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在「香港中華總商會—中總論壇2021」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一月十三日)在「香港中華總商會—中總論壇2021」的視像致辭全文:

尊敬的袁會長(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袁武)、各位演講嘉賓、各位朋友:

  各位午安!非常感謝香港中華總商會(中總)再次邀請我出席一年一度的中總論壇,與大家一同探討環球經濟局勢和二○二一年香港經濟展望。

  首先讓我談談全球的經濟形勢。二○二○年無疑是艱巨的一年。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至今合共超過9 000萬人染病,近200萬人因而失去性命。為防止病毒擴散,各地政府均採取嚴厲的封鎖或社交隔離措施,嚴重干擾經濟活動,令環球經濟承受前所未見的衝擊。疫情發展反覆不定,情況看似好轉的時候,另一波的疫情又到來。這個情況彷彿成了循環,二○二○年也就這樣過去了。

  踏入二○二一年,疫苗的面世為控制疫情帶來希望。一些國家已於去年十二月開始為民眾接種疫苗。如果疫苗接種能夠普及並發揮作用,環球經濟在下半年應有比較明顯的改善。不過,實際情況仍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各地的復蘇步伐亦會不一。

  主要經濟體當中,美國疫情嚴峻,是染病人數最多的國家。雖然近期美國製造業和服務業採購經理指數繼續處於擴張區間,顯示當地經濟活動持續恢復,但消費情緒仍然審慎。而近期美國總統選舉以至國會山莊的暴力衝擊事件,都反映出美國的社會和政治均潛藏着不穩定因素,對世界經濟和地緣政局的影響不容忽視。而新一屆美國政府的外交和經濟政策走向,尤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仍有待觀察。

  歐洲方面,疫情同樣是關鍵問題。十二月歐元區綜合採購經理指數顯示經濟活動雖有改善,但仍然欠缺動力,工業生產和出口持續錄得按年跌幅,失業率亦見上升。不過歐洲央行於上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或有助歐洲經濟逐步重拾動力。另外,歐盟與英國達成貿易協議,大大降低「脫歐」對英國、歐盟以及環球經濟及金融市場可能造成的波動。

  至於內地,疫情迅速持續受控加上當局推出多項財政和貨幣政策,經濟自去年第二季強勁反彈,相信是二○二○年全球唯一能有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繼續是推動全球經濟的最大動能。去年底的中央工作會議強調今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及可持續性,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致力維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雖然外圍環境仍充滿不確定性,但內地經濟基調良好,近月數據顯示經濟動力持續增強,預料今年經濟將會強勁增長。

  亞洲其他地區的經濟活動在去年下半年逐漸恢復,經濟收縮幅度亦收窄。只要新冠病毒的威脅能夠逐步消除,各亞洲經濟體今年應會見到更明顯的復蘇。

  香港方面,過去一年先後經歷了四波疫情,經濟民生飽受衝擊。疫情令本已陷入衰退的香港經濟雪上加霜,去年首三季合計按年大幅收縮7.2%。雖然第三季的收縮幅度已放緩,按季更錄得2.8%增長,但十一月底疫情反彈,防疫措施至今仍然收得很緊,對本地經濟再次造成壓力。最新數字顯示,十二月本港採購經理指數重回收縮區間,中小企營商氣氛亦趨向悲觀。總結二○二○年全年,估計香港經濟收縮的幅度將達到-6.1%,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衰退。計及二○一九年的收縮,是連續兩年呈負增長,乃本港有紀錄以來的首次。

  經濟情況嚴峻令勞工市場急劇惡化。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二○一九年第四季的3.3%急升至二○二○年第三季的6.4%,是近16年來的高位。九月至十一月的失業率仍然高企於6.3%,相當於有超過24萬人失業,逾13萬人開工不足。本地第四波疫情會令勞工市場面對進一步壓力。

  樓市方面,去年住宅物業市場的氣氛隨着本地疫情發展而波動,但總的來說樓價變動不大,租金下跌幅度亦不大,約5%至6%左右。非住宅物業方面,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編製的指數,辦公室物業售價較一年前的下跌較為顯著,約7%至17%;商鋪和工業大廈跌幅較為輕微,只有低單位數字。租金方面,辦公室物業租金下跌約10%至12%,商鋪和工業大廈跌約8%至12%。

