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五題:貧窮線
*********
  以下是今日(一月二十七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張宇人議員的提問和政務司司長張建宗的答覆:
 
問題:
 
  現行貧窮線框架只考慮住戶收入而不考慮其資產。《2019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顯示,二○一九年約39萬名貧窮長者中,高達三成擁有自置居所。該報告承認,「收入貧窮、但有一定價值的物業」的長者的實際生活水平可能被低估。香港工商專業聯會於去年十二月發表題為《十字路口的香港──正視真實的貧窮情況!》的報告指出,政府採用的貧窮定義有缺陷,令零收入但擁有一定價值的物業的長者被界定為貧窮,實在於理不合;因此,貧窮線根本不能準確反映香港貧窮實況,令扶貧政策難以對症下藥。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統計,現時貧窮人口的平均每戶資產值;如否,會否搜集有關資料;
 
(二)會否檢討以相對貧窮概念制貧窮線框架的做法,並研究改用絕對貧窮概念;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三)鑑於香港人口老化,越來越多零收入但擁有一定價值的物業的長者會被界定為貧窮,政府有何措施使貧窮線準確反映香港貧窮實況?
 
答覆:
 
主席:
 
  貧窮線的訂立旨在為分析香港貧窮情況提供客觀的量化工具,以便持續監察和了解貧窮情況、制定扶貧政策和審視政策的成效,亦為社會討論貧窮情況提供共同基礎。扶貧委員會(扶貧會)在二○一三年九月公布首條官方貧窮線及其分析框架,將政策介入前,即稅前和社會福利轉移前,的每月住戶收入中位數的百分之五十訂為貧窮線。政府統計處及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亦按貧窮線分析框架,每年更新貧窮數據,以恆常地監察香港的貧窮情況。至今,政府已公布了八份年度貧窮報告。
 
  就張宇人議員的提問,我回覆如下:
 
(一)住戶及個人擁有的資產價值屬私隱和十分敏感的資料,以住戶統計調查形式搜集這些數據有實際困難,亦不可靠。政府統計處事實上曾經就此作出嘗試,但由於不少受訪者不願意透露資產價值的資料,最終未能成事。
 
(二)由扶貧會制定的貧窮線框架採納「相對貧窮」的概念,以政策介入前,即稅前和社會福利轉移前,的每月住戶收入為量度基礎,並以不同住戶人數的住戶收入中位數的百分之五十釐訂貧窮線。「相對貧窮」的概念為大部分已發展經濟體系採納,當中包括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和歐洲聯盟等。按此概念搜集的統計數據具國際可比性,亦簡單易明。本港一些非政府組織多年來亦以「相對貧窮」的概念作為貧窮情況分析的基礎,反映有關分析框架有一定的認受性。
 
  「絕對貧窮」的概念,目的就在量度僅足生存或基本生活需要的水平,例如世界銀行將國際貧窮線定為每日1.9美元,此類準則較多為發展中經濟體採納。
 
(三)香港人口持續高齡化,退休長者人數不斷增加,由於他們大多沒有固定收入,在統計上會被界定為貧窮。政府及扶貧委員會均明白,以住戶收入作為貧窮線分析框架量度貧窮的單一指標有其局限。因此,扶貧會同意引入一些輔助分析,讓公眾可更全面理解貧窮情況。
 
  部分長者住戶雖然擁有一定資產,又或者獲得非同住成員(例如子女)直接代繳開支,但貧窮線框架並不考慮這些因素,因而有機會低估了長者實際的生活水平。因此,政府在分析貧窮長者的情況時,會同時援引其他統計數據,從多角度作補充分析,以較全面反映貧窮長者的生活狀況,在一定程度上補充現行分析框架未能考慮資產的局限。
 
  就「收入貧窮、但有一定價值的物業」長者而言, 《2019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報告)內有專題分析,以估算居於沒有按揭及借貸的自置居所而其物業價值折算為可終身獲取的每月年金金額不低於貧窮線門檻,並且所有成員皆為55歲或以上的住戶數目,以提供側面數據,藉以反映長者的資產狀況。另外,報告亦設有專題分析研究,分析非本戶人士的直接代繳支出對貧窮戶的影響,尤其是對貧窮長者的支援。這些多面向的分析均可配合貧窮線框架,有助了解貧窮長者的情況。
 
  多謝主席。
 
2021年1月27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44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