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局局長會見傳媒談話全文
*************

  以下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今日(二月八日)下午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發布會後會見傳媒的談話全文:
 
記者:想問問剛剛聽到每日人均垃圾量目標會再減,可否講清楚目標是何時計起、減至多少?見到之前上一份藍圖的目標雖然定了減四成,但廢物量仍是越減越多,其實是如何執行?定下了目標,但是否很難執行?如何去說服公眾去執行?第二,其實說要邁向零堆填,是否會興建多一些焚化爐或轉廢為能的設施呢?
 
環境局局長:主要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關於目標。目標方面,我們看看近年的人均廢物棄置量,以此為基礎,我們向前看,透過多管齊下的方法,當中包括垃圾收費,是減廢的火車頭,希望在可見的將來大幅減少香港人均廢物棄置量,逐步邁向減四成至百分之四十五。大家知道,這些目標主要是方向,需要政府、工商業界,以至全民一起朝着方向去做。在既定的藍圖,我們剛剛提及主要有21項措施,基本上除了垃圾收費仍在立法會審議中,都希望大家議員、市民支持盡快通過,我們可以進一步推動源頭減廢、乾淨回收。這個是我們在目標方面的說法。
 
  第二方面,你問到如何可以達到邁向零廢堆填,整體來說,是多管齊下的方法,我們要推動全民減廢,包括加強源頭減廢。第二方面,是加強資源循環,當中措施包括增加大家的分類回收、資源循環,支援業界在多方面將有用的資源轉廢為材及轉廢為能,當中如果有棄置物不能被回收,都可以在轉廢為能的設施下減少直接堆填的需要,能夠邁向零堆填。其實在全球,大家可以看到先進地方都是用這些招數,多管齊下去做,而香港都是用一個務實進取的方法邁向這方面。
 
  想補充香港生活垃圾中最多就是廚餘,如何能夠將廚餘善用是重點。大家看到我們新的藍圖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在資源循環方面,如何加大廚餘(回收),避免直接堆填,所以我們善用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將這些廚餘轉廢為能,加上副產品堆肥轉廢為材。同時,我們亦向前看,過去我們積累了一些實際經驗,透過渠務署和環保署合作善用污水處理廠,將新建的及舊有的改裝,能將污泥及廚餘共厭氧分解及消化,加快將廚餘轉廢為能。轉廢為能是多方面的方法,能將有用的轉廢為材,不能被回收的亦能透過轉廢為能,減少直接堆填區的壓力。
 
記者:減廢四成半的目標是何時開始計起?是用上一份藍圖二○一一年的垃圾量,還是由哪一年開始?
 
環境局局長:我們是用新近年期的人均棄置量作為基礎。
 
記者:即是哪一年?
 
環境局局長:應該是去年,即二○二○年。
 
記者:那數字是甚麼?我見到之前是說二○○九年,最新的數字是?
 
環境局局長:因為我們的藍圖是二○二一年,所以簡單合理的做法是以相近有的年度數字,即二○二○年作為基礎。
 
記者:但現時減了多少?
 
環境局局長:我們審視了香港的狀況,政府不遺餘力推動減廢回收,剛才提到既有藍圖的措施,當中20個我們已全部完成,垃圾收費已推到立法會審議,同時我們額外做了很多不同的措施,包括回收基金、試驗在污水處理廠將廚餘和污泥共厭氧消化,推出了針對香港最大的三項生活垃圾,即廚餘、廢紙及廢膠的中央免費回收收集,做的措施是多的,當然成效是受到全球以至區域回收工業、回收市場的逆轉,這不單影響香港,亦影響全世界不同地方的減廢回收表現。但我們仍然透過不同的措施加碼去做,希望向前看,我們能夠邁向中期、新的減廢回收目標。
 
記者:局長,想問一問上一份藍圖中,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在二○一一年是1.27kg,希望二○二二年0.8kg,現在看二○一九年數字是1.47kg,即高過二○一一年。剛才局長說那些措施已做得七七八八,是不是那些措施無效?
 
