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二題:基層醫療的發展
**************

  以下是今日(十月二十一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蔣麗芸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政府於二○一七年十一月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為香港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制訂藍圖。另一方面,政府於二○一九年九月在葵青區設立全港首間地區康健中心。關於基層醫療的發展,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預計何時公布上述藍圖,以及會否就提供全面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制訂時間表;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有否訂定各地區康健中心的主要服務對象;如有,詳情(包括他們所屬的年齡組別和社會階層)為何;

(三)葵青地區康健中心最新的會員人數及按年齡組別劃分的數字,以及該中心至今(i)向多少名會員提供基本健康風險評估、(ii)轉介了多少名出現糖尿病或高血壓風險因素的會員至康健中心網絡醫生,以及(iii)把多少名確診患上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會員納入慢性疾病管理計劃(以表列出);

(四)鑑於政府已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進行《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監察及評估研究》,政府預計何時公布研究結果,以及計劃採取的跟進行動,包括會否因應研究結果調整所有地區康健中心的營運模式和對營運商的要求;及

(五)為發展基層醫療,政府在本年有否(i)進一步發展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ii)檢討基層醫療人手規劃,以及(iii)加快推展公私合營和醫社合作;如有,有關工作的詳情及取得的進展為何?

答覆:

主席:

  就蔣麗芸議員提問的各部分,我的回應如下:

(一)為了全面檢討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規劃,行政長官於二○一七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委員會)於二○一七年十一月成立,由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擔任主席,負責就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制訂發展策略。委員會已舉行了13次會議,從人力和設施配套、夥伴模式、社區參與、規劃及評估架構,以及策略制定等方面,就基層醫療健康發展提供意見,以期為香港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制定可持續發展藍圖。隨着地區康健中心(康健中心)服務逐步推展到全港十八區,有關發展藍圖將集中探討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康健系統的發展和服務整合。委員會預計將於未來一年就有關藍圖展開諮詢,以聽取不同持分者的意見。

(二)及(三)食物及衞生局(食衞局)正逐步在全港設立康健中心,以致力提升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設立康健中心是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和觀念的重要一步。在制定康健中心的服務範圍時,委員會認為康健中心應集中資源處理最普遍和最消耗醫療資源的慢性疾病,並通過風險管理和及早介入控制病人的病情,以減少他們不必要地使用醫院服務的情況。

  康健中心的服務專注於第一、第二及第三層預防。康健中心按照各區的人口分布及健康風險因素統計調整服務重點,服務內容包括健康飲食、體重管理、壓力管理、戒煙及戒酒輔導等,以提高市民預防疾病的意識和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並為不同年齡組別、社會階層及健康狀況的人士,根據其個人需要及風險因素,提供個人化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如會員經過基本健康風險評估後被評定為高風險人士,護理統籌主任會因應評估結果及需要,安排該會員參加健康風險管理活動。獲確診高血壓、糖尿病或肌肉骨骼病症(包括膝關節痛症、腰背痛症)的患者可參加政府參考臨床準則而制定的康健中心慢性疾病管理計劃。此外,康健中心的社區復康治療計劃亦會支援已完成醫院復康服務,但仍需要在社區延續護理和復康的中風、髖骨折及/或心肌梗塞病患者。

  首間位於葵青區的康健中心已於二○一九年九月投入服務。截至二○二○年七月三十一日,葵青康健中心有6 390位登記會員。他們的年齡組別詳列如下:
 
年齡 數字
<18 42
18-24 26
25-44 287
45-64 1 784
65-80 3 573
>80 678
總數 6 390

  截至二○二○年七月三十一日,葵青康健中心的服務/活動參與人次詳列如下:
 
服務種類 參與人次
健康推廣活動/病人自強活動 20 864
健康風險評估/糖尿病與高血壓篩查 6 314
慢性疾病管理/社區復康計劃 1 323

(四)葵青康健中心監察及評估研究服務由香港中文大學負責進行。根據合約條款,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團隊(研究團隊)需在葵青康健中心首營運期三年內,負責監察和評估葵青康健中心的服務,當中包括研究該康健中心及其網絡服務點的服務品質和有效程度、服務使用者的意見及成本效益等,並於二○二三年首季向政府提交終期報告。食衞局及研究團隊會緊密合作,監察該康健中心的服務,務求提升服務質素。

