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十七題:向青少年及在職青年提供的服務
*********************
  以下是今日(一月二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陸頌雄議員的提問和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的書面答覆:

問題:
 
  關於向青少年及在職青年提供的服務,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三年,每年有多少間非政府機構提供以青少年及在職青年為對象的社會服務,並按機構名稱列出(i)機構所屬類別、(ii)每年獲公帑資助的金額(如適用)、(iii)有關的僱員人數,以及(iv)接受服務的人數(按年齡組別列出分項數字);
 
(二)過去三年,民政事務局、勞工及福利局和教育局有否委託任何機構推行以青少年及在職青年為對象的新服務項目;如有,按項目名稱列出(i)機構數目、(ii)機構名稱、(iii)每年提供的公帑資助金額,以及(iv)每年接受服務的人數(按年齡組別列出分項數字);及
 
(三)鑑於反修例風波及疫情對社會及經濟帶來沉重打擊,嚴重影響青少年及在職青年的發展及向上流動的機會,上述各政策局有否計劃推出具針對性的服務項目,以協助他們面對逆境及裝備自己,從而更好地迎接前路的挑戰?
 
答覆:
 
主席:
 
  就陸頌雄議員的提問,經諮詢勞工及福利局與教育局,現綜合回覆如下:
 
(一)及(二)在過去三個財政年度,有47間福利機構提供獲社會福利署(社署)資助的青少年服務,平均每年的資助總額約為20.29億元;平均每年約425 900名六至24歲的青少年接受有關服務。另外,在過去三個財政年度,有31間福利機構獲兒童發展基金撥款在全港各區推行每個為期三年的計劃,合共有超過8 000名10至19歲的青少年受惠,平均每年撥款總額約為4,730萬元。社署沒有備存機構提供有關服務的僱員人數。在新服務方面,社署資助五間福利機構在二○一八年十二月分別成立五隊網上青年支援隊,在二○一九至二○年的資助總額約為2,390萬元,而該年有7 977名六至24歲的青少年接受有關服務。
 
  同樣在過去三個財政年度,勞工處亦委託26間機構為青少年提供個案管理及就業支援服務,平均每年支付服務費用的總額約為1,290萬元;平均每年約13 500名15至29歲的青少年接受有關服務。勞工處沒有備存機構提供有關服務的僱員人數。
 
  此外,民政事務局自二○一四年起推行「青年生涯規劃活動資助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推行有時限的青年生涯規劃服務項目。在最近二○一九/二○至二○二一/二二學年的資助周期內,共有24間非牟利的非政府機構獲資助推行有關服務,獲批資助金額合共約1億1,500萬元,預計約318 000人(包括中學生、應屆畢業生和離校生、老師和家長)接受服務。民政事務局沒有備存機構提供有關服務的僱員人數。
 
  至於教育局方面,當局在二○二○至二一財政年度批出35萬元,委託一間社會服務組織於10間選定中學推行先導計劃,向有關教師提供職業專才教育諮詢服務。有關的先導計劃已在二○二○/二一學年推出,預計約2 200名來自參與學校的高中學生會受惠。該機構將有12名僱員負責提供有關服務。
 
(三)經歷了過去的社會動盪、反覆的疫情和長時間停課,青年人的生活及學習模式受到一定影響,部分青年人對個人前景感到迷茫。面對這個環境,需要更進一步關心青年人的身心健康,亦讓他們有更多元化的發展機遇,協助他們裝備自己和向上流動,實現理想。
 
  社署一直與獲資助的非政府機構保持溝通,以應對青少年在福利服務方面的需要。社署由二○一九/二○年學年九月起在全港460多間中學推行「一校兩社工」措施,並相應增加督導人手。儘管學校因應疫情發展需要暫停面授課堂,學校社工仍繼續與學生及學校人員保持緊密聯繫。除了透過電話或網上聯絡外,如有需要或遇緊急情況,亦會透過會面或探訪,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適時的輔導。為加強接觸需要情緒支援的青少年,社署透過非政府機構為有需要的學生及青少年提供跨區深宵外展服務,包括網上平台支援及輔導,以至臨床心理服務等。此外,社署透過非政府機構提供臨床心理服務予有需要的青少年;並為學校社工、老師、校長提供心理講座和訓練,以增強他們處理學生情緒的技巧;及透過電台訪問提供心理教育以強化家長和子女的關係;並與社工合作增強家長和子女的溝通能力及技巧。社署網頁亦設有「2020抗疫心理資源庫」及印製「抗疫心理資源套」,為公眾人士包括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援資訊。獲資助的非政府機構亦透過社署提供的額外資源,在疫情期間加強了網上外展及輔導服務,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適切的服務及轉介。
 