環境局局長:措施不單是做得七七八八,而是做到加零一。大家理解,有一項措施是垃圾收費,當然這是重要的措施,大家在國際間或亞洲能看到,垃圾收費的落實先後,或是能否落實,是減廢的重要關鍵。大家可以見到,近年我們一方面經濟是不錯,遊客多等等;但另一方面垃圾收費尚未能夠取得立法會的正式支持通過。這些原因均令到減廢成效在數字上未見到具體成效。但我們香港做的不同措施,看看外地城市的相關措施,有效的措施能幫助香港減廢回收,舉一些例子,四電一腦回收政策將香港大部分四電一腦拿到環保園轉廢為材,這是實實在在的數字,所以每一項措施都有一定的成效,但整體來說,要有一些更強的措施來幫助我們推動減廢,垃圾收費是當中的關鍵。所以,我們在不同時間亦跟立法會緊密溝通,希望能適時通過法例、適時落實推動全民進一步加強減廢回收。
 
記者:是否垃圾徵費一直不推行的話,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就不會減至你剛才提到的四成至四成半?
 
環境局局長:我們在制定這個藍圖時,上次和今次亦在過程中與香港相關主要持份者,包括學界、業界一起討論溝通,所以我們的基礎是基於參考附近周邊城市的經驗去看本地的情況,我們每一項措施都有一定的成效,但當中如何能夠把棄置物與經濟金錢掛勾,這個垃圾收費是重中之重。我們一方面推動垃圾收費的立法工作,同時我們不遺餘力在不同法規,例如即將推出的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都會推出諮詢,及時落實這方面的工作,同時亦興建基建設施,例如廚餘廠,將廚餘轉廢為能。每項措施都能夠幫助香港進一步減廢回收,重要的是,如何能夠改變香港人產生廢物及乾淨回收習慣尚未能夠蔚然成風的處境。不同的措施需要配套,垃圾收費可見是一個重要的措施,當然我們身處的回收便利點都在這幾月間,可以凝聚到某些群組加強乾淨回收的風氣,我們多管齊下,希望大家齊心努力為香港減廢,增加回收。
  
記者:垃圾徵費要重新審議,其實會否擔心剩下的會期也通過不了?若不能通過,會否擔心藍圖也是空談,最後也不能達標,令你所講的目標都不能達到?第二,剛剛提到希望以上年為基線令人均棄置量減少,其實上一份藍圖的數字也差那麼遠的話,你覺得能否做到?剛剛提到55%回收率,其實上一份藍圖也是55%,為何今次沒有再增加?
 
環境局局長:剛才提到,我們會積極和相關立法會議員溝通,這份藍圖正正讓香港各界,以至立法會議員看到,如果我們要隨世界大勢所趨加強減廢,不同的措施包括垃圾收費都是重要的舉措,所以希望大家理解和支持。至於如何能夠推展,這是要多管齊下,剛才已提到我們已審視既有藍圖的進展及成效,近幾年全球相關的最新狀況如何影響香港及不同地方的減廢回收狀況,我想大家都能夠理解和感受到。譬如近幾年,全球以至區域的回收市場或政策都有巨大的逆轉,不單止影響香港,以至全世界不同地方的回收成效,所以大家要理解這一點。但向前看,我們正正是針對這些挑戰,希望轉危為機。例如,因為我們看到過去一些膠樽經簡單打扎便可以出口,現在已經時移世易,不能夠這樣做,所以透過回收基金、透過我們不同的措施、透過環保園支持業界的土地資源,能夠將一些曾經可以出口,但近期不可以的(回收),向前看,我們透過不同的方法支持業界可以在本地有適當的支持資源循環的過程,令這些資源能夠轉廢為材或轉廢為能。所以我們針對這些近期的挑戰,對症下藥,希望能夠提升減廢數字,亦增加香港的回收率。這些意見是我們政府環境局和環保署近幾個月跟業界、學者一起,聽他們的意見,大家都覺得這是方向,應該循這個目標和路線圖推展。

記者:會否跟建制開多個非正式會議?上次他們提出跟你們開會。

環境局局長:這是好好的問題。我們其實這個月都跟你講的相關立法會議員(溝通),他們都在籌措如何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加強溝通。所以這一份藍圖正正「生得逢時」,是更好的基礎,讓我們與相關人士、關心我們香港減廢的(人士),有更好的整體圖像,幫香港一起去減廢回收。

記者:局長,可否請教一下其實你有沒有信心可以在立法會有撥款建設新的設施?因為其實一直以來立法會都有很多阻礙。

環境局局長:我想在香港,政府和立法會的溝通過去大家都看到,會有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情景,亦有不同的障礙。但我想為了香港整體的福祉,減廢、減碳是大勢所趨,所以我們都會加緊跟相關立法會議員溝通,希望相關的硬件或政策,都希望得到社會以至立法會議員的支持。

記者:想問整個藍圖又要建這樣建那樣,其實有沒有規劃上大概要預算用多少錢?第二,想問現在香港這22個「回收便利點」的運作資源又需要多少?最後想問少少關於口罩的。口罩現在每日的消耗量有幾多?有沒有規劃過怎樣去處理這麼多的棄置口罩?

