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向立法會發表《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發言全文(八)
********************************
(七)建設宜居城市
發展與保育
107. 增加土地和建設優質生活環境並無矛盾,事實上,更充足的新增土地,將令我們更有條件保留郊野公園、承傳天然和文化遺產,以及解決舊區過份擠迫的問題。我在擔任發展局局長期間,就以發展與保育並重推城市建設,讓香港市民和遊客既可陶醉於鬧市海港,也可流連在舊城窄巷。
活化舊區
108. 十年前,政府先後推出「保育中環」和「起動九龍東」兩個大型的舊區活化計劃,落實了「地區為本」的發展模式。今日,多個「保育中環」的活化歷史建築項目相繼落成,包括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最高級別卓越獎項的「大館—古蹟及藝術館」;而「起動九龍東」亦成功將觀塘、九龍灣及啟德一帶建設為本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把區內商業總樓面面積增加七成至現時的290萬平方米,兩年內更會增至約350萬平方米,規模足以媲美中區核心商業區。
「躍動港島南」
109. 總結了以往經驗,我們建議推行「躍動港島南」計劃(Invigorating Island South),將南區打造成為一個充滿活力、魄力、勁力,適合工作、居住、創意及消閒玩樂的地區。
110. 港島南區過去受道路和交通基建限制而未有較清晰的發展定位。港鐵南港島線(東段)於2016年開通後加強了黃竹坑、香港仔以至鴨脷洲等地區的對外連繫。南區擁有優美的天然地貌,海陸景色宜人,擁有著名的景點如海洋公園、四個郊野公園、多個沙灘及海岸保護區,以及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具有極大的潛力。
111. 構思中的「躍動港島南」計劃,包括以下重點項目:
(1)制訂海洋公園的重生方案,主力深化和善用海洋公園在教育和保育方面的優勢,並利用其天然景觀及近海的有利位置,以及將於明年夏天啟用的水上樂園,提供多元化的娛樂消閒及旅遊體驗;
(2)活化珍寶海鮮舫這個歷史悠久的香港地標。擁有海鮮舫的業主最近已同意無償捐贈海鮮舫給海洋公園,政府將推動海洋公園和非政府機構協作,以非牟利方式令海鮮舫在香港仔避風塘重生,成為南區一個富特色的歷史文化和旅遊景點;
(3)提升香港仔及黃竹坑一帶的文化及消閒設施,包括香港仔避風塘和海濱長廊、鴨脷洲大街等,讓市民和遊客體驗當地的漁村風貌、歷史文化及生態旅遊;
(4)利用其近海優勢,以海洋公園為核心,開拓連接其他地區及島嶼的海上旅遊路線,並研究擴大香港仔避風塘範圍及增加船隻停泊區,並在沿岸提供更多登岸設施等;
(5)研究在已復修的石澳石礦場以公私營合作方式發展水上運動中心,為運動員和愛好水上活動人士提供先進的訓練設施;
(6)透過政府的活化工廈政策加快黃竹坑舊式工廈的重建或改裝,為各新興行業及文化藝術提供更多營運空間;
(7)研究有否重建或整合區內現有「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或設施的空間,以推動「一地多用」;及
(8)善用黃竹坑站上蓋大型發展項目兩年後入伙的契機,採取「地方營造」的手法,美化公共空間和市容,並透過小型工程,提升黃竹坑商貿區及附近海濱地區的行人暢達性,以及改善深灣道及布廠灣一帶的步行環境。
參考「起動九龍東」計劃的成功經驗,我們會在發展局內成立跨專業團隊,與持份者互動合作,統籌及落實「躍動港島南」的各個項目。
加快活化老舊的工業區
112. 我在《2018年施政報告》公布多項活化工廈的措施,其中增加舊工廈重建後的最高核准地積比率兩成深受歡迎。城市規劃委員會至今已批出超過30項重建工廈申請,可望提供約600 000平方米新的商用或工業樓面,而土地業權人亦已陸續向地政總署提出契約修訂申請。為加快有關工作,發展局會推行一項「標準金額」徵收補價的先導計劃,發展局正聯同地政總署制定新計劃的詳情,目標是於2021年年初推出。
市區更新
113. 在政府的支持下,市建局近年採取「規劃主導」、「小區為本」的方針去處理市區更新工作。這模式的好處是不將項目局限於拆卸改建個別單幢式樓宇,而是藉重建的契機重新規劃區內交通路線、行人設施、綠化休憩空間等,以締造更以人為本的社區和為居民帶來更大裨益。觀塘市中心這個市建局歷來最大的單一項目,正朝這方向邁進。待未來數年五個發展區陸續竣工後,觀塘市中心將展現全新面貌,市建局會以同樣的市區更新手法改善九龍城、土瓜灣、油麻地及旺角等舊區。
交通運輸
提升本地交通基建
