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三題:塑膠的使用、回收及再造
*****************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四日)立法會會議上鄭泳舜議員的提問和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的答覆:

問題:

  在疫情下,由於餐飲業處所堂食有限制和市民減少外出,市民較多購買外賣食物,即棄塑膠餐具丟棄量因而增加。有環保團體估計,現時全港每日被丟棄的即棄塑膠餐具超過5 000萬件,較過去數年相關數量增加逾一倍。此外,在疫情下網購成為新常態,塑膠包裝物料的丟棄量亦大增。上述情況對生態環境帶來沉重負擔。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自二○一七年一月以來,每月丟棄於堆填區的即棄塑膠餐具的數量;

(二)有何新措施鼓勵食肆及市民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以及鼓勵網店及速遞業減少使用含塑膠包裝物料;會否檢討該等措施的成效,以更新減塑目標;及

(三)鑑於環境保護署於本年推行為期兩年的「塑膠回收先導計劃」,委聘合約承辦商向東區、沙田及觀塘已登記住宅及學校等地方,提供免費收集非工商業廢塑膠服務,該計劃的推行情況為何;有否評估該計劃的成效及訂定未來路向?

答覆

主席:

  隨着塑膠物料普及化,如何處理塑膠廢物以減少對環境及生態的影響,是全球必須攜手應對的課題。政府一直多管齊下處理廢塑膠問題,一方面透過各項「減廢」措施從源頭減廢;另一方面透過提升回收配套,轉廢為材,建立循環經濟。另外,我們亦透過加強各項宣傳教育,逐步改變市民的行為模式。

  就鄭泳舜議員的提問,現答覆如下:

(一)環境保護署(環保署)每年進行統計調查,編製《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統計數據包括整體塑膠餐具每月平均棄置量,但當中沒有再細分塑膠即棄餐具分項統計數字。

  二○一七年至二○一八年,每月平均塑膠餐具的棄置量分別為6 220公噸和6 400公噸(即每日平均205公噸和210公噸)。近年,塑膠餐具的棄置量佔整體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少於百分之二。我們現時沒有二○二○年相關統計數字,二○一九年的數據尚在編製中,所以暫時未能提供。

(二)我們明白在疫情期間,由於市民要避免外出,會有較多市民選擇訂購外賣,並使用一次性即棄餐具。環保署及環境運動委員會自今年三月已進行了八個月宣傳活動,透過電車車身、巴士車身、巴士站、港鐵車站、戶外廣告、新聞及社交網上平台、及手機應用程式等,呼籲市民大眾在抗疫的同時,亦應盡量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例如訂購外賣時選擇「不需餐具」。有些外賣平台更將「不需餐具」設定為默認選項,以便利顧客「走餐具」。

  我們於二○二○年中開展了「減廢回收2.0」宣傳運動,首階段主力介紹不同種類的回收物,推動「慳多啲 點止三色咁簡單」,亦會推廣經強化後的社區回收網絡,包括九間「綠在區區」、22間社區回收中心以及超過100個定時定點的流動回收站,接收各類回收物。第二階段宣傳運動會重點加強讓市民認識「走塑」文化。

  另外,政府已於二○一九年四月就管制或禁用即棄塑膠餐具的可行性、範圍及機制展開研究。視乎研究分析結果,顧問將向政府建議長遠而適用於香港的方案。預計研究在今年底完成。

  此外,我們會繼續與零售業界(包括超級市場、速遞公司等)溝通,共同探討並推行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推廣減少塑膠包裝物料。同時,我們會繼續透過宣傳教育和其他不同途徑,鼓勵不同持份者實踐簡約包裝。

(三)以往本地主要著重廢膠樽回收,社區的收集模式亦較為零散。為了配合公眾教育,改變市民的行為習慣,並提升廢塑膠的回收率,政府於今年推出免費「中央收膠」服務先導計劃,較大規模收集所有種類的非工商業廢塑膠,作妥善處理。收集的廢塑膠物料種類廣泛,包括膠袋、膠容器、膠餐具、膠飲管、水果網、光碟及其他包裝膠物料等。

  政府於今年一月在東區,以及七月在沙田及觀塘作試點,開展為期兩年的「塑膠可回收物料回收服務先導計劃」。截至今年九月,三個先導地區內已有166個公私營住宅屋苑、53座單幢大廈、八條鄉村、125間學校或公營機構等,合共登記超過350間處所,承辦商每星期亦會於區內舉辦約30節流動回收街站,方便其他市民參與。現時服務範圍覆蓋三區約百分之四十二至百分之六十四的人口,回收總量約為200公噸,與計劃目標相若。承辦商會繼續聯絡及邀請更多屋苑及大廈參與計劃,以提升回收量。我們會視乎先導計劃的經驗和成效,考慮逐步將服務擴展至全港各區。

  「減塑、走即棄」是全球大勢所趨,政府會繼續多管齊下,向不同層面全面推廣「走塑」文化。其中,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垃圾收費)是推動減廢的重要策略。垃圾收費旨在按量徵費,從而鼓勵市民及企業積極實踐源頭減廢。與此同時,政府會全力推動重用回收,支持循環經濟,促進香港的綠色復蘇。

  我們歡迎立法會內務委員會成立了新的法案委員會,研究有關垃圾收費的條例草案,政府會積極配合議員的審議工作,並希望條例草案能早日得到通過。

  多謝主席。
 
2020年11月4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4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