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五題:丟棄口罩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
*******************
以下是今日(五月二十日)立法會會議上鍾國斌議員的提問和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的答覆:
問題:
為防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醫護人員及市民需經常佩戴口罩。有環保人士指出,每日大量口罩被不當棄置,不單帶來病毒傳播風險,亦污染環境。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環境局有否統計或估算,自疫情爆發至今,全港口罩的累計及平均每日棄置數量;
(二)鑑於有環保人士指出,具防病毒作用的N95口罩及外科口罩一般含有難以降解的物料,而現時每日有大量口罩隨家居廢物被丟棄到堆填區,環境局有否評估此情況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及
(三)環境局採取了甚麼措施,處理環境和生態被丟棄口罩污染的問題?
答覆:
主席:
自從疫情爆發至今,港人耗用了多少口罩,我們很難去準確統計。但以香港總人口約750萬以及當中勞動人口約400萬作估算,在疫情期間每日耗用的即棄口罩可以數以百萬計。
若以全港每日耗用400萬至600萬個口罩及每個口罩重約2至3克估算,每日棄置在堆填區的口罩將重約10至15公噸。根據二○一八年的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每日棄置在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量為11 400公噸,由此估算在疫情期間即棄口罩佔都市固體廢物在堆填區的棄置量約千分之一。
即棄口罩主要材料的不織布及過濾層、橡筋等都是塑膠材料製造,而廢塑膠是香港都市固體廢物中的第三大成分,根據上述二○一八年的報告,每日棄置在堆填區的廢塑膠約為2 300公噸。以廢塑膠的棄置量計算,在疫情期間即棄口罩的棄置量約佔千分之五。
由於即棄口罩,包括N95口罩及外科口罩,是以不同的物料和金屬等難以分拆的複合物料製成,所以它們不宜回收或混入回收桶內,以免污染其他可回收物料。此外,政府於五月五日已公布,向全港巿民派發可重用口罩,此舉可有助減少即棄口罩的使用量。
現時在醫院及處理懷疑及確診個案的隔離中心所產生的廢棄口罩會被視作為醫療廢物,送往化學廢物處理中心,以約攝氏1000度的高溫焚燒處置。所有的煙氣亦會經過先進的空氣污染控制設施處理,確保符合嚴謹的排放標準,以保護環境。
至於一般市民所用的口罩,主要將會隨家居垃圾經廢物收集車輛,直接或透過廢物轉運站送到堆填區棄置。在轉運站,廢物會經自動輸送系統進入特製的密封貨櫃,再經海路或陸路運往堆填區棄置。轉運站處置廢物的過程主要以機械操作,站內工作人員無需以人手接觸及處理這些廢物。轉運站承辦商會定時清洗廢物傾卸大堂、地面、廢物輸送系統、及運載廢物的貨櫃及貨車,以保持環境清潔衞生,所產生的污水會經過妥善處理才排入公用污水渠,然後輸送到政府污水處理廠作進一步處理。
堆填區以全密封式設計及建造,設有多層合成防滲透墊層系統,覆蓋整個地面,滲濾液會被收集及妥善處理。當每日完成收集廢物後,承辦商會於廢物傾卸區的傾倒面上蓋上一層約150毫米的泥土,並在此覆蓋層之上噴灑一種礦物砂英泥漿塗料以確保環境衞生和防止氣味外洩。另外,堆填區內產生的沼氣亦會經預設的氣體收集系統收集善用,轉廢為能。在堆填區厭氧消化及密封的情況下,家居廢物的分解過程會產生熱能,提高堆填區內的溫度,有助殺死病原體,包括細菌及病毒。大腸桿菌常被用作為環境病原體微生物的指標,其含量越低表示環境中可能存在病原體的機會越微。我們曾對堆填區的滲濾液進行大腸桿菌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堆填區的滲濾液完全沒有大腸桿菌,因此即棄口罩棄置在堆填區不會引致疾病擴散。
在疫情期間,相關部門會加緊清理被丟棄的口罩和垃圾,並會提醒員工保持警覺,注意個人衞生及妥善處置垃圾。由於近日不少市民到訪郊外如郊野公園等,相關部門包括環境保護署及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已加強巡查和清潔場地,同時透過不同渠道宣傳,包括在人流較多的郊野公園地點懸掛宣傳橫額及張貼海報,呼籲郊遊人士須保持環境衞生及保護生態。漁護署職員在巡邏郊野山徑時亦會呼籲行山人士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如發現亂拋垃圾的情況,會採取適當執法行動。
為提醒市民同心抗疫,政府在過去幾個月透過不同的渠道加強勸喻市民時刻保持個人衞生,亦要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亦同時提醒市民緊記適當使用個人防護裝備(例如口罩);使用後應適當地棄置於有蓋垃圾桶,絕不可隨處丟棄,以免造成衞生風險及影響生態環境。
多謝主席。
完
2020年5月2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7時00分