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教育局局長就「徹底改革通識教育科」議員議案開場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今日(三月二十五日)在立法會會議就「徹底改革通識教育科」議員議案的開場發言:
  
主席:
 
  很感謝葛珮帆議員今日提出的議案,讓我們可聚焦討論高中通識科(通識科)的改革。
 
  政府在二○一七年底成立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專責小組),檢討中小學的課程,並提出一些改善建議。專責小組經過約三年廣泛諮詢收集意見後,於去年九月向本局提交報告,提出多項從宏觀角度訂定的優化措施。專責小組的建議涵蓋六大改革方向,包括優化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建議。報告發表後,社會人士的討論焦點依舊還是集中在高中通識科上,無論是否屬於核心科目、必修必考,還是轉為高中選修科目,甚至予以保留或取消,不少人士依然各執一詞,爭議並未止息,對課程的發展和學生的學習絕對不是好事。
            
  因此政府必須作出果斷決定,以免通識科的改革曠日持久。行政長官於二○二○年《施政報告》提出改革此科的未來方向,糾正過去推行時出現異化問題,從而讓這個科目重新成為學生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聯繫不同學科知識、培養明辨慎思能力、理性分析當代領域課題,和學習有關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及法治等元素的平台。根據現時的課程改革機制,課程發展議會及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已成立一個委員會跟進課程改動的情況,包括課程的內容及公開試的詳細安排。在蒐集業界的意見後,會再作專業的考慮,訂定改革後的課程內容,盡早落實。
 
  通識科自二○○九年推行,是高中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但之後社會上時有討論,該科在推行時出現異化情況,擔心未能準確落實原先的課程理念。有意見認為通識科的課程內容籠統,概念模糊,而且由於不設建議教科書,致學習材料的質素和真確性沒有保證,亦未能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知識基礎作理性分析和有意義討論,令科目容易變成單純複述時事或表達意見的平台,更有人士擔心這科會成為個別教師宣揚個人政治理念的平台。部分師生更反映,該科的「獨立專題探究」相當費時費力,所付出的與該部分在文憑試所佔的比重並不相稱。而課程份量太多、課程要求概念不清和課時不足,亦一直是教師提出要改革的重點。所以我希望利用今日的機會跟大家講解清楚改革通識科的大方向。
 
通識科改革重點
 
  政府保持科目為必修必考,是經過詳細的考慮、專責小組的建議和社會的關注,並以學生學習利益為大前提而提出。社會普遍認同該科原來的課程宗旨和目標,保留此科可以讓學生綜合運用知識來分析當代跨領域課題,培養慎思明辨能力及公民素養,實有其價值和作用,這些素養和能力亦是各地教育系統或組織普遍所重視。
 
  至於課程內容,專責小組清楚提出要刪減和精簡內容,並建議「獨立專題探究」轉為非必修讓學生選擇。現時,「獨立專題探究」佔用該科三分之一的總課時,在取消「獨立專題探究」後,再加上刪減及重整內容,改革後課程的內容及課時大約為原來一半,減輕學生負擔,釋放空間予學生修讀其他科目、發展興趣及/或多參與全方位學習活動,擴闊視野。更重要的是,改革後的課程會釐清重要學習概念,加強知識內涵,課程發展議會正繼續以專業領航的原則,跟進詳細課程內容,為學生建立穩固知識基礎,培養他們慎思明辨、創新思維、溝通技巧和協作能力等共通能力,以及公民意識、法治和尊重他人等價值觀,這些都是學生面對二十一世紀各種挑戰不可或缺的質素。
 
  改革通識科的另一重點,是加強學習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和法治等學習元素。其實,這些學習元素已存在於現時通識科的課程,但為配合「一國兩制」的準確實踐及全面落實,教育系統有責任讓學生清楚認識國家的《憲法》、《基本法》以及香港和國家的關係,培養他們國民身分的認同,自覺有承擔和肩負一個保護國家安全的責任,亦能掌握將來或融入內地生活/發展的機遇和情况。
 
