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就「旅遊氣泡」事宜與傳媒答問內容(附短片)
*******************************
  以下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今日(十月十五日)就「旅遊氣泡」事宜與傳媒的答問內容:
 
記者:局長,你說將於未來數周與新加坡方面傾談,請問你預計最快何時可以實行「旅遊氣泡」?旅客進入新加坡或新加坡旅客進入香港時,他們是否有指定路線?(入境)有效期為多久?第二,請問與其他地方如日本、台灣這些受港人歡迎的地方商討進度如何?中間遇到甚麼困難,或者大家有甚麼不放心的地方,導致現時仍未商討好相關安排?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第一,我們由六月開始,先後與世界各地十一個國家(就「旅遊氣泡」事宜)進行商討,這項安排必須是雙邊,即大家都要同意,同時需要按照雙方疫情作出考慮。上次會見新聞界時,我已經表示這項安排並不是「先到先得」,而是必須檢視雙方疫情是否許可,以及在雙方條件合適時才可以做。就與新加坡建立的「航空旅遊氣泡」,雙方基本上同意和確立了剛剛我列舉的框架,作為基礎。接下來,雙方要做一些工作,有一些是分開做的,以香港來說,我們要修改法例,容許這安排受法律上的限制和保障。我們亦有一些雙邊的工作需要做,例如剛才我們提到其中一個條件是兩地病毒測試必須要互相確認,我們會把香港已確認的實驗室或測試機構清單交給對方,而我們同樣要取得新加坡這方面的資料,雙方的衞生當局從而可以作出確認。另外。我們亦要開始與航空公司和機場處理這方面的事宜。我們將於未來數周做好這些工作,及早完成,以便可以開展兩地互相之間的往來。
 
  就第二個問題,你提到其他方面例如路線上的限制,按照雙方訂定的「氣泡」安排,往來旅客的市內行程並不會受到任何限制。基本上他們已經接受病毒測試,持有陰性結果,他們於訪港或訪新加坡期間都不會受到這方面的限制。至於其他國家或地方,我們會繼續有關工作。每一個國家或地方都有不同的要求,對方亦會審視香港情況。六月時,我們開展有關討論,但七月時香港的疫情反覆,當時確實拖延了有關工作;相反來說,如果我們於商討期間知道其他地區的疫情反覆,我們同樣會採取審慎的措施,我們會和衞生當局合作,衞生當局會給予我們意見,包括是否應該繼續與這些地區商討,或是需要附加條件等。若一旦與新加坡的情況相同,雙方條件許可,我們便會進行(「旅遊氣泡」的商討)工作。

記者:第一個問題,如果其他國家或內地人士經新加坡來港,是否同樣能受惠於這安排?反之,其他國家的旅客經香港往新加坡是否都能有這安排?第二,你剛才提到將來與其他國家商討時會沿用相類近的框架,是否意味將來開通往其他國家旅行,香港人都要先通過檢測並呈陰性結果才能到其他國家?第三,有否跟台灣商討開通旅遊?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第一,基本上我們的「航空旅遊氣泡」安排有一個條件,就是參與的旅客除了要有健康測試(證明)外,亦要確保有一段時間,通常是十四天內,未有到訪其他地方。簡單來說,假如有人透過這安排轉機到港,而他在十四天內(曾經到訪其他地方)或是他沒有健康測試(證明),基本上我們是不會接受(他入境)的,這是為了確保不會有其他地方或不在氣泡內的人士利用這途徑,轉折地來到我們雙方(氣泡內)的地方。正因如此,我們的其中一個條件是要乘坐特定航班,而這些航班都是「點對點」,並且不會接受其他轉乘的旅客。以上是相關安排。
 
  第二方面,大家所見的這套安排,表面上可能是十分簡單直接,但重點是要在兩個重要的原則下取得平衡。第一個原則是必須要確保疫情得到足夠的防控,這方面要依靠測試。你剛剛說得對,將來(往其他國家旅行)的情況下,測試是一個首要的條件。任何人上機前,他需要獲取一個(兩地)互相認可、呈陰性的 COVID-19檢測 (2019冠狀病毒病聚合酶連鎖反應測試)的結果,才能上機。另外亦要確保抵達當地時的情況,正如香港,衞生當局亦會進行抵埗的測試。我相信在可見的將來,這些測試都是必須的。香港近來亦正逐步增加(進行)測試的能力,而透過近期較大型的社區檢測,我們(現在)亦有較好的(檢測)能力。現時香港有十七家機構可以提供這方面的測試。看來這會變成一個「新常態」。
 
