港真正走出疫情的有效途徑,就是市民要大規模接種疫苗。事實上,多個疫苗接種率較高的地區已充分證明,經過大規模接種疫苗,其確診個案和死亡數字均明顯下降,而這些地方的社交距離措施亦正相應逐步獲得放寬。

  我們很高興見到商界積極響應政府推動的「全城起動 快打疫苗」運動,自發推出多項抽獎活動,提供形形色色的獎賞,鼓勵市民早日接種疫苗。這是一個民、商、官合作的好例子。

內地的龐大機遇

  有議員提到香港必須抓緊內地《十四五規劃綱要》、「一帶一路」發展以及大灣區發展帶來的龐大機遇,我們是十分認同的。

  我在開場發言提到,國家是香港於疫後重振經濟的最強後盾。在「十四五」時期國家雙循環的新發展策略下,香港只要認清在國家發展中的定位和功能,便能把握好機遇,帶動香港經濟蓬勃發展。在內循環方面,內地經濟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內需不斷壯大。香港可憑藉近水樓臺的優勢,以大灣區為切入點,積極參與國家內循環的建設而獲取龐大商機。政府明白無論是金融服務的互聯互通、科技創新的協同合作,以至市民在大灣區內的生活便利及安居置業,都需要制度和政策上的不斷創新,務求令資金、人員和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更加暢通。為了更好推動有關工作,特區政府在去年十一月在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下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使政府更有力地統籌、協調和推動大灣區建設的各項政策和措施,並提高社會各界對大灣區建設的了解和認識。

  至於外循環,國家將實施範圍更大、領域更寬、層次更高的對外開放。憑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深厚廣泛的國際商貿網絡,香港一直在國家不同的發展階段都發揮着跳板、中介人、促成者、高增值服務平台、試驗田和防火牆等角色和功能,加上國際人才和資金匯聚,不斷促進與豐富內地市場與國際市場的互聯互通,以及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的對接。香港未來將會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相互促進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在協助國家發展出一分力的同時,也令我們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更加鞏固,國際創科中心的發展更加迅速。

地區工作

  至於地區工作方面,大家很關心加強18區民政事務專員管理地區的權力的問題。我想重申政府一直十分重視地區發展,並全力支持民政專員推動的地區行政工作。

  現時,全港18區均設有由民政專員擔任主席的地區管理委員會(區管會)。區管會是一個官方委員會,成員包括區內各主要部門的代表。在民政專員的領導下,區管會為各部門提供討論的場合,以探討和解決區內的問題。同時,區管會會對區議會的建議及要求作出適當的回應,並在區議會會議中就其工作提交書面報告。

  為協助解決地區的「老、大、難」問題及積極尋找機遇,區管會亦統籌「地區主導行動計劃」,透過區議會的參與和相關政府部門的配合,實踐「地區問題地區解決,地區機遇地區掌握」的理念。由於行動計劃的成效理想,行動計劃的每年經常開支撥款總額,自二○二○至二一年度起已有所提升。

  我希望藉此機會,感謝18區民政專員一直以來的努力及地區人士的支持。近月在不同地區因疫情進行了多次強制檢測及「受限區域」行動,民政專員及民政團隊做了大量協調及支援工作,正正充份顯示他們角色的重要性。我相信各政策局及部門會繼續全力配合及支持民政專員的工作,以提高政府在地區層面解決問題、處理民生課題及加強社區建設工作方面的能力。

總結

  主席,香港回歸祖國快二十四年,我們在「一國兩制」之下保持香港的核心價值及制度優勢,令香港在國家發展和國際舞台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是很多代香港市民多年來努力不懈的成果,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過去兩年香港面對前所未有的考驗和挑戰,但只要我們不忘「一國兩制」的初心,只要我們以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為共同目標,我深信香港必定會重新起飛,再創輝煌。

  特區政府團隊會在餘下一年任期,善用得來不易的穩定理性局面,全力解決民生問題,把握《十四五規劃綱要》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的龐大經濟機遇,讓香港重新出發。過程中我們會秉持開放和謙卑的態度,做好解說工作,虛心聆聽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加強與市民溝通和互動,收窄分歧,凝聚共識,努力爭取市民的信任和支持,重建社會信心。

  主席,我謹此陳辭。



2021年6月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9時3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