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三題:進出口貿易面對不明朗前景
******************
  以下是今日(六月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吳永嘉議員的提問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的答覆:
 
問題:
 
  有不少港商反映,中國與西方國家近年在意識形態、貿易等方面磨擦不斷的背景下,美國作出香港進口貨品不得再使用「香港製造」作為產地來源標記的新規定,以及西方企業發起抵制新疆棉花的運動,以致香港的進出口貿易面對不明朗前景。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政府於去年十月就美國實施上述產地來源標記的新規定,啓動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程序,有關的進展為何;有否制訂應對方案,以協助港商應付爭端審裁結果不利香港的情況;
 
(二)鑑於國際貿易關係複雜多變令港商感到無所適從,政府有何新措施幫助港商適應新形勢;及
 
(三)會否向中央反映港商的關注,並尋求設立常設機制,協助港商應對國際貿易的爭端和不明朗情況;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多謝吳永嘉議員的問題,就其問題的三個部分,我綜合回答如下:
 
  在「一國兩制」下,《基本法》賦予香港特別行政區獨特的地位。根據《基本法》,香港特別行政區是單獨的關稅地區,可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世界貿易組織(世貿)和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作為單獨成員。香港的獨特地位一直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和尊重。作為世貿的創始成員,香港所享有的經貿地位跟其他世貿成員一樣,這身份和地位並不會因為個別國家的行為而受影響,或被視為其他國家的施予或可以單方面撤銷。
 
  美國自去年十一月起向所有由香港出口往美國的產品實施新的來源地標記規定,此舉對香港原產貨品帶有歧視,並試圖削弱香港的單獨關稅區地位,亦明顯違反多項世貿協定。特區政府一直按照世貿的規則和精神,據理提出反對,全力維護香港的權益。
 
  我們亦把與美方的爭議提到世貿日程。今年二月,應香港的要求,世貿爭端解決委員會成立了專家組,審議香港對美方規定有違世貿規則而提出的爭端。香港已按程序於上星期五(五月二十八日)提交了首份書面陳述,向專家組詳述香港的立場和理據,闡明美國的規定除了不合理地歧視香港原產貨品外,亦違反多項世貿協定,包括《原產地規則協定》、《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及《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94》。我們了解,世貿專家組一般需時六至九個月就爭端進行審議及作出裁決,我們會繼續參與並期待一個公平和合理的結果。
 
  就美方的來源地標記規定及中美貿易糾紛,特區政府一直與我們的商界,尤其是透過與包括吳議員代表的本地商會代表與及工業貿易諮詢委員會成員保持緊密溝通,了解及分析美方規定對香港經貿帶來的影響,並審視情況和作出應對。
 
  為協助港商開拓市場及減低外貿上的種種不明朗因素,特區政府一直致力與世界各地貿易夥伴建立和維持緊密和穩固的經貿關係。過去四年,香港與十三個經濟體簽訂四份自由貿易協定,令香港已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數目倍增至八份,涵蓋的經濟體大幅增加至二十個。過去四年,香港亦與十三個海外經濟體簽訂四份投資協定,香港至今合共與三十一個海外經濟體簽訂二十二份投資協定。有關協定為香港企業及投資者提供法律保障和更優厚的市場准入條件。事實證明,這些協議為香港整體經貿環境創造更多商機,進一步加強貿易和投資往來,即使在近期疫情打擊中,本港對外貿易,尤其與簽訂協議夥伴的貿易,不跌反升,錄得較大幅增長。
 
  有鑑於近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我們更重視區域貿易協議可帶來的穩定性及自由貿易保障。當中,《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於去年十一月簽訂,可說是國際經貿間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特區政府一直爭取早日加入,以強化香港與區內成員經濟體的投資與貿易往來,為我們的業界提供更穩定和更大的市場。
 
  除了拓展海外市場,香港亦十分重視利用內地龐大市場的機遇。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的雙循環發展格局下,香港除了可進一步強化作為國際循環中國家與世界其他地方的連接平台,也會聚焦拓展內地內銷市場,讓港商把握內地國內大循環帶來的機遇,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龐大的商機。就此,政府已經向香港貿易發展局提供額外撥款,開展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出「GoGBA」(「灣區經貿通」)一站式數碼平台,以及在深圳設立「香港貿發局大灣區服務中心」。
 
  建基於多年來對中小型企業對外市場拓展的支持,政府亦將於今年七月起推出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優化「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BUD專項基金」),增加每家企業的累計資助上限,以及擴大資助地域範圍,支援企業發展更多樣化市場。我們在「防疫抗疫基金」中撥出十億元資助會展業,讓疫情好轉後,會展業得以恢復時,能幫助業界繼續開拓業務,增強營銷。
 
  特區政府於今後的日子仍然會跟商界保持密切聯絡和溝通,應對包括貿易糾紛的所有挑戰。
 
2021年6月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3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