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會十題:殯葬服務及設施
*************
以下是今日(五月十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鍾國斌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悉,香港的殯葬服務及設施長期供不應求,當中以公眾骨灰龕位尤甚。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兩年及預計未來五年,每年香港的死亡率為何;
(二)預計未來五年每年政府可提供多少個新公眾龕位;
(三)根據香港的死亡率推算,未來五年每年的(i)火葬服務及(ii)龕位的需求量分別為何;有否評估,未來五年公私營龕位的總供應量是否足以應付需求;及
(四)鑑於政府自二○一二年開始推展在沙嶺墳場興建殯儀館、骨灰安置所及火葬場的項目,有否評估該項目完成後首10年提供的殯葬服務及龕位(i)是否屬屆時全港殯葬服務及龕位的主要供應來源,以及(ii)分別的市佔率;有否評估該項目如未能按原訂計劃完成,會對香港中長期的殯葬服務及設施供應有何影響;如有,評估結果為何?
答覆:
主席:
過去兩年(即二○一九年及二○二○年),香港人口的死亡人數分別為48 706及50 653人。根據政府統計處於二○二○年九月公布的人口數據預測,預計未來五年的死亡人數表列如下:
年份 | 預計死亡人數 |
二○二一 | 52 200 |
二○二二 | 52 800 |
二○二三 | 53 500 |
二○二四 | 54 300 |
二○二五 | 55 100 |
現時,大部分市民已接受火化為主流殯葬模式,火化宗數佔死亡人數逾百分之九十。未來數年,食物環境衞生署預計每年可提供足夠火化時段,以應付需求。隨著本港人口增長和老化,火化需求將日趨殷切,我們需要增加有關設施,以應付中長期的需求。
目前火化後的主流處理方法是把骨灰存放在公營或私營骨灰安置所。政府亦致力推廣綠色殯葬,鼓勵家屬把先人的骨灰撒放在紀念花園或海上。
政府以地區為本推行骨灰安置所發展計劃,提供中長期的公眾龕位供應。由二○一一年至二○二○年年底,政府已就14幅用地的公眾骨灰安置所項目諮詢相關區議會,有關項目合共可提供約60萬個新公眾龕位。當中,黃大仙鑽石山、長洲、灣仔黃泥涌道、梅窩禮智園、屯門曾咀以及和合石第一期的項目已完成,涉及約21萬個龕位;而東區歌連臣角道和沙田石門兩項工程則正在進行,分別預計在二○二二年及二○二四年完工,提供25 000及40 000個龕位。未來數年,新骨灰安置所項目將陸續落成,預計每年可提供約30 000至40 000多個新公眾龕位。
至於私營墳場龕位供應方面,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位於柴灣華人永遠墳場、荃灣華人永遠墳場及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的三項骨灰安置所工程正在進行,預計分别在二○二一年、二○二二年及二○二四年相繼完成,提供合共約89 000多個新骨灰龕位。
我們會按實際情況跟進殯葬設施的工作。
完
2021年5月1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