114. 政府一直致力推動交通基建和為市民提供可靠及可負擔的交通服務。我們正積極推展多項新鐵路項目:港鐵公司正就東涌線延線及屯門南延線展開詳細規劃及設計工作;我們會加緊落實北環線,務求在短時間內亦展開詳細規劃及設計工作;為配合重建華富邨和「躍動港島南」發展,港鐵公司將於本年年底向政府提交南港島線(西段)項目的建議書,有關部門會隨即進行研究,適時推展項目。
115. 此外,政府會進行一項全面的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包括調查市民最新的出行習慣,參考和引進合適的創新交通模式和技術,提升公共運輸服務滿足市民的需求的同時,更有效分配不同交通資源,以支持可持續發展,及促進大灣區內的人流和物流。同時,我們會進行《跨越2030年的鐵路及主要幹道策略性研究》,探討鐵路及主要幹道基建的布局,以及為走線和配套設施進行初步工程技術評估,讓大型運輸基建的規劃能配合甚或預留容量以滿足香港整體長遠土地發展的需要。
發展環保交通
116. 為配合「起動九龍東」的進一步發展,政府已大致完成九龍東環保連接系統的詳細可行性研究。研究建議在區內推展「多元組合」模式的環保連接系統,比單一的基建更為有效和可取。擬議的「多元組合」模式環保連接系統,包括在區內新增巴士╱專線小巴路線;發展自動行人道網絡串連啟德前跑道區、九龍灣行動區和港鐵牛頭角站;打造貫通啟德發展區內海濱長廊和休憩用地的行人與單車共用的共融通道;建造高架園景平台連接港鐵觀塘站,以及在啟德發展區設置水上的士站。發展局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公布有關詳情,並收集公眾對擬議「多元組合」模式環保連接系統的意見。
提升的士服務質素
117. 持續的疫情令的士業大受打擊,本屆政府決定暫時不再推動引進專營的士的工作,而會加大力度與的士業界攜手提升的士服務質素,包括透過善用科技及舉辦嘉許計劃等,鼓勵的士司機及車隊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此外,運房局正籌備修訂法例,分別就非法載客取酬及與的士服務有關的違法行為提高罰則,以保障乘客。
智慧出行
應用科技
118. 除了持續提升公共交通基建和服務外,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推動「智慧出行」,以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智慧出行」的其中一項重點是透過應用科技紓緩公眾泊車位不足的問題。就此,運輸署正積極推展六個自動泊車系統先導項目,並剛於9月底就荃灣海盛路首個先導項目公開招標,系統可望於明年投入服務。
「香港好‧易行」
119. 政府一直推動「香港好‧易行」,以締造行人友善環境,鼓勵行人安步當車。政府正積極在九龍東推動「易行」,改善九龍灣和觀塘商貿區的行人設施,以及綠化及美化街景等。同時,我們會繼續完善金鐘、灣仔北等地區現有行人連接系統,包括透過和記大廈和金鐘廊重建、連接海富中心和添馬天橋的政府工程,以及在「促進私營機構提供行人連接計劃」下太古廣場至夏慤花園天橋網絡的行人連接等,完善金鐘一帶的行人連接系統。
優質海濱及公共空間
海濱長廊
120. 過去三年,新落成的海濱長廊長達五公里,令維港兩岸成為「人氣」公共空間。待獲65億元專項撥款支持的13個大型項目落成後,維港海濱會由現時的23公里增至2028年的34公里,兩岸亦會增添35公頃具地區特色的優質公共空間。明年展開的海濱工程,包括全長兩公里、闊10米的東區走廊板道,連接銅鑼灣至鰂魚涌和西營盤東邊街北的海濱公園。我們爭取於2024年分階段完成這兩個項目。
完善單車徑網絡
121. 隨着上水至元朗餘下一段單車徑啟用,連接新界東西由馬鞍山至屯門全長約60公里的單車徑已於9月全面開通。荃灣青荃橋至灣景花園一段兩公里的單車徑則於明年初開放,而荃灣至屯門段餘下約20公里工程亦會繼續推展。市區方面,啟德發展區總長13公里的行人及單車共融通道,會分兩階段建造。首階段7.5公里預計於2023年落成;餘下5.5公里將在2025年後啟用。此外,13個大型海濱發展項目亦會融入單車徑設計。
文化及體育
文化新地標
122. 我們銳意發展文化和體育,提升香港成為令人嚮往的國際大都會。西九文化區糅合本地傳統特色和國際元素,正發展成為香港文化新地標。未來兩年,西九文化區內兩座博物館,即展現當代視覺藝術文化的M+和呈獻中國藝術文化珍品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會相繼落成啟用。連同已於去年重新開放經擴建的香港藝術館,將為香港的視覺藝術揭開全新的一頁。三間館藏和策展風格各具特色的博物館,肯定會為市民和遊客帶來豐盛的文化之旅。
啟德體育園
