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就「制訂輸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新機制」議案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醫生今日(十一月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就張宇人議員動議「制訂輸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新機制」議案的總結發言:
 
主席:
 
  多謝各位議員剛才就議案發表意見。二○一七年,政府發表了《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當中指出醫生人手不足。政府非常重視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亦認同有需要利用不同的措施增加醫生供應,以紓緩有關問題。
 
  我希望進一步向議員講解政府吸引非本地培訓醫生的工作。食物及衞生局已於去年三月設立了一個多方平台,與香港醫務委員會(醫委會)、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醫專)、香港醫學會、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本地兩間醫學院和衞生署的代表共同商討增加醫生人手的可行方案。過去一年多,有多項吸引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的措施已經落實。其中,醫委會在去年八月起將已通過執業資格試,並於公營醫療機構擔任全職工作達三年的非本地培訓專科醫生的評核期由六個月縮短為兩日,有助吸引更多具經驗的專科醫生來香港工作。
 
  此外,在不影響本地醫生接受專科培訓機會的前提下,有四個醫學專科學院(包括急症科、家庭醫學、內科及兒科)同意接納已取得認可初期試專科資歷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繼續其專科培訓。醫管局已於今年四月更新這些專科的有限度註冊醫生招聘條件。我們預期措施可以吸引更多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尤其是港人子女)以有限度註冊形式來港於公營醫療機構服務,從而紓緩人手短缺的問題。
 
  藉着《2018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實施的契機,醫管局循多方面檢視及優化有限度執業註冊計劃,以吸引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有關措施包括自二○一九年四月開始,將招聘非本地培訓醫生為駐院醫生的範圍擴展至所有專科,以及在八個專科醫生流失情況較為嚴峻的專科(包括麻醉科、解剖病理學、心胸肺外科、耳鼻喉科、婦產科、眼科、放射科及核子醫學科)招聘已獲取專科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為副顧問醫生。所有有限度註冊計劃下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均是以恆常編制以外空缺及政府額外資源聘請。
 
  此外,為改善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晉升機會,非本地培訓的駐院醫生取得專科專業資格後,在公立醫院臨牀工作五年或以上,便有機會晉升為副顧問醫生。隨着一系列優化措施的推出,醫管局招聘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數量有所上升。截至今年九月底,醫管局共有27名非本地培訓醫生以有限度註冊形式受聘於公立醫院服務。
 
  有限度執業註冊計劃現時仍不斷收到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求職申請。醫管局將會繼續按機制審視申請者的資格和資歷,安排合適的申請者進行面試。符合資格和適合聘用的申請者,醫管局將向醫委會提交有限度註冊申請。其中,三名早前已獲得醫委會批出有限度註冊申請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將於本年年底至明年履新,屆時將會有30名非本地培訓醫生以有限度註冊形式受聘於公立醫院服務。
 
  另外,剛才議員也提出一些意見和問題,我想在此提供一些補充資料。有關輪候時間,現時醫管局不同的聯網和不同的專科,其輪候時間分為幾個類別,其中有緊急新症、半緊急新症和穩定的新症,約三至四成的輪候病人屬於緊急新症和半緊急新症的類別。有關緊急新症的輪候時間的中位數,大部分均少於一星期;有關半緊急新症的輪候時間,大部分均為五個星期或以內。
 
  此外,醫管局其實已有一些措施紓緩醫生的工作量,例如透過專科門診護士於不同專科如風濕科、泌尿外科、呼吸科、兒科、青少年精神科等(加強服務),這有助紓緩醫生工作量。
 
  關於剛才有議員提到公私營醫療系統互通或協調的問題,其實政府一直透過不同措施增加公營系統的病人流向私家醫生接受服務,包括公私營協作計劃、長者醫療券的使用、地區康健中心的醫生網絡和自願醫保計劃。
 
  主席,剛才各位議員的發言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但大家的目的都是希望找出一些方案增加公營醫療系統的醫生人手。我們會繼續與各持份者及相關團體保持緊密溝通,亦歡迎議員提出增加本港醫生人手的方案。政府會仔細研究各個不同方案,最終目標是希望可以有效增加公營醫療系統的醫生人手。
 
  主席,我謹此陳辭。多謝。
 
2020年11月1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7時55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