  在學校方面,因應社會事件和疫情發展,教育局一直與學校保持緊密聯繫,並不時向學校發出信件及提供指引,提醒學校密切觀察學生的表現以及與家長加強溝通,又促請學校加强學生的訓育輔導和支援,以協助學生紓緩負面情緒,強化抗逆能力,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學校內不同範疇的專業人員(包括訓輔人員、學校社工及校本教育心理學家)會為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透過全校參與的訓輔模式,相關的專業人員與教師協作,因應需要為學生提供不同的補救性、預防性及發展性輔導計劃。此外,教育局亦為學校增辦工作坊、專題講座和培訓課程,並透過與有關非政府機構舉辦活動,推動正面及關愛文化。舉例來説,「關愛校園獎勵計劃」以「逆境無懼 校園顯關愛」作為二○二○年度卓越獎項的主題,參與計劃的幼稚園、中小學及特殊學校達430多所。教育局亦持續推動不同的學生成長計劃,例如分別為小學及中學生舉辦的「成長的天空計劃」及「多元智能躍進計劃」,提升學生的的抗逆能力,以面對未來的挑戰。
 
  至於大學方面,疫情影響大學的教與學模式及學生支援服務,亦令不少大學生因學業或求職受阻而感到壓力和焦慮。有見及此,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在二○二○年十一月作出一筆過5,000萬元的特別撥款,鼓勵大學以創新思維,拓展更多元化及透過不同途徑提供學生支援服務。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將利用該筆撥款,在二○二○/二○二一至二○二一/二○二二學年期間推展75項計劃,以擴展現有學生服務及推出新服務,範圍涵蓋心理輔導、精神健康、職業規劃及發展、體能及健康生活等,以支持學生渡過疫情下的困境。
 
  此外,民政事務局聯同青年發展委員會推出了不同措施,資助非政府機構為青年人提供相關的服務項目。縱使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令大部份交流、實習及實體培訓不能舉行,我們向在「青年生涯規劃活動資助計劃」下獲資助的非政府機構增撥額外資源,讓它們善用科技提供有助提升青年人在疫情期間的身心健康和壓力管理等活動,為學生在疫情期間提供有關生涯規劃的支援和培訓。有關措施獲非政府機構正面回響,至今透過電子學習方式共推展超過620次活動。此外,我們更進一步優化資助計劃,推出「中學生/離校生個人升學和就業支援服務」,向24間獲資助機構提供一次性、為期一年的額外撥款,特別為一些仍未有明確升學或就業路向和有需要的青年,提供全面、深入和具持續性的輔導支援。
 
  除了在本港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外,政府亦一直致力拓展香港青年在香港以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的就業和創業機遇。政府於今年一月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業務的企業,聘請香港的大學畢業生,派駐他們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計劃共提供2 000個名額,當中約700個專為創科職位而設。參加計劃的畢業生須為持有香港或香港以外院校在二○一九至二○二一年頒發的學士或以上學位,以及可合法在港受僱工作的香港居民。參與計劃的企業須在香港按照香港法例及以不低於月薪港元18,000元聘請目標畢業生,並派駐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政府會按企業聘用的每名畢業生,發給企業每人每月港元10,000元的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
 
  此外,政府已在「青年發展基金」下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及「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鼓勵香港青年善用雙創基地,協助他們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業務。行政長官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提升本輪「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的資助額,讓獲資助機構在疫情肆虐的環境下仍可有更多資源,支援和加強青年初創企業。經提升資助額後,「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預計將批出超過一億元資助予十多個非政府機構推行青年創業計劃,為超過200個有意或已經在本地及/或大灣區內城市創業的青年初創企業(涉及超過800名青年)提供資助,以及向約4 000名青年提供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至於「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方面,則預計批出約500萬元予十多間非政府機構,舉辦短期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新創業基地的體驗項目,預計接近700名青年受惠。
 
2021年1月2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1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