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一題:減少廢物
***********

  以下是今日(十二月十六日)立法會會議上郭偉强議員的提問和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的書面答覆:
 
問題:
 
  受疫情影響,近月大部分市民減少外出用膳,轉而購買外賣食物,以致即棄的紙及塑膠餐具的使用量急增。該等難以自然降解的餐具被當作家居廢物丟棄,對生態環境帶來沉重負擔。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研究就即棄餐具所用物料及使用等事宜作出規管,例如規定食肆只可採用由可自然降解物料製造的餐具;
 
(二)現時有否政策妥善處理被丟棄的即棄餐具;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三)有否研究,推行即棄餐具回收計劃會遇到甚麼困難;及
 
(四)有否評估,政府現時為支持回收業而推行的措施在創造職位方面的成效;會否進一步推動回收業的發展(例如推出即棄餐具回收計劃),以減少被丟棄的廢物,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答覆:
 
主席:
 
  就郭偉强議員問題的各個部分,現答覆如下:
 
(一政府一向致力推廣「走即棄」文化,透過加強宣傳教育,逐步改變市民的行為模式。我們明白在疫情期間,市民避免外出用膳,減少社區接觸,有較多情況選擇訂購外賣,增加使用一次性即棄餐具。有見及此,環境保護署(環保署)及環境運動委員會自今年三月已進行了多次宣傳活動,透過電車車身、巴士車身、巴士站、港鐵車站、戶外廣告、新聞和社交網上平台及手機應用程式等,呼籲市民大眾在抗疫的同時,亦應盡量減少使用即棄餐具。

  另外,不少食肆及外賣平台已制訂了相關環保措施以減少使用即棄餐具,例如不主動提供餐具,外賣平台更將「不需餐具」設定為默認選項,以便利顧客「走餐具」,業界對推動「減塑、走即棄」文化亦作出一分努力。
 
  我們亦會繼續積極與餐飲業界及其他持份者合作,鼓勵食店透過不同範疇的措施,加強廢物管理和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例如提供可重用的餐具給顧客、歡迎顧客自備食物/飲品容器購買外賣等,在無法避免使用即棄餐具的情況下,才以較環保的非塑膠物料(如紙質或植物纖維)製成的餐具取代即棄塑膠餐具,以減少塑膠對環境的污染。

  塑膠物料一般難以自然分解,而分解周期亦需時很長,我們正就管制或禁用即棄塑膠餐具的可行性、範圍及機制進行研究,探討適用於香港的方案。我們將於二○二一年就顧問研究的建議諮詢公眾及餐飲業界的意見,以制定其未來路向。

(二)及(三)即棄餐具在使用後大多會沾滿殘餘食物及油脂,一般要經仔細清洗才可以回收,否則會污染其他回收物和影響回收物料的質量,甚至有機會在儲存期間引起環境衞生問題。因此,政府一方面鼓勵業界及市民珍惜資源和盡量減少使用即棄物品(包括即棄餐具),同時亦致力推動全民參與廢物源頭分類和乾淨回收,減少回收物料受到污染或大量滲入不適合回收的物料,以促進後續回收工序及出路。

  為加強實地回收支援,環保署已設立「綠展隊」,提供外展服務,鼓勵和協助市民實踐妥善廢物源頭分類及乾淨回收,以及向社區傳達最新的廢物管理信息。我們亦於二○二○年中展開了「減廢回收2.0」宣傳運動,除了向市民介紹不同種類的回收物以推動源頭減廢,亦會推廣經強化後新的社區回收網絡,包括九個回收環保站(前稱「綠在區區」)、22間回收便利點、以及超過100個定時定點的回收流動點,接收多種常見的回收物,市民可以將已經清潔乾淨的外賣塑膠餐具、餐盒等可回收物料送交社區回收網絡回收,實踐惜物減廢的綠色生活。

  此外,為了配合公眾教育,改變市民的行為習慣,並提升廢塑膠的回收率,環保署亦於二○二○年一月起陸續於三區(東區、觀塘及沙田)開展廢塑膠回收先導計劃,收集所有種類的非工商業廢塑膠,作妥善處理。收集的廢塑膠物料種類廣泛,包括膠容器、膠餐具、膠飲管等。

四)政府一直多管齊下支持回收業的發展,包括透過實施生產者責任制、建設及營運回收設施、設立10億元的回收基金、環保園及供回收業界使用的短期租約用地、完善社區回收網絡和加強宣傳及公眾教育等,投放資源增加源頭分類和乾淨回收,整體提升回收物料的質和量,令回收業更能可持續發展。上述措施已取得一定成效,直接或間接支援過千個回收從業員就業。我們仍需進一步推動減廢,當中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是廢物管理策略的重要一環。

  環境局亦正透過不同環保新措施,如擴展全港十八區回收網絡、推出全港收集廢紙服務合約、推出先導計劃分別為非工商業廢塑膠和來自部分政府及公營機構、學校及私人屋苑等的廚餘提供免費收集服務等,支持「綠色復甦」。這不單可持續改善本地回收,同時還可創造綠色就業及經濟機遇,預計這些新措施再可為回收業界帶來數百個職位。



2020年12月1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