環境局局長:在疫情期間,簡單來説二○二○年,香港各類的即棄塑膠,包括口罩,整體來說大家感覺上是多的。其實如果大家關心這個即棄塑膠,不單止口罩,我們很多的消毒紙巾,包括包裝都是塑膠。當然大家亦都多了外賣,亦都多了各類即棄的塑膠。我們希望疫情會有緩和,都希望見到現時近期的情況,這個所謂「第四波」疫情,都是一路好轉。所以這些我們當前看到的和疫情相關的即棄塑膠,應該希望相對來說,是短暫的。但我想我們更加要關注的就好像這個藍圖所指,對不同的即棄塑膠是高度關注的,因為這不單影響堆填區的壓力,亦影響我們郊外的山邊或海洋的狀況,所以我們在新的藍圖中有不同的新加強措施,針對即棄塑膠。剛剛我們提及即將推出塑膠飲料容器環保責任制,同時我們都不等諮詢,在香港各區不同地方設置入樽機,支持大家更好去回收這些飲料膠樽。同時如藍圖所言,我們會跟進分階段管制不同即棄塑膠的物品包括即棄餐具,以及探討其他單次使用塑膠,大家將會聚焦向前看去把不同的即棄塑膠更好地適當處理。
 
記者:藍圖大概需要多少錢去興建及更新相關設施?以及回收站的運作成本?
 
環境局局長:兩方面,如果我們需要不同的基建設施我們會在適當時候在不同的文件交代會更加好。
 
記者:關於第二個焚化爐,其實第一個還未興建好,而且超支錢,起了三百幾億元,政府有甚麼理據去說服市民支持興建第二個焚化爐;以及有否諮詢過區議會及地區人士的意見;亦想問有否預計這個焚化爐能佔垃圾棄置量多少?
 
環境局局長:具體細節將會在適當時候交代,但我想交代清楚現在石鼓洲的焚化爐我們向立法會拿的錢仍然適當地使用,沒有你所提及到超支的狀況,你所說的應不是最準確的,但我想正正因為香港在過去未有轉廢為能設施,但在經過過去七、八年的努力,香港已經積累了轉廢為能設施的經驗,包括T.PARK、O.PARK1、興建中的O.PARK2,以至我們在污水處理廠試用污泥及廚餘共厭氧消化,這些正正給予我們香港好的基礎,包括去如何善用這些科技、這些設施用多少價錢,均能給予我們更好更確實的經驗。過去,香港(在推出)藍圖之前未有一個大型的轉廢為能設施,但過往七、八年積累了實際的經驗,所以向前看更能掌控這些大小設施的價錢。最後,回答你的問題,這個回收便利點相對是新的設施,剛試業了不足三個月,積累了一些經驗,如何在運作、價錢、市民反應及配套上會進一步檢視和優化。
 
記者:有否現時(焚化爐)選址準則以及剛剛提及到中期目標是四成,有沒有說是通過立法會後才達到四成還是先達到四成才去說服立法會?謝謝。
 
環境局局長:先回答你第二個問題。政府與業界過去七、八年都好努力做減廢回收。如果大家看看這份藍圖,我們檢視在過去七至八年,這一屆政府在各方面硬件和軟件所推出的減廢回收措施是在香港社會發展以來最密集、最多的,所以我們是非常努力和積極去推廣減廢回收。所以看看我們經驗,當中每個措施都有一定的成效。但真的要大規模能夠移風易俗時,這個減廢重要策略垃圾收費是重中之重,所以我們希望這個法規能夠早日通過,它落實的時期都可以看社會的狀況。但如果有一個清楚的方向,我們聽聽業界意見,如果做回收的想投資這方面的減廢回收,都希望有個清楚的圖像。過程中,去營造循環經濟、綠色就業,這些亦都是環環相扣。回答你的問題,簡單來說,垃圾收費是個重要,幫助香港減廢,能夠邁向我們目標的重要里程。
 
記者:政府目標何時落實?
 