  課程改革後仍設公開考試,將有助公眾人士瞭解課程的推行,重建信心。過去,不少人士懷疑通識科是否真的能夠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一方面由於通識科沒有使用經審批的課本,只靠教師搜集資料討論時事議題,所以,對此科能否培養學生綜合知識和明辨慎思能力有疑問。另一方面,每年不同考評題目如政治性議題亦有很多爭拗,所以一直以來社會上的人士都可能有些不信任。亦有意見認為通識科的部分公開考試試題傾向二元對立,會產生「倒流效應」影響,不利培養學生以多角度思考和各方包容合作來解決問題。至於若干教師平日側重應試技巧和操練應試題型,令教學流於應試化,與課程強調引發學生探究的理念亦背道而馳。我們建議改革後的公開考試只設「達標」與「不達標」兩級,有助釋放考試壓力和師生工作量,亦同時給予學生努力的認可。
 
  改革後的課程不設「獨立專題探究」,但會提供內地考察機會,給教師機會帶領學生親身和正確地認識國情和國家的發展,對培養國民身分認同有正面影響。至於如何做考察,相信課程發展議會及其委員會會一併考慮。
 
  改革後的通識課程會設立「適用書目表」,為教科書質素把關,讓教師可以使用經審批的教科書,減少學習材料只圍繞報刊和網上資訊的機會,以免當中可能會選取了內容偏頗、又或是不配合學生心智發展程度的新聞材料,影響學生學習。
 
  現時通識科另一問題,是教師選取時事作為教學議題,由於這些事件往往仍在發展與變化當中,不少人懷疑學生能否進行有意義的探究。我必須指出,其實有很多通識科老師都盡心盡力備課,搜集資料,帶領學生討論、探究,但我們認同專責小組建議,應讓學生去討論成熟的議題,在全面資料的配合下,培養他們的分析能力。學生亦可繼續透過探討涉及香港、國家及全球發展的重要課題,擴闊國際視野,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培養明辨慎思能力,以理性分析當代領域的課題。課程發展議會正訂立詳細的內容。我們會配合改革後的課程安排課程詮釋和教學策略等教師培訓,亦會提供教學資源,支援教師教學。
 
  最後,教育局亦會為改革後的科目冠以新名稱,讓科目配合其優化內容和安排,重新出發。
 
教師調配
 
  至於教師調配安排,既然課程仍屬必修必考,亦會包含現時通識科內容,現任通識科教師和正在接受師資培訓的準教師應該可以勝任教授經優化後的課程。此外,學校編制內的教學人員數目基本上按學校的班級數目及教師與班級比例(班師比)計算,科目改革不會導致整體教席減少。學校可按校本管理原則及實際需要,靈活調配教師的職務,例如原來任教通識科的教師,可任教初中或高中其他科目,以及分擔如全方位學習活動等非教學工作。教育局亦會與學校管理層及前線教師持續溝通,因應他們的需要,透過課程探訪、校本支援服務、學校網絡計劃等,全面支援教師專業發展。
 
總結  
 
  課程出現異化,就應對症下藥解決。經改革後的科目維持必修必考核心科目,提供一個平台讓學生認識國家、培養慎思明辨和公民素養。改革後的課程根據現時通識科的課程宗旨和目標,精簡課程內容、鞏固知識基礎、優化教材、考評安排,以及審批課本等,與專責小組的建議一脈相承,聚焦學生的學習利益,為他們創造空間。至於內地考察,亦能配合「獨立專題探究」的理念,提供專題研習機會。上述各項建議均與議員提議「徹底改革通識教育科」的建議方向大體一致。不過,要培養國民身分認同,在過程中不可單靠一科的課程,亦不能單靠學校,實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在不同層面共同努力,方能取得成果。
 
  主席,我謹此陳辭。我會小心聆聽各位議員的意見後,再作總結發言。多謝主席。



2021年3月25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8時0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