  第三個問題,台灣並不在(我們)十一個商討(「旅遊氣泡」的國家或地區)的名單之中。
 
記者:局長你好,想請問(旅客)要持陰性證明入境,該陰性證明要多少天之內的?在新加坡那邊,我們回香港前都要做檢測,那邊的檢測機構多不多?市民容易找到嗎?檢測費用又是多少?另外,請問該特定航班有沒有暫定預計有多少數目?涉及甚麼航空公司?最後請問之前你提及與日本、泰國等十一個國家都有商討過,現在商討的難處是甚麼?進度方面,有沒有哪個國家比較接近能達成協議?謝謝。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第一,這是一些具體的細節,我們需要與新加坡方面互相確認,主要由我們的衞生當局與他們的衞生當局直接商討。一般來說,我們通常以七十二小時作為界別,這也是現時香港的做法,即是說(旅客)在出發前的七十二小時要做一個測試,而測試(結果)必須是陰性。
 
  新加坡方面,據我們了解,他們有這類的檢測機構,包括在機場及市內。當然,香港的情況在最近一個月以來有很大的改善,大家都知道,除了政府在社區層面的檢測及醫管局外,市民現時亦可到十七個已獲註冊確認的實驗室或醫院進行檢測,所以這方面來說,我們具備較好的條件。
 
  至於航班方面,因為我們希望用比較審慎、安全、逐步的做法,可能開始時我們所開的航班,就班次來說,都是以現有走這條航線的航班來做,這方面的工作我們會透過運房局與航空公司處理。
 
  最後一條問題,我們確實與不同的地方開展了討論,有些進展快,有些進展慢。每個地方都可能因應自己的情況會提出一些不同的條件,例如有些國家或地方希望在起動時,先接受一些有特定目的的訪客,如商務旅客;有些地方可能會附加一些較嚴格的限制,例如到埗後只可以留在某一些地方,或不可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我們會視乎對方提出的情況(商討)。香港提出的情況大致上與新加坡所提出的相近,一方面我們希望確保疫情上得到一定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我們亦明白在逐步恢復正常運作時,不希望將來有太多關卡,令走上正常化的路越走越遠。因此,我們需要在兩者間取得平衡。如果我們能得到公共健康、公共衞生的保證時,其他方面的條件如果能夠方便旅客的話,就應該這樣做,尤其是香港是一個細小而管理妥善的城市。
 
記者:為何台灣不在十一個地方(的名單)之內?台灣的疫情已經受控,亦有相關測試,已符合兩項重要原則,為何香港沒有與台灣商討有關安排?當中是否有政治考慮?第二個問題,(新加坡)機場會否有測試的地方,讓香港人返回香港前完成病毒檢測?如果要於機場完成檢測,是否需要等候一段時間才可以上機?會否可以於城市內其他地方進行測試?另外想追問費用安排的問題。政府是否有互認機構可以進行檢測?第三,想問有沒有與香港或新加坡的旅行社接觸或進行商討?有沒有擔心如果新加坡的旅客來港時限聚令未除,他們不能多於四人一起來香港旅遊?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就第一個問題,我們與任何一個地方商討時,一方面可能由香港採取主動,另一方面亦可以由對方做主動,最重要是兩地都有共同意願時,我們便會進行磋商。所以,原先提及的十一個(國家或地區)都是按照這方式進行。
 
  就測試方面,以香港而言,現時旅客到埗時,港口衞生當局會為他們進行測試。就將來與新加坡的安排而言,我相信旅客到埗時仍然需要進行測試。我知道食衞局、衞生署及機場管理局正研究方法,令現時到埗時的測試做得更快更方便,這令我們將來確立「航空旅遊氣泡」時更為方便。因為「航空旅遊氣泡」同時要求(旅客)於上機前進行測試,(到埗後的測試)是一個雙重保險。無論是在香港或新加坡,以我了解,香港機場於到埗時會進行測試,但於上機前,正如剛才所說,香港現時已有更多測試機構,包括一些醫院、診所及政府認可的實驗室等,香港市民可於香港找到相關服務。我們與新加坡討論期間,他們亦表示於機場和市內都有相關測試服務,所以將來大家亦可於新加坡獲得相關服務。檢測費用方面,將視乎有關需求及由市場決定,在香港方面,隨着檢測數量增加及引入更多實驗室,現時的檢測費用已逐步下降,我們相信新加坡方面都有相類似的情況。由於這是出行的費用,我們期望由旅客自己承擔。
 
  最後有關旅行社方面,整個計劃開始時會由少逐步放寛,我相信最初到埗的未必全部是旅客,可能因公務急需來港,或商務客等會先來港,相信旅客會考慮目的地的情況。現階段開展第一個「旅遊氣泡」能給予旅行社一個良好展望,如果情況許可,香港能確立更多的「旅遊氣泡」,旅行社或旅行業務會有更多機會逐步走出現時的困局,我們亦希望對業界有幫助。
 
