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2020邵逸夫獎展覽」介紹得獎者的科研成就
**********************
  香港科學館和香港太空館明日(九月二十三日)起舉行「2020邵逸夫獎展覽」,介紹本年度各邵逸夫獎得獎者及他們的傑出貢獻,並會深入淺出地闡述相關學術領域的基礎科學知識,讓公眾放眼國際,了解各國頂尖科學家在科研路上默默耕耘的成果。
 
  「邵逸夫獎」為國際性獎項,於二○○二年十一月成立,每年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得獎者須仍活躍於有關的學術領域、在學術和科學研究及應用上有傑出貢獻、在近期獲得突破性的成果或在其他領域有卓越成就。
 
  邵逸夫天文學獎得獎者為美國史丹福大學文理學院盧克.布魯森講座教授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教授羅傑.布蘭福德教授。他對理論天體物理學作出重要貢獻,特別是在活躍星系核的基本理解、相對論性噴流的形成和準直、黑洞的能量提取機制和激波中的粒子加速及其相關的輻射機制。
 
  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獎者共有三位,分別為英國牛津大學韋恩弗萊特生理學講座教授暨神經迴路與行為中心主任格羅.米森伯克教授、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神經科學赫蒂講座教授暨生物物理系系主任彼得.黑格曼教授,以及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分子植物生理學教授格奧爾格.內格爾教授。他們致力研發光遺傳學,徹底改革了神經科學發展的技術。
 
  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得獎者共有兩位,分別為美國芝加哥大學大衛和瑪麗.溫頓格林講座教授亞歷山大.貝林森教授,以及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數學教授大衛.卡茲丹教授。他們為表示論和許多其他數學領域帶來根本性的影響。
 
  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邵逸夫獎基金會主辦,並由香港科學館、香港太空館、教育局和香港教育城聯合策劃。
 
  展覽在香港科學館一樓大堂展出至十一月十八日,詳情可瀏覽網頁hk.science.museum/zh_TW/web/scm/se/spe.html或致電二七三二 三二三二查詢。另外,邵逸夫天文學獎得獎者的相關資料亦同時在香港太空館大堂展出至十二月二十八日,詳情可瀏覽網頁www.lcsd.gov.hk/CE/Museum/Space/zh_TW/web/spm/exhibition/specialexhibition/the-shaw-prize-in-astronomy-2020.html或致電二七二一 ○二二六查詢。
 
  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的最新情況,香港科學館和香港太空館每日實施特別開放時間及入場安排,詳情請瀏覽科學館網頁hk.science.museum/zh_TW/和太空館網頁hk.space.museum
 
  香港科學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東部科學館道二號;香港太空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號。
 
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5時3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