  在經歷了異常艱難的一年後,今年的開局是「挑戰仍在、曙光漸現」。估計上半年仍面對較大挑戰,下半年可望漸有改善,但復蘇的速度和力度取決於多個內外因素。外圍方面,內地經濟料會強勁增長,是支持香港經濟的最強大後盾。至於其他主要經濟體如果疫苗有效和被廣泛接種,經濟在下半年也應會明顯復蘇。不過,旅遊業估計還需要一段較長時間才能恢復。另外,中美之間仍存在不少分歧,相信兩國關係往後的演進仍會影響環球的經濟和金融市場。

  本港方面,盡快平定本地疫情是當務之急。雖然第四波疫情尚未平復,但隨着不同層面的防疫控疫工作發揮效用,而疫苗又能按預期逐步廣泛接種的話,疫情管控效果可望逐步提升。只要社會環境維持安全穩定,本地經濟的復蘇動力可望在下半年顯著增強。為緩減疫情對本港經濟造成的巨大衝擊,政府自二○二○年初以來已推出歷來最大規模的紓困措施,涉及的總金額逾3,000億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11%,為本港經濟下滑提供了五個百分點的緩衝,對減輕工商百業和市民的經濟壓力發揮了一定作用。展望二○二一/二二年,政府會維持積極的財政政策,維持甚至加大尤其是投資方面的政府開支以增加需求,緩和經濟下行對企業和市民造成的壓力。

  疫情總會過去,但這個疫情的影響既廣且深,且持續時間長,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可能由量變而致質變。可以預期,疫情過後,消費行為、企業生產以至不少商業模式都可能出現結構性轉變。數據化管理、線上營銷及物流配送等,都隨之而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些例子說明我們要認清及思考的是疫情後的新常態。疫情前後的世界會有甚麼不同?我們應如何回應?認清這些變化,了解國際的政經大格局,把握好國家的發展戰略,做好調整和部署,香港便能乘勢而上。 

  此外,疫情似乎加快了去全球化的趨勢,我們看到一些國家高舉着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旗幟,樹立貿易壁壘,製造分化。除此以外,疫情的經驗亦可能令企業在日後的生產過程中可能會盡量避免供應鏈過度集中於一、兩個國家或區域。這些因素疊加起來,可能會促使目前的產業鏈及供應鏈生態出現轉變。作為一個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香港必須作好應對準備。

  因此,特區政府正積極擴展自貿協定網絡,務求使我們能以更佳的條件進入不同市場。去年內地與東盟十國、日本、南韓、澳洲和新西蘭共同簽訂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我們已向RCEP各成員經濟體表達加入協定的意願,積極爭取成為協定生效後第一批加入的經濟體。

  疫情也為創新科技帶來新的啓示和機遇,催化了市民在生活上和企業在商業模式上的演變和發展,例如遙距工作、遙距營商等,更同時帶動了整個社會的數碼轉型。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網絡基建、頂尖的基礎科研力量、優良的創科支持系統和日漸完備的創科生態圈,加上「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優良的法治和中西薈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吸引創科人才和頂尖科研力量方面有明顯優勢。

  與我們一河之隔的深圳,以及大灣區內其他擁有先進製造業基礎的兄弟城市,是我們發展創科的好拍檔。只要好好發揮彼此間的相對優勢,協同發展,便能組成涵蓋上、中、下游的創科產業鏈,將大灣區發展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現時我們正全力推動位處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發展項目,建立重點科研合作基地。特區政府和深圳當局正商討由香港科技園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福田科創園區的部分地方,讓有興趣開展大灣區業務的機構和企業使用。

  此外,為讓香港市民和企業能夠更全面地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政府最近提出多項支持措施,涵蓋多個領域。例如,對於有志開拓大灣區市場的港商,香港貿易發展局將聯同廣東省及有關商會推出一個名為「GoGBA」的平台,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支援服務。另外又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聘請及派駐本地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大大擴闊香港青年的發展空間。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國家的發展將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們要把握好香港在這個大戰略中的定位和角色,積極參與,加速香港疫後的經濟發展。在「內循環」方面,未來港商可加強推動其優質產品的內銷、拓展進口分銷業務,好好把握CEPA等措施,更加積極參與內需市場。

  至於「外循環」,香港一直在國家不同的發展階段都發揮着「中介人」和「促成者」角色。「十四五」期間,國家將實施範圍更大、領域更寬、層次更高的對外開放。香港擁有遍及全球的商貿網絡,可提供與國際接軌的專業、商務和高增值服務,從而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相互促進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在助力國家建設的同時,自身也得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最後,我再次感謝香港中華總商會舉辦今日的論壇,祝願論壇圓滿成功,各位和家人新年進步、生意興隆、身體健康。謝謝。



2021年1月13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8時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