123. 啟德體育園建成後將是全港最大的體育設施,按目前工程進度,可望於2023年竣工。政府會促進體育園的營運機構與體育界協作,充分利用園內的先進設施,進一步推動體育運動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同時為香港培育更多體育人材,提升專業水平。
環境及自然保育
環保藍圖
124. 近三年間,香港在改善空氣質素、保育生態、發展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減碳,以及建設轉廢為材及污水處理基建等多方面,取得良好進展。環境局正透過不同環保新措施,如資助現有私人屋苑停車場安裝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擴展全港18區回收網絡,以及推出「低碳綠色科研基金」等,支持「綠色復甦」,這不單可持續改善本地環境質素,同時還可創造綠色就業及經濟機遇,預計這些措施共可帶來數以千計的職位。未來一年,環境局計劃推出廢物管理長遠策略藍圖、本港首份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等,為停售傳統燃油私家車籌劃目標及更新《香港清新空氣藍圖》。
邁向碳中和
125. 近十年,政府撥款超過470億元,推行各項節能和可再生能源措施、推廣電動車船,以及引入創新轉廢為能和轉廢為材設施,以協助減廢減碳;而兩家電力公司在上個及今個發展計劃中,十年間投放於減碳的主要項目合共約390億元。我們正按着《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邁向相比2005年基準年減少65%至70%碳強度的2030年目標。事實上,香港的碳排放量已在2014年達峰,人均碳排放峰值為6.2公噸,2018年人均碳排放降至5.4公噸,相較2005基準年下降約36%。社會上有普遍期望,香港要進一步深度減碳。
126.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國家主席習近平較早時在聯合國發言,表明中國會努力爭取在2030年碳排放量達峰,並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承諾,深受各地政府和國際環保組織歡迎。在香港,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剛就長遠減碳策略向特區政府提交報告,我現宣布香港特別行政區將致力爭取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達此目標,政府會在明年年中更新《香港氣候行動藍圖》,定下更進取的減碳排放策略和措施。
127. 我們會研究各種減碳方法,包括探索不同零碳能源和減碳技術、提高新建和現有建築物的能源效益、推動零碳車輛和綠色運輸,以及興建具規模轉廢為能設施等。為緩減實現碳中和的成本,我們需要透過更嚴格的能源效益標準等方法來減省能源需求,並且推動社會各界全力配合,實行低碳生活和經濟轉型。我們亦會發展綠色金融以增加有助減碳的投資,建構低碳和更具氣候變化抵禦力的經濟體系,以及加強公眾教育和宣傳等。我誠邀各界同心協力,攜手推動香港低碳轉型,朝着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邁進。
廢物管理
128. 相對於減碳的成績,減少廢物仍是香港一大挑戰。政府於兩年前向立法會提交了《2018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條例草案》)。減廢是全球大勢所趨,有助減碳以應對氣候變化,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是推動減廢的「火車頭」,不僅有助驅動企業和公眾實踐減廢回收,而當回收物的質與量得到提升,將有利相關行業的持續發展及創造綠色就業。我歡迎立法會內務委員會決定於本立法年度再次成立法案委員會審議《條例草案》,並希望《條例草案》能早日獲得通過。環境保護署已陸續開展推動減廢及回收的配套措施。
129. 為使本地廢紙回收出路更多元化,政府正多管齊下,包括推出「廢紙收集及回收服務」計劃,及計劃在屯門環保園招標以設立現代化紙漿生產設施。最新的廢紙回收製漿技術,好處是令用地更具效益、更節省能源和營運成本,而紙漿成品一般不受進口限制,因此更切合本港情況和更有效地轉廢為材。我們預計將在2021年上半年招標,紙漿生產設施在2024年或之前開始運作。
(待續)
完
2020年11月25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5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