記者:第一個問題,剛才你提到暫時仍未知道實行安排的確實日期,雙方商討時有沒有談及一些條件,像是香港的疫情,每日都依然有不明個案,在此類情況下是否是啟動這「旅遊氣泡」的時機?一旦啟動了「旅遊氣泡」,雙方有否談過一些原則,當疫情出現某種情況,「旅遊氣泡」便要終止?可否談談開啟及暫停的機制中最大的原則,當中有沒有例子?第二,一個人由決定要到新加坡或要從新加坡來香港,他要經歷多少次檢測?在哪裏進行?當中的費用是自費,還是有政府補助?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先回答你第二個問題,在雙方的安排下,最重要的是有雙方都認可的測試。出發前的測試基本上是必不可少,(旅客)只要出發前七十二小時內在雙方認可的機構進行冠狀病毒病測試,並取得陰性的結果,他就可持此測試結果向航空公司購買機票(應為辦理登機),如往常的旅客一樣,到埗時,雙方的港口衞生當局會保留權利要求(旅客)做另一個測試。以香港來說,大家都知道,任何旅客到港都要進行另一個測試,若測試結果是陰性,我們基本上會讓他按照其旅遊行程於香港自由出入,這就是最簡單的做法。在過程中,我們不會審視他究竟因為甚麼原因來港,我們亦不會向他加諸其他檢疫或強制性措施,因為基本上他已滿足了這方面的要求,簡而言之,這就是有關的過程。由於這涉及旅客出行,當然測試費用應由旅客承擔。我們將來亦會跟航空公司討論和研究,能否以較簡單的方式,譬如在機票票價內包括檢測費用,會否較方便,這些都是我們稍後會研究的方向,務求方便旅客。大致上情況就是這樣。
 
  新加坡是十一個與我們探討(「旅遊氣泡」)的國家之一,有關的討論於九月八日開始。由九月八日至今,大家都審視了雙方的情況,主要是由我們雙方的衞生當局按其疫情防控、公共衞生安全的條件出發,他們於未來數星期亦會確定一種方式,(以釐定)在甚麼情況下可以繼續或需調整有關安排,例如會考慮一系列的情況,當中必然會考慮當前疫情,如有多少個案、有沒有社區爆發等,但亦要考慮兩地的衞生管控或公共衞生、醫護的條件等,是一籃子的因素。香港這方面已交由我們的衞生當局處理,我相信新加坡亦會尊重其衞生當局的處理,這就是機制的運行方式。
 
記者:本地旅行社表示,現時在四人限聚令下,如果想開團辦local tour(本地團)都不能,其實有沒有空間放寬?另一個問題是政府已表明不會推出第三期「保就業」計劃,有超過八成旅行社表示一定會裁員或很大機會會裁員,請問政府有甚麼對策?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旅遊業界和其他很多行業,包括飲食業和零售業,於疫情下面對很大壓力。從經營環境來說,他們最希望可以紓解所有(防疫措施的)限制,但大家都知道社會上已有共識,在疫情未完全受控前,必須於兩者間取得平衡,所以限聚令不論是兩人、四人,或以往我們曾經放寛的時候,都要因應疫情和實際情況(作出調整)。在因應疫情的同時,我認為不同的業界仍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例如早前有食肆採取額外措施,以確保食客進食期間的(染病)風險減低。同樣地,旅遊業界亦可以朝同一方向,為自己行業做得更多。旅發局(香港旅遊發展局)上星期聯同香港品質保證局推出一系列防疫指引,呼籲行內與旅遊有關的行業按照指引,包括增加檢測、量體溫、清潔消毒、垃圾處理等,除了確保防疫工作可以更進一步,亦可加強消費者的信心,對從業員亦有更佳的保障。所以我認為不論是旅遊業或其他行業,在疫情短期內未能有突破的情形下,防疫工作方面,企業或行業其實可以做得更多。政府亦樂於跟這些行業商討,我亦會繼續跟旅遊業界討論,他們可以在哪方面做更多。我們知道短期內未必會有大量旅客到訪香港,(業界)轉為發展本地旅遊時,除受制於限聚令的人數以外,若有任何措施可以確保帶領或參與旅行團的人士有更好的保障,其實有助改善他們的營運空間。大家亦可看到,單靠政府的補助長遠而言並不能維持每個行業的生存,反而在政府協助的同時,業界如何在防疫及營運之間求取平衡。我要特別指出,旅遊業界在眾多行業之中,當然最受(疫情)影響,但政府對業界的支援亦是最大。在先後三輪的政府支援中,我們已預留十七億六千萬元,而每次亦會因應業界的意見作出調整,幫助他們。除旅行社外,旅遊業從業員亦得到幫助。我們更希望在未有遊客重新到訪香港前,(業界)可謀求其他方面的出路。我相信香港各行各業要走出困局,都要在這幾條出路之間共同努力。我們會繼續與業界商量,了解他們可做甚麼幫助自己,並補足政府對其幫助有限的地方。謝謝。

(請同時參閱談話全文的英文部分。)
 
2020年10月15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22時01分
即日新聞  

網上廣播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會見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