環境局局長:為何我們這個藍圖(的中期目標)不是最清楚?因為我們都了解垃圾收費的通過時間有挑戰,而我們都與社會說,最近亦在與立法會議員溝通,通過法案及落實的時間,究竟我們以一年、年半、或更長的時間作為準備、適應期?這裏我們大家有溝通,這些都是一些我們會朝着的方向,這些方向是重要的,但我們過程當中可早一年、遲半年等。我們都希望大家能夠理解,但大方向需要清晰及務實的大進程。
 
記者:不好意思,剛剛有關焚化爐選址是如何;之後有塑膠徵費的打算嗎,會否如澳門般拒絕發泡膠入口等,會幾時推行?
 
環境局局長:回答你第二個問題,我們在藍圖都有個論述,即例如即棄塑膠餐具,包括發泡膠餐盒等,我們都會分階段探討管制即棄塑膠餐具的大範疇,都會涵蓋與社會討論。至於你指轉廢為能方面,基本上有兩大方面,一方面廚餘透過過去幾年香港實際經驗,我們有信心並掌握技術,希望在不同的污水處理廠能夠擴大污泥、廚餘共厭氧消化的技術,可以轉廢為能,而這些設施會分布在香港不同地方,同時如果我們要邁向二○三五年擺脫過渡依賴堆填區,似乎我們要有另一個轉廢為能設施將一些不可回收的物料透過焚化去轉廢為能,而這個地方我們都會在適當時候公布有關的選址。
 
記者:有關收費方面,是否即使能夠落實收費,都要等到興建焚化爐才能做到零碳的目標?
 
環境局局長:焚化爐或轉廢為能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我們有個路線圖,希望將能夠分出來的廚餘透過轉廢為能的設施,將它化成能源為本,是生物質能的轉化。有一些物料綜觀全球基本上都不能回收,就要透過轉廢為能的設施轉化,否則就會送去堆填區,這是一個取替的過程。
 
記者:當中的比例是如何?即堆填區及焚化爐分別(接)收多少?
 
環境局局長:這個比例我們可以作進一步的檢視,但這個藍圖大家都知道是由現在跨越到二○三五年,是十多年的藍圖,所以我們藍圖都有些標示,我們覺得每一屆政府都要與時並進作約每五年的檢視,這是重要的,因為科技日新月異,回收市場在國際、區域間變化都大,所以確實數字並非最重要的,最重要方向是朝着務實但進取的方向去一步步向前行。
 
記者:上次藍圖政府想廚餘循環再造、廚餘回收,但之前環保園廚餘廠爛尾,現在將廚餘轉廢能,怕不怕過幾年後又出現爛尾的情況?
 
環境局局長:我們有信心,過去幾年為香港減廢回收作出不同嘗試,在創新過程中一定有跌宕,全世界都會經歷的過程。我們過往有支持私人業界去做,透過環保園去支持,亦都有嘗試自己興建一些廚餘廠,現在在大嶼山小蠔灣O.PARK1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已經運作幾年,運作上是順利的,所以我們是有信心在這方面擴展。同時這些O.PARK1或O.PARK2的挑戰在於新土地才興建,在我們香港有規劃、環評的過程需時長,所以我們在上一個藍圖已做額外的措施,就在現有的污水處理廠做一個污泥及廚餘共厭氧消化的科技突破創新,希望找出一些方法能夠善用香港的土地,一地多用,而且價錢上更加相宜,所以我們在大埔污水處理廠已運作一段時間,可看見科技成熟,適合香港的情況。我們將會在沙田污水處理廠進一步擴展相關試驗計劃,接着與渠務署在其他污水處理廠做。所以這方面在過去藍圖當中積累重要的實際、務實的經驗,令這些措施更加適合香港向前看去做。所以這藍圖是基於堅實的過去經驗,令我們有信心向前看,更加能夠確切邁向減廢回收。
 
記者:預計污水處理廚餘可以減少多少?
 
環境局局長:整體來說,現在香港廚餘量每日約3 000公噸,而綜觀全球一般來說這些可回收廚餘量約佔一半,所以未來十多年希望透過不同措施、不同科技,把香港每日達千多噸廚餘量可以轉廢為材、轉廢為能。

(請同時參閱談話內容的英文部分。)



2021年2月8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22時4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