  政府亦會參考研究結果及因應葵青康健中心的運作經驗,優化康健中心計劃的運作模式及制定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的路向。

(五)

(i)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

  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互通系統)於二○一六年三月啟用,讓公私營醫護提供者在得到病人的知情同意下,按「有需要知道」的原則,取覽並互通自願參加的病人的資料,互通系統有助讓病人得到更連貫和更有效率的服務。現時各個政府資助的公私營協作計劃下的病人和服務提供者,以及康健中心的營運者、網絡服務提供者和會員,均須加入互通系統,以促進其持續健康護理。政府會在制訂藍圖同時探討如何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使用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

(ii)基層醫療人手規劃

  政府在二○一七年公布《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為醫療人力規劃奠定基礎,確保有合資格的醫療專業人員,支援本港醫療系統健康持續發展。為持續監察各醫療專業人員的人手情況,政府會配合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三年規劃期,每三年進行一次醫療專業人員人力規劃和推算工作。政府現正進行新一輪的人力資源推算工作,以更新醫療人手供求的推算數字,預計二○二○年年底有結果,當中已包括康健中心所需的醫護人手推算。政府會在制訂藍圖時探討長遠增加基層醫療服務人手的策略。

(iii)公私合營和醫社合作

  康健中心採用嶄新服務模式,由政府出資、非政府機構負責營運,並會連結一個由私營醫護人員組成的地區服務網絡,以地區為本服務、公私合營和醫社合作的理念營運,是公營醫療體系的重要一環。首間位於葵青區的康健中心自二○一九年九月投入服務以來,至今已成功連結約100名來自本區或鄰近地區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當中包括醫生、專職醫療人員(例如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視光師、營養師)及中醫師等,充分體現公私合營及跨專業合作的重要性。醫社合作方面,葵青康健中心亦已與區內超過30個非政府機構達成合作協議,包括相互轉介會員及機構活動協作,以發揮地區服務網絡的效益,讓市民可以得到更全面和到位的服務,從而為市民提供更完善的社區醫社支援。

  繼葵青區後,食衞局已於二○二○年九月批出深水埗及黃大仙康健中心的營運服務合約,預期深水埗和黃大仙康健中心將相繼於二○二一年和二○二二年投入服務。

  同時,食衞局正就十一區規模較小、屬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徵求建議書,以期於二○二一年開始營運「地區康健站」的服務,首階段撥款為期三年。預期「地區康健站」會識別區內的醫療和社福資源,並讓社區服務夥伴盡早參與有關服務,為市民提供社區醫社支援。

  除康健中心外,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自二○一四年年中起,分階段推行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至今已把計劃推展至全港十八區。計劃資助患有高血壓及╱或糖尿病而病情穩定的普通科門診病人,選擇接受私營基層醫療服務。參加計劃的病人可自由選擇十八區內任何一位參加計劃的私家醫生就診。計劃有助提高基層醫療服務的便捷度及推廣家庭醫生概念。截至二○二○年九月底,全港十八區共有逾500名私家醫生及接近37 000名病人參加計劃,服務量較去年同期增加接近一成。

  此外,醫管局亦致力加強與不同社區夥伴(包括非政府機構和病人組織)的協作,促進發展社區為本的服務,善用社區資源以加強對病人及其照顧者的支援,提升病人的疾病管理能力。透過醫社合作模式,一方面可以更協調的方式提供醫療和護理服務,尤其是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離院支援,協助他們在社區健康生活,減少不必要的住院;另一方面,發展醫社合作亦有助減輕日益增加的服務需求,加強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

  以長者服務為例,醫管局為離院回家而有較高機會再次入院的長者病人加強了過渡性的綜合支援服務,讓他們居家安老。醫護人員會在病人入院時為他們評估及制訂離院計劃,並為有需要的長者病人提供離院後的康復和護理服務。醫管局亦委託非政府機構按病人需要於他們離院後提供過渡性個人照顧及家居支援服務,並為他們的照顧者提供培訓。此外,透過加強醫社協作,醫管局計劃逐步為更多有需要的長者病人(例如髖部骨折病人)加強離院後的過渡性支援。

  醫管局會繼續加強與非政府機構的夥伴關係,透過發展醫社合作的服務模式,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適切的社區支援。



2020年10月21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0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